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讓Facebook掌管一個跨越全球金融體系的交易系統,對於整個社會都是一件危險的事;主管機關必須趕快行動、中止Libra計畫,在火燒起來之前趕快將它撲滅。或者問另外一個問題:「你願意把自己的身家託付給Facebook這樣的公司嗎?」
筆者認為,讓Facebook掌管一個跨越全球金融體系的交易系統,對於整個社會都是一件危險的事。主管機關必須趕快行動、中止Libra計畫,在火燒起來之前趕快將它撲滅。或者問另外一個問題:「你願意把自己的身家託付給Facebook這樣的公司嗎?」
由Libra.org在六月中發佈的
Libra白皮書之中,描繪了一套設計精巧、背後有一套全新架構支援的跨國單一貨幣系統,希望能讓世界各地的人們以幾乎沒有障礙的方式彼此交易。
Libra的核心精神,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概念:讓世界各地無法獲得現有銀行金融服務的17億人,都能以低成本獲得融資、或是使用交易功能;Facebook將這17億人稱為「未開立銀行帳戶的人」(unbanked)。
然而,這個理念跟許多其他Facebook想做的事情一樣,都是有點不切實際的;尤有甚者,Facebook對於想透過Libra達成的目的不夠誠實:他們想讓Libra成為一個全球金融系統,卻又不設立銀行,以規避各種相關的法規。
另一方面,因為Libra也不是一種新的貨幣,所以理論上它並不會影響由世界各國中央銀行嚴密保護的貨幣供給。它是某些特定貨幣的組合、並且有包括證券和銀行存款的雄厚資產(稱為「Libra Reserve」)作為準備。
既然有這麼強硬的背景支持,Libra應該穩當無比了吧?但事實是,沒有人知道它能有多穩定。連推出這套體系的Facebook都不得不聲明,Libra的價值還是會波動的、而且仍然可能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
簡言之,Libra就是一種典型的「Facebook概念」:容易理解、看起來好處多多(尤其是對它的目標用戶而言)、而且潛在規模龐大。
只要西方國家使用者們都把十分之一存款搬到Libra,它的口袋裡馬上就會多出2兆美元的準備資金、並且成為全球債券市場上最大的單一玩家。
「錢在哪裡,Facebook就在哪裡」
Facebook之所以要推Libra,有兩個主要的用意:
每一家想在初期就加入Libra體系的公司,都要先付出1,000萬(美元,以下同)。以目前已經加入的
27個機構來計算,Facebook已經有2億7,000萬入袋。
到預定正式推出的2020年之前,Libra預期會有100個機構加入;如果他們付的入場費不變,Facebook光是入場門票就可以收到整整10億。雖然許多參與者都只是怕搭不上這班車,但無論如何,收進口袋的就是錢。
然而,比起未來的潛在生意規模,這10億還只是九牛一毛。
前面提到,Facebook希望讓人們「以幾乎沒有障礙的方式彼此交易」,而其中的關鍵字則在於「幾乎」。
對於籠子裡已經關了24億用戶的Facebook而言,只要每個人對利潤的平均貢獻度(ARPU)有一點點變動,對營收就會有極大的影響。目前Facebook的ARPU和實際營收的分布如下:
縱軸由上至下:美加地區、歐洲、亞太地區、其他地區/橫軸由左至右:2018年ARPU、地區佔Facebook總營收比例。
雖然Facebook的ARPU在歐美地區還有成長空間,但Libra主攻的地區卻是亞太地區和「其他地區」。在這兩個目標地區,只要Libra能讓ARPU稍稍多出1元,Facebook就能多賺14億。而且這筆錢幾乎可以說是純利,因為營運成本已經有企業用戶埋單。
對於Facebook來說,賺這筆錢只是舉手之勞;何況我們還沒算到西方市場的成長空間、以及那些難以捉摸的第三世界「未開立銀行帳戶的人」。
