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前夕,消息頻仍:海洋公園竟然取消「哈囉喂全園祭」(1),自殘引以為傲的自家品牌;港鐵在太子站B1出口加裝巨型鐵板結構,外觀竟然肖似民間燃燒冥鏹的化寶爐(2)!然後自動自覺於31/10下午二時關閉太子站(3)。難道以後每月的21日及31日,都要因為元朗21/7事件及太子31/8事件,分別提早關閉上述兩個車站嗎(4)?
眼前種種怪異荒誕事,掩蓋了這個節期的本意;或被扭曲了的本意。
萬聖節更加邪惡?
作為一名比較傳統的新教信徒,我不會;亦拒絕對大家說「萬聖節快樂」。萬聖節本來有其宗教內涵,不過在世俗化衝擊下,漸漸與聖誕節、復活節一樣,變為營銷狂歡、吃喝玩樂的好日子。故此,筆者認為它與聖誕節、復活節同樣「邪惡」。邪惡,皆因扭曲了節期的本意,首先是節期裡的悼念、慈悲、憐憫、勇敢、擇善固執等內容被一一淘空,然後進駐了放任、慾望、消費、夜生活等原素。
話雖如此,時移世易,這些節期原委雖善,即使「撥亂反正」,都顯得「不合時宜」了。
萬聖節:宗教內涵的轉化
萬聖節本來是愛爾蘭人的傳統節期,天主教會將其吸納轉化,注入不同的宗教內涵,衍生了11月1日的「諸聖節」及11月2日的「追思已亡節」,記念逝去的聖人及亡者(5)。聖公宗亦有相近的諸聖三天(All Saints’ Triduum)(6)。今天肆意狂歡、喬裝鬼魅的Halloween,只是相關節期的前夜(31/10晚上),具有濃烈信仰內涵的十一月首兩日,就只有服膺天主教及聖公宗傳統的信徒們,才會珍而重之,藉此實踐使徒信經中「聖徒相通」之義(7)。
心念一轉,此時此刻談「亡靈」、「逝者」、「追憶」,實在有切膚之痛。反修例運動期間,是否有抗爭者「被自殺」,由於真憑實據掌握在別人手中,筆者認為現階段難下斷語,只能視之為疑點重重的懸案。但無可否認,這段日子真的有不少懷疑自殺;或留下遺書輕生的個案。非信徒不大理會甚麼「聖徒相通」,卻不經意地實踐了「we connect」,對別人的生命變得更著緊更在意。
萬聖節還有另一重宗教內涵,就是新教的「宗教改革紀念日」。
宗教改革?維穩似乎更正確
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在諸聖節前夕,在威登堡諸聖堂門上貼出《九十五條論綱》(或《九十五條抗議文》),成為宗教改革一次標誌事件,10月31日因此被視作宗教改革紀念日。自此,基督新教除了被稱為「更正教」,還有人稱之為「抗羅宗」(羅=羅馬天主教)或「抗議宗」,皆源於新教的拉丁文名稱「Protestatio」。
Protest!抗議、示威?在高舉「止暴制亂」的此時此刻,理應識大體、存大局,避談「抗議」、「改革」這些令人感到尷尬、不安的字眼。好比禁蒙面法既已實施,就應避免在學校在街頭隨意戴上口罩,令人誤會有人企圖挑戰惡法。遺憾的是,基督教先賢沒有穿越時空的本領,不知道Protest之名會令今天教會內的權貴感到尷尬。更甚者,後輩若果跟隨馬丁路德的足跡,動輒「貼出」具挑釁性質的文宣,與人口角辯論,就更加與維穩和諧的「主旋律」背道而馳,令人失望。
或者,信眾們早已把馬丁路德那種「為求真理,不惜抗辯」的執著氣質拋諸腦後,轉而擁抱新世紀的妥協、維穩精神。既然如此,大家應否考慮取消萬聖節這個「不合時宜」的節期?亡靈別惦記,抗議不可取,只剩下快樂的萬聖節,和主題公園內的尖叫獰笑。
這種萬聖節,人畜無害,不傷政權,更與各種宗教傳統完全「割蓆」!這個時勢與抗議割蓆,簡直是識時務之榜樣及極致,無出其右,即使,它依然是邪惡的、扭曲了的「宗教改革紀念日」。
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