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檢視的對象版本:陳映真主編《諾貝爾文學獎全集》、志文版楊耐冬翻譯的《獨裁者的秋天》
楊耐冬翻譯的志文版,現在近乎「絕跡」,書店、圖書館難得一見。
這個版本現在也近乎「絕跡」,書店、圖書館難得一見。
◎ 檢視之後的心得:
不知是中文、西班牙文兩者的美學差異很大,還是翻譯者的功力問題,我在閱讀《一百年的孤寂》和《獨裁者的秋天》時,非常不適應,因為小說的場景描寫和作者的敘述語氣,讀起來非常浮躁、急促,如果發出聲音朗誦整個段落,多數的聽者可能會感到小說的敘述囉哩吧嗦、絮絮叨叨。
除了語氣的浮躁、急促,兩部小說的多數段落負載了不少的人事物,而且充滿了零碎不堪的描述,光是一個段落,就有好幾個小說人物的動作,以及視角上的轉變,讀者閱讀的速度如果過於快速,很容易將這個人物的動作當成是另一個人的,或是遺漏某位人物的言行。
《一百年的孤寂》的小說場面,我讀了以後,感覺一片混亂,光是小說的首段開頭,竟然塞了一大堆人事物,有:上校對某件往事的回憶、以前馬康多的村景、先前來此的吉普賽預言者的事跡,還有老約瑟‧阿加底奧對預言者發明物品的痴迷與實驗過程。之後的內容,不少也是如此──鬧哄哄的,而馬奎斯的另一部名作《獨裁者的秋天》,前面開頭部份──總統府大門到府邸將軍倒臥處這段距離,這個段落也塞了一大堆景物,儼然是某本觀光景點的導覽手冊。一路讀來不是感到小說氛圍蕭瑟荒涼,而是過度描述細節所產生的支離破碎。《獨裁者的秋天》整部小說不分段落,這種感覺比《一百年的孤寂》更嚴重,讀起來更加吃力。
「欠缺深度的心理描寫」是我對這兩部小說的第二個感想。不論是作者對小說人物的敘述,或者透過另一個人物的眼睛審視其他角色,普遍(不是「全部」)缺乏深度。
如果略去《一百年的孤寂》第四代人物約瑟‧阿加底奧對戰爭滋味的極簡定義:「恐懼」,也就是他省思奧瑞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那席談論戰爭魅力的話,所得到的想法,我實在看不出當局屠殺香蕉工人的事件究竟影響這個人物什麼,也將無法理解這位小說人物在小說後半,常常唸唸不忘「當天死了三千人」、「大屠殺確實存在」之類的話,到底是因為精神失常所以喃喃自語,還是人物有意識地抗拒遺忘,不願讓真相像死難者屍體沉入大海,而自己當時承受的痛苦及對整件事的記憶慘遭「活埋」?然而,「恐懼」這兩字,還有這位主人翁在這部小說當中若斷若續的動作敘述,還是讓我疑惑無法確定,因為對這個人物的處理與刻畫,人物的支言片語,還有若斷若續的動作敘述,馬奎斯實在處理得太過簡略了。
至於《獨裁者的秋天》,由於透過多人獨白推動情節,因此獨白內容多人事方面的敘述,充滿這位獨裁者及一些相關人士日常生活方面的細節,反而少見將軍對某些特定事件的看法,以及他的世界觀、人生觀、治國理念等等。雖然有,但不多,點到為止。我幾乎看不見將軍到底有什麼驚人之見,或是狗屁倒灶的論調。滿紙極度詳盡的荒唐事件敘述,還有小說人物的自我辯護,以及極度貧乏的抽象思考內容,究竟是作者有意透過如此的設計,表現這些小說人物,還有小說人物背後的原型人物──那些中、南美國家的獨裁者與政客──人品極其猥瑣,見識、眼界極其淺薄?還是作者並沒有深入思索「權力」、「政治」、「自由」、「民主」這些概念和問題,只是沉迷、嘲諷他們那些愚蠢、敗德的行為?至今我仍無法確定。
另一個例子是《一百年的孤寂》第一代女主角歐蘇拉對次子奧瑞里亞諾想法的轉變,也就是年老幾近失明的歐蘇拉發現:自己的次子並「不是打仗打狠了心才失去親情,而是從來就沒有愛過任何人」(馬奎斯),而且還發現「他打了很多仗,還有摒棄勝利,原來出自純粹而邪門的自尊」(馬奎斯)這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我相信這個部分應該打動不少讀者的心,只是作者這樣的敘述有些突兀,因為僅提到老太太曾為「建村以來家裡的生活詳細列出重點」這個動作而已,到底是「哪幾點」啟發她,讓她有那麼巨大深刻的領悟,作者並沒有明講,也沒什麼暗示。歐蘇拉對女兒-阿瑪蘭妲看法上的改變,讀者還能從小說前面的內容檢視、驗証,可是她對次子想法的改變,小說前面好像沒什麼暗示,看起來像是天外飛來一筆的頓悟。
此外,作者也好,小說人物—第一代女主人翁歐蘇拉也罷,他們完全沒有明講,也沒有暗示的是:為什麼會有這種無法付出愛心的人出現?而且成批量出現?原因到底是什麼?究竟是家族成員身心上的缺陷,還是拉美各國動盪的政治局勢及惡劣的社會風氣,塑造出上校這類冷酷無情的人,以及自虐虐人、阿瑪蘭妲式的人物?我不禁想問,馬奎斯對於「自我耽溺、目無旁人的矜持」、「純粹而邪門的自尊」,還有由此衍生的各種暴力行為(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看法究竟為何?哥倫比亞極端封建保守的天主教文化、墮落腐敗的政治人物,他已透過主教、將軍、士兵、官吏這些人各種荒誕言行揭露出來,並把不以為然之情隱藏在小說敘事及其他人物的言論。那「自我耽溺、目無旁人的矜持」、「純粹而邪門的自尊」,還有由此衍生的各種暴力行為呢?就我所知,即使沒有外來殖民勢力,上述類型的人如果佔了社會一半以上,不管是哥倫比亞還是其他國家,整個社會必然烏煙瘴氣、紛爭不斷。
總之,小說的場景描寫和作者的敘述語氣,讀起來非常浮躁、急促,以及欠缺深度的心理描寫,是我覺得這兩部小說比較美中不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