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犬無聲天地死, 風景不殊山河非, 醉時歌哭醒時迷。 一顆頭顱一杯酒, 披髮伴狂走, 莽中原,暮鴉啼徹。 -弘一大師李叔同 弘一大師李叔同一生的選擇,總是令我困惑,雖然在理智上或許可以理解,但是在現實情感上,還是覺得很不可思議。 他在三十九歲以前,李叔同是個狂放瀟灑的才子,天縱的藝術才情,民國初年不管在上海或日本,都是引領風潮的知名人物,他引進西方的舞台劇,首開中國畫裸體模特兒的創舉,以西洋音樂編曲作詞,流傳至今的離別名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就是他的創作。 可是他卻在創作、教學、生活過得非常順遂之時,突然出家當和尚,而且皈依的是戒律最嚴格,可以算是苦行僧般的佛教律宗。我困惑的是,沒有遭遇任何生活上的打擊或困境,居然可以從最繁華的頂峰選擇走入最寂靜的苦行,自此藏盡鋒芒,褪盡光彩,見人只說阿彌陀佛。他如何能抗拒龐大壓力,不顧家庭親人、朋友與社會的訝異,選擇了差異這麼巨大的生活樣貌? 他出家前應該是非常狂傲的人,從他寫的詩句,「醉時歌哭醒時迷,一顆頭顱一杯酒,披髮佯狂走」就可以知道,我也相信他從自然生命裏有所體會,所以留下了「某山某水留奇跡,一花一草是愛恨」這樣的句子。 弘一大師出家後非常刻苦守律,但是也非常認真,對於民國初年佛教的發展有很大貢獻。不過他卻自稱二一老人,因為他說,一則是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人漸老,另外是覺得自己像清朝初年詩人吳梅村絕命詞所寫的一錢不值何消說,因為這兩句開頭都是一,所以用來做自己的別號「二一老人」。 弘一法師出家前在校教書時的學生豐子愷曾敘述了法師出家的因緣:「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為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我們大多數人都住在第一層,除了追求物質財富,名利地位還有就是家庭和樂孝子賢孫等等,另外有部份人厭煩了第一層,會爬到第二層去玩玩,也就是埋頭進入文學藝術音樂等等精神世界,但是偶爾有另外一種人,認為財富子孫都是身外之物,而且學術藝術創作也都是暫時的,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於是轉而追究靈魂的來源跟宇宙的本質,也就是進入到第三層。 弘一大師在圓寂當天下午,端端正正的在桌前寫了「悲欣交集」四個字,交給寺院的師父,然後默念佛號,離開人世。 悲欣交集,這種又悲又喜的心情與境界,弘一大師用他多彩多姿豐富樣貌的生命,留給了世間永不磨滅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