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出走巴黎》語言作為一種標誌與武器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語言做為一個人認識世界的基礎,勢必要先學會語言,再以語言指認、命名他者,藉此認識,用手指物或以形作圖還是過於不足。一個人的自我認同、生活習慣、文化、宗教也是由此認識而來,從這方面來看,約亞夫拒說母語,就有著想要徹底刨根的決心。這種決心,關於約亞夫何等厭惡他的母國,厭惡地不能說她的語言。
但出走到法國巴黎的約亞夫,也不能說活得快活,他先是被扒光,馬上又被救了他的法國情侶認出他的種族身分(猶太割禮傳統)。而想要在法國活下去,他只能運用他唯二擁有的東西:他的故事、他的身體。所以他怪異的用著外國語(法語)述說本土故事(以色列);並且不斷展示他帶著猶太標記的身體。這種以獵奇換取空間的外來客生存辦法,許多電影都已觸及過,年初在台灣上映的《沒有煙硝的愛情》就是一例,只是這對極度厭惡母國的約亞夫來說,不免是過於撕扯身心的一件事。片中關鍵的一幕是,當約亞夫開口向艾米勒要回故事,艾米勒答應了,卻說出「慷慨是有極限的」這種話,這是艾米勒的傲慢,他竟然認為約亞夫給他說故事或他給約亞夫金錢是出於慷慨。從來沒有慷慨,只有利益交換。
那對法國情侶也是有趣的觀察對象,他們明顯對約亞夫起了競爭關係,艾米勒是一開始就對約亞夫頻頻拋媚眼,卡洛琳也後來居上。中間艾米勒曾向約亞夫告發說卡洛琳「人盡可夫」,這是艾米勒在出陰招,要約亞夫提防「隨便」的法國女人,對她有反感。這種競爭關係有時候會讓人忘記艾米勒跟卡洛琳是情侶,因此更複雜可觀。後來他們一個要到約亞夫的過去(故事);一個要到他的肉體,這裡沒有明確的劃分,但基本上是這樣。只是這種複雜的三人關係畢竟不能長久,當要把某人排除的時候,約亞夫的特殊身份很自然地成了標靶,艾米勒跟卡洛琳則回歸原本平靜的生活。
本片的敘事相當斷裂、攝影風格也突兀,這是要模仿約亞夫心中的焦躁、不適應感,如同觀看這部片的觀眾可能會有的感受,這是一等一的藝術技法,直接讓電影主題成為風格,不用說太多話。台灣作為電影市場長期被好萊塢獨佔的國家,如果不是有意識地去重新調適,一般觀眾是沒辦法看《出走巴黎》這類片的,這已經是一種文化殖民的問題了。這跟強迫外國難民學唱法國國歌以便申請居留是一樣的。全面開放電影市場以便加入WTO?是不是很像。
有些人急著想用大家都聽得懂的語言把故事傳遞出去,這沒什麼不好,卻沒意識到大家都聽得懂的語言是怎麼建構出來的,如果這個建構本身就帶著不公平呢?《出走巴黎》的導演那達夫拉匹就是選擇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族群的故事,值得我們為他喝采。試想有一天,你說著自己的語言卻沒人聽得懂,你只能以敵人的語言來做溝通,你願意嗎?
