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爸跟朋友說,不知道為甚麼在台南老是吃到煮不熟的意麵,他們立馬哈哈大笑!他們的笑聲就像二十年前一樣!
天爸在二十年前在台北念大學的時候,同學說想吃意大利麵,天爸想起住處附近就有一家新開,好像很便宜的,就跟同學約去那家店集合。大家都到了,同學每一個都捧腹大笑,天爸不明所以地往店裡看⋯⋯原來這一家很大招牌寫着「意麵」的店,並不是吃意大利麵,而是台南一種麵食,叫「意麵」。
這應該算是無知的誤會,或是文化差異的誤會吧!
香港人(其實只是天爸而已)對「意麵」其實不太懂,在我們生活的地方,從來沒有這一種叫「意麵」的麵條!但其實所謂「意麵」就是「伊麵」:以油炸蛋麵後以便儲存,煮食時放進滾水之中數分鐘即回復柔軟彈性,因為伊麵放滾水中膨脹回復彈性之時,會在麵條之中新增一些空間,有利吸收湯汁。所以伊麵在香港雖然不是一種最普及的麵條,但仍會指定用於乾燒伊麵及龍蝦伊麵之中。
所謂乾燒伊麵,就是先將伊麵放滾水中煮至柔軟,然後與豉油、韭黃等一同於鑊(炒鍋)中炒至乾身。因為要與豉油炒至伊麵完全吸收其醬汁,所以偏油偏鹹,現在比較少人會點選這道菜色。至於龍蝦伊麵,因為伊麵會吸收龍蝦的鮮甜,所以實在是不二之選。
據說伊麵是為紀念一位姓伊的清國官員,所以又稱「伊府麵」。在台灣或許因為「伊」「意」音近,所以就將伊麵稱為「意麵」吧,而台南正是意麵之國。天爸對「意麵」的印象就是台南大街小巷都有賣的「鍋燒意麵」。台南的「鍋燒」與香港的「乾燒」完全不同。「乾燒」指炒至乾身,「鍋燒」是指意麵放在小鍋子中加熱煮熟後直接上菜,所以熱呼呼的很有畫面。
雖然台南是意麵之國,但天爸一直不喜歡吃鍋燒意麵。第一是配料,千篇一律是一隻蝦子、一粒蛤蜊、一粒不知道是甚麼的丸子、一兩片肉片⋯還有一些菜。不管哪一家都是用這些配料,讓天爸吃得很納悶。
前陣子天爸與幾位台北來的朋友去一家比較有名的鍋燒意麵餐廳,才發現有不一樣的配料,感到終於有一點新鮮感。除此之外,這一家的意麵是熟的!天爸跟同桌的朋友說,不知道為甚麼在台南老是吃到煮不熟的意麵,他們立馬哈哈大笑!因為煮不熟是故意的!
「為甚麼要煮一些不熟的麵給顧客?」天爸一邊狼吞虎嚥,把意麵一口一口放進嘴巴之中,一邊好奇地問同桌的朋友。
「因為鍋燒意麵很燙,要慢慢吃,但意麵泡太久會變糊或爛掉,所以店家會故意煮得稍為不熟,讓熱湯慢慢把麵泡熟,吃的時候就剛剛好!」朋友為了回覆天爸所以筷子還沒動,但天爸已經把整碗麵快吃光了!天爸看看自己進食的速度,大概就懂為甚麼老是吃到不熟的意麵!
不少香港人都吃得很快很急,在短短十分鐘就要吃完一頓飯,好方便工作。尤其是天爸是做傳播業,這一刻不快吃一點,下一秒或許接到甚麼要開會或採訪的通知,而因此要餓不知道多久。香港人的工作量也是很恐怖,當面對如山的工作,不吃快一點是不能省下時間工作⋯所以天爸又比一般的香港人吃得更快,但不是最快。一位金融業的前輩,比天爸吃得快上一倍,從他的成就可知,他真的省掉大量時間去工作,而且成為習慣,一輩子都改不了。
天爸雖然住台南,但還是難以習慣慢慢吃,慢慢活。有朋友開玩笑說天爸一點沒有融入台南甚至台灣的生活,天爸也只能說飲食習慣是一輩子都改不了的,飲食始終是文化的根吧!但天爸下次吃鍋燒意麵的時候會注意,即使已經放到自己面前,也要先等個五分鐘才開動,不然就只能一直吃不熟的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