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其他的文章有寫過,如果真的要為「景氣好」下個定義的話,那就是相信自己未來「收入會增加」。
就算同樣賺五萬元,覺得未來會賺六萬元的人,他才會花錢在各種消費上,也比較願意借貸款,因為他之後的負擔只會越來越輕鬆。相反,覺得收入未來可能減少、或沒有了的人,就只會把錢儲起來以備不時之需,那自然會節約消費。這跟現實無涉,而是個心理的調節。
景氣的重點在「預期心理」
有人覺得景氣好,可能未來實際上是失業,結果錢花太多讓經濟出困難。而有些人則倒轉,他明明有能力花,卻一直害怕沒錢,結果錢不斷累積在銀行備用應急,最終沒用唯有再變成長線投資,例如房產、保險。
所以,景氣,比起經濟成長率,更看經濟的慣性和穩定性。你越能夠有效的相信幾年後的市場變化,有些產業未來幾年都肯定有所保障、能發展(最有可能的好像是公務員)、而投資有明顯的目標,景氣越可能好。
這多數是建基於兩點:
- 社會的某些不完整。
- 能有效去圓滿這不完整的經濟手段存在。
舉個例子說,如果一個地方普遍糧食不足,大家都吃不夠,是因為那邊水利設施不好,農業難以發展。有一天,新的水利設施建成。那邊的景氣就很容易變好,因為大家都知道,只要弄出食物,市場一定需要,而已經有水,開墾農田就能夠穩定生產食物、就很容易得到融資,那這個地方會因為農業開發而有一段時間的榮景。
臺灣過去的榮景,就是趕上了幾個類似的時代。
臺灣過去的經濟榮景
五十年代:重建經濟,因為二戰對世界的破壞,臺灣本來就有很好的農業出口,另外世界重建也需要大量的輕工業產品,到處需要的東西都很簡單,就是像扳手、衣服這種東西,臺灣只要有日本留下的農工業基礎就已經可以投入。
六十年代:去到六十年代,各國重建已經完成,五六十年代開始興起核電廠,擴張了電力的供應。經由電器改善生活的市場開始被刺激,看看日本就理解,他們從黑白電視、洗衣機、冰箱、冷氣機等,一件一件的電器流行起來,同時帶動相關的產業,例如塑膠。臺灣和香港就趕上了這班車,製造大量的電器、塑膠產品等供應歐美日等市場。
八十年代:全球電腦化的時機,之後的二三十年,都是資訊科技的年代,臺灣也趕及了各種電子開發,包括中文電腦開發。別忘了臺灣自己還可以生產遊樂器,還有晶片等工業。
你會發覺,越到後期,就越不可預期,而也從必需品變成奢侈品。戰後重建只要有秩序,需要多些扳手工具和食物是誰都可以預期的,大家努力耕田和在工業製造輕工業就好了。之後用電氣化去將人力的東西代替,例如洗衣機代替手洗衣服,這也很容易理解。
而且乘著戰後破壞,百廢待舉的時候,新的技術也較容易普及。舉一個例子,我在臺灣,就聽過計程車司機抱怨Uber,當然,Uber就是在威脅他們的生計,我非常理解。新技術不能普及,是因為他必然會令舊產業從事者的生計受損,而他們會有很大的政治能量阻止普及,香港也是一樣。相反,戰後那段時間往往較易發展,正是因為舊秩序的崩壞,失去了很多保護的阻力。
全球市場的需求已難預測
但去到八十年代電腦化時期,已經是追逐全球市場了,電腦是否是必須品?至少那時候不是的,而且去到這地步,也不是普通勞動力可以投入的了。也就是說,投資的方向,越來越不明顯,而且未來世界市場的欠缺,也不是那麼好預期了。
去到2000年之後是手機,但是誰真的那麼容易蒙到?就算我在2000年告訴你未來發達的是手機,你也猜不到到底五年之後流行甚麼手機,甚麼技術,可能你投資的技術並不是有用的,例如我自己也從在大學裡從事過Nokia相關的開發,有用嗎?現在Nokia手機不是拿來玩APP,是拿來當防具的好嗎?
然後這兩三年最賺錢的是竟然是加密貨幣,bitcoin可以升十倍,這又要怎樣猜?
去到今天,我們再談2023年,世界市場需要甚麼,大家都啞了,就算猜到,自己的方向也未必是對的,就算對的,也未必全球有行銷力量。這樣自然就沒有那種穩定性,景氣也好不起來,我今天就算月入多少,我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
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上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也是這樣,當年某個國家的相關部門,就概嘆該發明的東西都發明了,全球化的最終結果就是產業停滯,因為明顯的需求越來越罕見,奇怪的、突發的需求慢慢成為了主流。而那些傳統基礎的產業(即農業、能源),則會走向越來越依賴國家體制和法例的權利保護去維護收益,所以也會走向變成政治衝突。
景氣低迷是和平和全球化的自然結果
不景氣,可說是長期和平和全球貿易的自然結果,十九世紀走到最後是這樣,廿一世紀看起來也是回到相同的套路去。所以這幾年全世界的政治都走向動盪,這也包括太陽花和雨傘革命,因為我們很難從經濟上給予下一代希望。但他們卻有急需解決的生活問題。
臺灣的景氣能否回復繁榮?這其實有三個可能:
- 臺灣剛好有一些投資者蒙中了未來五年後最當紅的產業,帶旺所有人,比方說韓國的三星做手機就是這模式。
- 世界出現了革命性的技術突破,而且門檻不高,急需全球產能配合,全人類進入榮景。比方說在泥土裡就可以種出龍珠裡的仙豆?
- 現時的世界秩序崩壞,而崩壞之後,臺灣沒有在裡面滅頂,成功在新秩序中站到一個好的位置。
臺灣投資生技,基本上屬於一,但也只能說蒙中,比方說臺灣開發了口服版的長生不老藥?也只能說多少有點運氣成分了。政府在這時候能做的,就是盡量使窮人的生活也好過一點,讓所有人致富或有未來是不太可能的,但讓窮人不要過得太慘可以挺過去,就有可行性。
要回復像六十到八十年代那樣的景氣,是不太可行的,因為這不是臺灣能決定的事情,而是全球市場的氣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