另外提一個趣事,本片導演那達夫拉匹曾在4年前憑他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吾愛吾詩》獲得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最佳影片大獎,當時他本人也來過台灣。《出走巴黎》中就有一個台灣角色,這是導演獻給同樣在身份認同上極其困惑的台灣人的禮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6會員
107內容數
電影是什麼? 電影的記憶、電影的未來、電影的空間、電影的啟示、電影的事件、電影的真實、電影的謊言、電影的模樣、電影的愛與死 看電影的人是一獨特的物種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蔡翔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只想說,如果有些人(不論性別)能夠運用自己的優勢滿足自己也撫慰他人,社會上的其他人憑什麼強加道德上的譴責在他們身上?還有這部片是輔15級而不是限制級,太棒了,我對台灣的分級制度還是有信心的,這部片最適合青少年看了。
    作為安妮華達執導的最後一部電影,在她過世後首次上映具有特別的意義,尤其當這部電影的內容幾乎重新梳理了安妮華達一路以來的創作觀念、脈絡,乃至生活上的各個面向。也因此,這部電影多了告別與緬懷的層面,再也無法單純只從電影的內容來看,觀看電影的情緒與感動無法分割於我們對安妮華達的想念與感懷。
    《江邊旅館》有2條故事線,其中之一是一位詩人父親和他2位兒子的關係,另一邊則是一位剛失戀的女子跟來探訪她的朋友。2邊的接觸不多,只透過詩人父親的角色偶爾碰觸,然而2邊就像被某種神祕連結牽繫在一起般,在情緒上竟然相互影響、彼此感染。
    《寄生上流》的核心議題是貧窮,電影透過一家人渴望躋身上流階層的過程,來反證躋身上流之不可能。這部電影於是變成一次悲觀的控訴,在於指出社會的階層結構,已經讓貧窮者沒有翻身的可能。
    錯過了《一屍到底》上映時的熱潮,卻在之後於影音平台上2度觀賞該作,2次相隔約1個月,看完有相當不同的想法。因為錯過了第一時間的院線,難免就避不開看到、聽到了一些人的討論,也就在觀看之前,對這部片的形式有了些基礎的認識。
    《感謝上帝》結構嚴謹,探討相當全面,每個面向都處理到一定的深度。電影也順利榮獲2019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片中因為曝光涉案的教會人員真實姓名,導致培耶納神父的律師以「無罪推定」為由,要求下令禁演。幸好在法國上映前一天,歐容確定勝訴,電影得以上映。
我只想說,如果有些人(不論性別)能夠運用自己的優勢滿足自己也撫慰他人,社會上的其他人憑什麼強加道德上的譴責在他們身上?還有這部片是輔15級而不是限制級,太棒了,我對台灣的分級制度還是有信心的,這部片最適合青少年看了。
    作為安妮華達執導的最後一部電影,在她過世後首次上映具有特別的意義,尤其當這部電影的內容幾乎重新梳理了安妮華達一路以來的創作觀念、脈絡,乃至生活上的各個面向。也因此,這部電影多了告別與緬懷的層面,再也無法單純只從電影的內容來看,觀看電影的情緒與感動無法分割於我們對安妮華達的想念與感懷。
    《江邊旅館》有2條故事線,其中之一是一位詩人父親和他2位兒子的關係,另一邊則是一位剛失戀的女子跟來探訪她的朋友。2邊的接觸不多,只透過詩人父親的角色偶爾碰觸,然而2邊就像被某種神祕連結牽繫在一起般,在情緒上竟然相互影響、彼此感染。
    《寄生上流》的核心議題是貧窮,電影透過一家人渴望躋身上流階層的過程,來反證躋身上流之不可能。這部電影於是變成一次悲觀的控訴,在於指出社會的階層結構,已經讓貧窮者沒有翻身的可能。
    錯過了《一屍到底》上映時的熱潮,卻在之後於影音平台上2度觀賞該作,2次相隔約1個月,看完有相當不同的想法。因為錯過了第一時間的院線,難免就避不開看到、聽到了一些人的討論,也就在觀看之前,對這部片的形式有了些基礎的認識。
    《感謝上帝》結構嚴謹,探討相當全面,每個面向都處理到一定的深度。電影也順利榮獲2019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片中因為曝光涉案的教會人員真實姓名,導致培耶納神父的律師以「無罪推定」為由,要求下令禁演。幸好在法國上映前一天,歐容確定勝訴,電影得以上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看到一篇報導,擷取一本書裡的內容,談到關於內向外向⋯ 探討了內在自我,於是寫了一點感想和觀點,分享給大家! 今天一早,看到了一篇文章,擷取自一本書的內容~ 裡面一段講得很好~ 「外向與內向是一個光譜,就和世上許多事物一樣,中間存在著無限排列組合的可能⋯」 小時候的教育,總是教我們對事物的定義二分法
Thumbnail
柄谷在《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不只質疑了人們一般對「文學」的想像,也重新刷新對「近代」和「主體」的理解,甚至到最後,也讓人們重新反思「國家」的本質。因為「日本」、「近代文學」、「國民」、「我」的建構,他們的起源都是一種語言、文體的革新,所產生的效果、所產生的「風景」。
