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日本人將打狗改名高雄,就是希望這個城市又高又雄。」
高雄市前市長韓國瑜的罷免案確認通過後,中國國民黨立委陳以信在臉書上發了一篇
短文,叫人不知所云,尤其「又高又雄」一語特別莫名,引起網路鄉民照樣造句惡搞模仿,乃至媒體報導。
信手瞎抄的「又高又雄」
「……但再本土,亦比不上高雄的舊名:打狗。……六百年前原住民的土語發音Ta-Kao,意指「竹林」,他們保衛部落,在四周植滿竹子,故得名,漢人來後,把Ta-Kao喚為中文的『打狗』,是很忠於原詞且又帶著幽默的音譯,可是日本人不喜歡,占領台灣後,把『打狗』改喚『高雄』,發音是日語的Taka-O,又高又雄,切合了國軍主義年代的攻擊魔性。」(按:「國軍主義」在Google上的原文如此,不是我亂抄)
看完馬家輝這段,可以確信陳以信也是瞎抄。
如果他知道「又高又雄」是什麼意思,或者知道「高雄山」是什麼,就不會在文章裡標注「高雄在日本京都就是一座名山」。京都的
高雄町位於
愛宕山與市區中間的半山腰,愛宕山雖是名勝,標高也不過924公尺,高雄山絕非該以「又高又X」形容的大山。實際上,高雄山是名寺
神護寺的
「山號」,東亞佛教(尤其日本)的習慣是在山間的寺院就要有個山號的。
至於馬家輝的原文,也完全值得吐槽(
黜臭)。日本人會將「打狗」改名「高雄」,只是由於和日語的高雄音近,他所謂「又高又雄,切合了國軍主義年代的攻擊魔性」顯然是瞎想之餘信手胡扯,雄雄就來豪洨(
嘐潲)一下……
而
takau 之名主流認為源自
馬卡道族族語,他採用這種說法,卻在這篇五千多字的長文中騰不出四個字來寫明台灣原住民族的族稱,若不是一知半解也未免太過偷懶。
另外可以看到件有點奇怪的事,馬家輝把台語的「打狗」也稱為「中文」,但日語的漢字詞彙他就不會說那是中文。這可能是「
粵語對香港人來說就是『中文』(的口語形式)」而衍生出來的思維,但我還是覺得這種對語言及文字的認知有夠詭異。那個國軍主義還是軍國主義也像是
中華膠對日本會有的直覺反應。
「又高又雄」能不能拗出合理的解釋?
從馬家輝不知所謂的「國軍主義年代的攻擊魔性」推敲,他寫「又高又雄」大體上近似「雄壯威武嚴肅剛直……」之類的意思。但現代台灣人已幾乎不會在華語中單用一個雄字來形容人事物,算是一個死語(朋友補充,
台語仍有),而陳以信又根本是亂抄,「又高又雄」究竟能不能拗出一個說得通的解釋?
看到陳以信搭配「又高又雄」這篇短文的85大樓,倒是令我直覺性的
(佛洛依德會表示欣慰)想到另一個詞:
「雄起」。
「雄起」在很多漢語系語言或族群中恐怕也差不多是死語,以至於一Google可以看到,中國人的
百度百科上說這詞產生於四川,是四川人給球隊加油的口號;香港共媒文匯報在去年中國成都舉辦的世警運動會相關報導
「萬眾撐港警:阿Sir雄起!」中,訪問了一位港警,該港警也表示一開始不明「雄起」何意;而台灣演藝人員在劇中用這個詞則是引發不解和莫名的歡笑(?)。
其實「雄起」大致就是崛起、奮起的意思,此外它有個通俗的用法/意思,至今也還有非常多人知道,尤其馬家輝這種被稱為「文化人」的人物不太可能不明白(沒記錯的話這用法我也在港漫中看過)──但大家平常未必好意思講:
野田智《黃金神威》的人物二瓶鐵造在興奮(不是性方面的)或提振精神時會喊「勃起」,和「雄起」在中國復興(?)的用法不謀而合啊(無誤)
所以,陳以信到底在雄啥潲
「又高又雄」=「形容雄起」=「形容勃起」,不覺得這樣再貼切不過了嗎?而一座城市又高又雄,之後就等著大爆射了,那當然是欣欣向榮,還可以跟「又老又窮」做個對照──這點陳以信看來是沒想到。所以,廢話半天,陳以信到底想表達什麼,我覺得就是韓總那句知名的「高雄發大財」。
(對不起高雄人請不要揍窩)
只是韓總已經被罷掉了,他(本人或者文膽)不好意思再直接引述韓總的名言,只得找個跟高雄有關的文章抄一句看看。何況抄知名作家寫過的話,總是會顯得比較有氣質、有涵養、有見識,有文采。
這種事竟然也能搞砸,如此又高又雄的見識與文采,我也是服了。
最後題外話,馬家輝在〈親愛的我的大黃鴨〉寫高雄人「男女大多長得粗壯偏矮,圓圓滾滾的,像一個短短的圓柱子」,如果我是高雄人大概會氣死。我認識的高雄人可都是挺拔俊朗,也不會瞎寫什麼又高又雄。你他媽才圓圓滾滾的又高又雄,你全家都圓圓滾滾的又高又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