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公視主辦的台灣國際兒童影展,最近透過「公視+」影音平台,線上放映一套八集、一集 25 分鐘的迷你影集《我們的勇敢時刻》(Kids of Courage,2019)。故事跨越 1938 年至 1945 年的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透過穿插歷史資料及歐洲各國兒童的日記片段,呈現八組來自不同年齡、不同視野的戰時兒童故事。在殘酷的戰爭背景底下,影集嘗試將它與無邪的兒童視角調和,在交叉各國主角的故事中,戰爭對人性的考驗在兒童身上更為明顯。
1920 年代,經歷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與經濟危機,德國社會氛圍動盪,極左與極右勢力同時崛起,納粹黨的嚴明紀律形象,比起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號召,為不安的德國人帶來更多吸引力。1933 年 1 月,時任聯合政府總統保羅.馮.興登堡委任希特勒為總理,同年 3 月,希特勒透過選舉成為多數黨領導者,《授權法》則賦予他近乎獨裁的權力。納粹黨據此展開暴戾的一黨專政統治、猶太人迫害行動,並且將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都捲入風暴之中。
「對我來說,回憶比服飾更重要」,對於曾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相同的昏暗燈光下,被安妮法蘭克鼓舞的讀者來說,我們或許會記得這個僅有十五歲的女孩曾經在逃難時把日記本放在第一順位,她短暫的生命在敏感心靈的書寫中留下讓人深被觸動的光輝。日記不只是單純的寫作方式,它將一段精神與時光保存於書頁中。文字在成為文字之前曾經是一段又一段的想法,在無意義的痛苦前方留下了一個人曾經活在世界上的銘記。
當然,安妮不是唯一的受害者,《我們的勇敢時刻》瞄準更多相似的故事,並且用通俗可親近的方式將它呈現給觀眾。
影片八集個別描述來自不同國家之八個小主角的一段經歷,包括德國、挪威、法國、蘇聯、波蘭……各地,並且以微縮模型與資料畫面剪輯輔助,盡可能將戰時背景重現於觀眾眼前。在選題上,我們可以看到些許較少被述說的視角,第二集〈航向自由〉描述納粹挪威佔領區底下,一個漁夫的兒子嘗試與德軍斡旋,並保護自己的家庭;第七集〈菜鳥兵的抉擇〉則描述在戰爭接近尾聲時,一名德國的少年士兵要在已趨戰敗的德軍陣線承接幾近自殺的防守任務。
八集故事的共通點是透過角色來當主視角,並以一個特別的身分、特別的道德抉擇來做為敘事主軸。在敘事的段落與段落之間,擔任旁白的沉穩女聲 Nicola Seaton-Clark 會敘述當時的時代背景,穿插資料畫面,盡可能將更多資訊傳遞給並不熟悉戰爭背景的觀眾,包括許多命運相近的真實受難者之日記片段。
透過文字與知性內容的敘述,這些影像帶有一點疏離感,讓我們在角色故事的情緒衝擊底下被拉開些許距離。如同第一集〈小安的勇氣〉描述的是一名崇拜納粹,希望加入希特勒青年團的少年,他被教導必須學習去恨他的猶太朋友,而他無法自拔地抗拒。這個故事讓人直覺想到 Taika Waititi 的《兔嘲男孩》(Jojo Rabbit,2019),但拔除童趣面向與些許成人的幽默感。《我們的勇敢時刻》更把焦點放在相對客觀的觀看模式,嘗試鼓勵觀眾在知性上透過這些故事獲得更多對於戰爭的理解與警醒。
本部迷你影集在 第一集〈小安的勇氣〉、第七集〈菜鳥兵的抉擇〉中呈現來自德國少年的經驗;第二集〈航向自由〉、第四集〈空襲來臨時〉與第六集〈家人在哪裡?〉則關於被捲入戰事的各國兒童故事,如挪威、蘇格蘭,與蘇聯;在第三集〈我家的秘密客〉、第五集〈高牆下的孩子〉和最後第八集〈我不會忘記你〉則是描繪三則戰時猶太兒童的經歷,包括落難與藏匿、隔都內的生活,和奥斯威辛集中營。
為什麼在納粹崛起的初期,許多德國人民無法自拔地崇拜納粹的嚴明隊列與整齊軍裝,而其他人則為此顫抖不已?對於一個寄居在戰爭時期臨時兒童之家的俄羅斯小孩來說,面對與家人失散,還有戰爭對生活造成的劇烈衝擊,究竟可能會代表甚麼意義?對於身處佔領區的法國小孩來說,他有可能多不希望自己的父親選擇接濟難民,模糊的正義與道德標準要怎麼勝過納粹對於他家庭的直接威脅?《我們的勇敢時刻》的每集故事都是獨立的,但它環繞在同一種對人文的關懷,也就是談論情感與道德判斷,談論我們如何能期待重新在破敗的環境中肯定生命的價值。
《我們的勇敢時刻》史實部分:運用史料照片與當時兒童日記書信內容/公視提供
日記保存並記憶著少年少女們在戰爭期間的生活。紀錄納粹控管猶太人的「隔都」(Ghetto)中發生的黑市交易、紀錄奥斯威辛集中營當中聽來不可思議卻真實存在的猶太人藝工隊,紀錄她們在殺害自己親人的兇手面前演奏音樂的窘迫,還有她們如何在高強度的精神摧殘中,透過緊抓著生命記憶去撫育活下去的微弱勇氣。
儘管故事中的黑暗面與殘酷現實無法迴避,但《我們的勇敢時刻》依然找到一個相對溫和的角度去說故事,確保少年觀眾也能欣賞並理解這些曾經發生的故事,如何透過傳誦繼續影響無數後代讀者與觀眾的世界。而它讓人相信,不僅只是擺在髮夾與方巾之前,回憶有時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我們的勇敢時刻》即日起於公視+平台「台灣國際兒童影展」頻道上架,只要加入「公視+」會員,即可免費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