昨天我寫到西方人的宗教建築--教堂,為什麼都是妻入?翻到林老師上課筆記,他這麼說:
- 西方人認為平入是撒旦的方向,因此教堂都是妻入。
- 西方因為磚石結構的關係,桁行(和樑平行的長向方向)開口不容易。因此用拱來堆砌,造成連續拱的構造,變成妻入(從結構而言,是最合理的說法)。
- 馬偕對於漢人住宅為平入,非常的不習慣(文化論,要查原典才知道)。
最近復刻了一本書叫做《
番俗六考》,裡面不知道有沒有收錄建築的篇章?林老師以前台建是直接拿《番俗六考》在上課,那裡面有很多平埔族的住宅。
漢人建築是只有平入的,大概和強烈的中軸線思想有關。而日本的民家則是平入和妻入百花盛開。我在日本的老師的研究之一,就是日本的民家/町家住宅。日本的町家就相當於我們的街屋,也就是西方概念下的shop house。細分的話,日本的町家為前面做生意,後面為住、寢空間,這和他們的都市規劃有關。而日本是平入和妻入都有,而且有一種論調是「妻入先行論」,也就是妻入的形式比較古老的說法。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老師承襲他老師(也就是我師公)的研究,寫京町家的構造發展論文,但是「妻入先行論」的原因,恕弟子無才,我還是不太知道。台灣的平埔族是妻入和平入都有的,洋人在台灣留下了大量的寫真專輯,而日本人在統治台灣了以後,針對包括阿美族的高山族進行《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等的舊慣調查,雖然不包含平埔族,卻對於所謂的「生番」的建築留下記載。其中,最接近平埔族建築形式的阿美族建築,也是竹編牆、茅草葺屋頂、有妻入及平入建築,而瑯嶠附近的原住民族,剛好都是這樣的建築形式,說明了建築形式與地域之間的關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