Thumbnail
亦如他回到平面國後不斷誦唸的「向上,而非向北」(Upward, not Northward),它是故事的核心概念,代表著渴望突破單一維度的智識追求,但它同時也是種詛咒,當先知以更高層次看過世界之後,它會對自己甚至無法表演一次「將東西拿到上面」而感到極端難過。
Thumbnail
  眾人一提到數學,的確會想像它是嚴密嵌合的邏輯代碼,是不可移動的判準依據,然實際上,它與現實生活是相互影響的,在更廣袤框架下,自教育、文學、藝術、歷史裡,都可以從中析分出數學意義,這便是所謂文化;從出現、發展到集大成者,當中亦存在著先後與否的因果關係,將現象置放到正確位置給予適當評價,會稱之脈絡。
Thumbnail
今年五支金馬獎入圍的動畫短片,與黃邦銓的《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一同於影展期間同場播映,這篇將以這六部作品給予我個人大方向上的感受性做些紀錄,文章後段會較聚焦在《看無風景》與《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兩部電影上,六部電影依序看完之後,使人產生了一種對影像與動畫『何者更為真』的一種曖昧般的況味與反問。
Thumbnail
我受懷特的啟發,認為歷史學者根據各種事實編寫出的故事並沒有比藝術作品更加真確,兩者在知識論的標準上是同等的虛構。不論是藝術家或者歷史學家對於歷史的觀點都是一種「敘事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因為敘事結構與意識型態的預設,而產生不同意義和角度的史觀。
Thumbnail
2018年由黃香凝所策劃的《影像的謀反》於臺北當代藝術館展出,挑選許多具有後設電影手法以及多線式敘述的錄像作品,討論影像的力量如何介入政治,反抗既有的權力架構,並重新想像過去與創造未來。本文試圖由思考錄像藝術的敘事結構以及展覽的呈現方式,是如何創造一種「另類的歷史方法論」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看到一篇報導,擷取一本書裡的內容,談到關於內向外向⋯ 探討了內在自我,於是寫了一點感想和觀點,分享給大家! 今天一早,看到了一篇文章,擷取自一本書的內容~ 裡面一段講得很好~ 「外向與內向是一個光譜,就和世上許多事物一樣,中間存在著無限排列組合的可能⋯」 小時候的教育,總是教我們對事物的定義二分法
Thumbnail
柄谷在《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不只質疑了人們一般對「文學」的想像,也重新刷新對「近代」和「主體」的理解,甚至到最後,也讓人們重新反思「國家」的本質。因為「日本」、「近代文學」、「國民」、「我」的建構,他們的起源都是一種語言、文體的革新,所產生的效果、所產生的「風景」。
Thumbnail
亦如他回到平面國後不斷誦唸的「向上,而非向北」(Upward, not Northward),它是故事的核心概念,代表著渴望突破單一維度的智識追求,但它同時也是種詛咒,當先知以更高層次看過世界之後,它會對自己甚至無法表演一次「將東西拿到上面」而感到極端難過。
Thumbnail
  眾人一提到數學,的確會想像它是嚴密嵌合的邏輯代碼,是不可移動的判準依據,然實際上,它與現實生活是相互影響的,在更廣袤框架下,自教育、文學、藝術、歷史裡,都可以從中析分出數學意義,這便是所謂文化;從出現、發展到集大成者,當中亦存在著先後與否的因果關係,將現象置放到正確位置給予適當評價,會稱之脈絡。
Thumbnail
今年五支金馬獎入圍的動畫短片,與黃邦銓的《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一同於影展期間同場播映,這篇將以這六部作品給予我個人大方向上的感受性做些紀錄,文章後段會較聚焦在《看無風景》與《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兩部電影上,六部電影依序看完之後,使人產生了一種對影像與動畫『何者更為真』的一種曖昧般的況味與反問。
Thumbnail
我受懷特的啟發,認為歷史學者根據各種事實編寫出的故事並沒有比藝術作品更加真確,兩者在知識論的標準上是同等的虛構。不論是藝術家或者歷史學家對於歷史的觀點都是一種「敘事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因為敘事結構與意識型態的預設,而產生不同意義和角度的史觀。
Thumbnail
2018年由黃香凝所策劃的《影像的謀反》於臺北當代藝術館展出,挑選許多具有後設電影手法以及多線式敘述的錄像作品,討論影像的力量如何介入政治,反抗既有的權力架構,並重新想像過去與創造未來。本文試圖由思考錄像藝術的敘事結構以及展覽的呈現方式,是如何創造一種「另類的歷史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