相較之下,因為西方用戶對Facebook的戒心比較高,所以要賺他們的錢得多花點力氣;但在例如菲律賓、巴西、印度(WhatsApp傳訊軟體的最大市場)之類的國家,使用者對Facebook就不是那麼提防了。
但無論如何,這筆生意怎麼算都是以10億美元為單位的(Facebook的2018年淨收入為220億);如果Libra有機會正式上線,在2021年的財報上就可見分曉。
雖然這些億來億去的數字看起來很誘人,不過事情還沒那麼容易。
最後防線
在推動Libra的過程中,Facebook會遭遇到三道防線的抵抗:法規、傳統金融機構、以及一般大眾的信任:
1. 法規
西方國家在銀行法規方面是比較嚴格的,所以無論是美國聯邦準備、或是歐洲中央銀行,都不會眼睜睜的看著Libra直接上架。這些單位都肩負著維持貨幣系統穩定的重責大任,當然不能坐視Libra這頭大象在沒有控管的狀況下,就這麼一腳踩進來。
不過,歐洲方面對於Libra一直沒有發表太多意見。在歐盟體系中負責維持公平競爭、以立場對美國和科技業都不太友善知名的
Margrethe Vestager,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發表相關意見(相較於Facebook或Amazon,他通常對Google比較有興趣)。
對於這個巨無霸級玩家進場、未來很有可能發生濫用問題的案子,即使Vestager最近正忙於角逐歐盟執委會主任委員,完全不出一點聲音也是蠻奇怪的事情。
2. 傳統金融機構
如果Libra成形,將會導致傳統金融機構損失慘重,所以後者當然也不會坐以待斃。長久以來,服務一般大眾的零售銀行業(retail banking)由於服務品質和功能都停滯不前,所以早就應該大幅改革。
就以筆者個人經驗而言,我在Amazon跨越三個國家的交易,線上紀錄可以往前追溯長達十年,但在法國本地銀行卻只能給我最近六個月明細的PDF檔,一點用都沒有。
傳統銀行的營運成本高、但績效卻很糟糕;總而言之,這個體系確實已經幾乎到了該打掉重練的時候了。即使沒有Libra,諸如Stripe、PayPal、Coinbase、或是TransferWise這類的數位原生服務,也早已經在侵蝕銀行的業務。
如果您有興趣的話,可以參閱
這篇文章中介紹的各家國際性金融科技公司。
或者再精準一點說,Libra有可能吸走傳統銀行客戶中的許多Facebook用戶,進而影響銀行的業務營收。光是在美加地區,Libra就有多達6億的潛在用戶,比摩根大通(
JP Morgan Chase)之類的網路銀行多了12倍。
此外,金融業的人也不願意看到規模這麼大的新手跳進證券市場。除了信用卡業者之外,Libra的首波合作夥伴(前面提到的27個機構)之中幾乎沒有金融業者,這也間接證明了後者抵抗Libra、維持現有局勢的決心。
Facebook:「把你的個人資料(還有錢)都託付給我吧。」
對於Facebook來說,推展Libra最大的障礙還是在於大眾對它的信任度不足,特別是在西方國家更是如此。
所以,整件事情的底線是「我們要把錢託付給這樣的一家公司嗎?」
這家公司:
- 保護個人資料的紀錄最差;
- 雖然強調Facebook社群網路和由Calibra(一個位於瑞士的非營利機構)營運的電子錢包是完全隔離的,但真的嗎?就像Instagram和WhatsApp跟Facebook分得那麼清楚一樣?
- 已經使用各種工具在偵測我們的心情、健康問題、政治傾向、甚至性癖好;
- 不考慮顧客或合作夥伴的想法,隨時隨地隨心所欲改變做生意的規則;
- 要不是有特殊的股權結構保護,公司管理階層早已經被股東推翻好幾次;
- 內部決策完全獨裁,沒有任何抗衡力量,只有對創辦者的個人崇拜,而這位創辦人還公開表示對中國全民監控能力的羨慕。
考慮過上述這些因素之後,你還會把自己的身家託付給這家公司嗎?
筆者的看法是,Libra最後不會實現;但對於反對的一方而言,對抗它將會是一場硬仗。
參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