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民國八十四年二月四日(農曆正月初五)
地點:光量寺客堂
現世社會發展,人心不古,道德觀念日漸淺薄,一般人不太能體會道德的重要,因此懂得禮讓、尊重或吃苦耐勞的人不多。我們要知道,一般肯吃苦的人,看起來都比較有耐心;而貪圖享受的人,就比較缺乏。有智慧的人,能夠思維體會菩薩修學六度萬行的悲智精神,故在付出的當下,便是行菩薩道,處處都能以慈悲、至誠的心待人。你若不具有菩薩的悲願,便無法去體會,既然沒有辦法體會,那在付出的時候,感受就不同,就會覺得很辛苦。
譬如一位都市經商的大富賈,他每天清早把店門打開到晚上打烊,這期間他都守在店裡等待客人,即是布施時間。其次,他買賣價錢公道,產品信譽標準,即是持戒。對客人無理的殺價或埋怨不滿等,始終都能柔和解說,陪笑作禮,即是忍辱。又每天從朝到晚沒有休息,有時候連中午都在服務台用齋,即是精進。就定力方面,無論風晴雨露,旺淡季節,都終年如一日的守店候客,即是禪定。
若有智慧能善用時間,利己利他,這也是在修行,否則當下就是空過時間。如我們到道場參加佛七,七天當中讓自己的身心放下,好好念佛便可以達到修行的目的,否則你只有白白空過七天的時間而已。
所以,我們要了解親近正確的道場,能學習到中道、平等的佛法。不為人情所繫縛,不以世間法的思惟來行事,就是智慧。
一般學佛的人,對三寶都很恭敬、很發心,他們認為老婆餅很好吃,想到師父們住山上很難得吃到,當他上山禮佛時就買老婆餅來,若來得及午齋時分發,這就比較如法。若東西多一點,每天都分,則容易變成一種習氣。哪天沒有的時候,你起一個念頭,今天怎麼沒有分?像這樣就是習氣,修行一定要徹底斷除習氣,否則沒有辦法修行。
又如為了接待信徒,用電壺燒開水泡茶,那就是侵佔常住的電,因為常住沒有這個規定,常住是清白的,是永遠久住的,你說我發心泡茶接待信徒,這是你自己在想的,與常住無關,這個道理是公道的,是沒有偏執在人情的。
你做是你的因,別人得不到;你侵佔常住,也是你自己要去背負的果。這不同於一般人的看法說:你欠我的錢,我向你拿東西來抵銷,這是世間法。若以出世間法,一切行事是公平的,絕對沒有用世間的感情融入的,所以佛經才說要依教奉行。
什麼叫依教奉行?就如師長磨練我們的時候,我們肯接受,這就是依教奉行。古代會出祖師,就是因為古人有那種共識,他有福報,有那種心量,「有量才有福」。
有量,不是指你處處待人慷慨、不計較的度量,而是指器量的量,它有辦法容納宇宙一切萬物,並有智慧處理一切事物,如菩薩道三十七菩提分中之五根、五力,由有根才會產生力量,我們修行就要從這裡下手。
五根是信、進、念、定、慧,由此五根深爬泥土,根植越深,生長出來的力量越大。如精進根,精進時要有智慧,例如昨天我在佛七當中,為大眾開示時,提出我初信佛的時候,拜佛一個小時拜六百拜,一天拜好幾千拜,但拜完之後,所得到的是什麼?這只是偏貪這個數目而已。
當時居士都讚歎我修得很好,但在讚歎當中,自己是不是自在?若不自在,以為自己真的修得很好,這樣就變成退步了。
佛陀時代,密修第一的羅睺羅,因年紀小喜歡惡作劇,當時僧團便流傳說羅睺羅貢高我慢,不尊重長老。有一天這信息傳到佛陀那裡,佛陀就叫羅睺羅來,並要他拿一個翻倒的臉盆去裝水幫佛陀洗腳。羅睺羅說:「佛陀啊!那翻倒的臉盆怎麼裝水?」佛陀說:「你貢高我慢,就像這個翻倒的臉盆沒辦法裝水。」
我們要了解佛陀是說中道法沒有偏執的,當初我那種拜佛的方式,拜到腳盤擦焦又結繭,現在若到冬天,結繭的部份就變粗又會癢,這若以一般人來說好像患皮膚癌了,這就是沒有智慧。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有智慧,否則變成空修一場。
剛才我說的泡茶或拜佛,這個因果是比較微細。若就一般在社會上來說,譬如有三個人,其中兩人發生口角、爭執,一位比較有智慧,他回去思惟當天發生的事情之後,肇因完全是自己的過失,即將自己欲向對方賠罪的意思委託第三者,務必先代替自己向對方說明:「上次的事情是自己衝動,請不要見怪,等有空會親自去道歉。」
但是受委託的這位朋友,雖然答應了,卻因為事情忙碌,尚未代替他向對方道歉解說,而對方事後一直憤憤不平,隨即請人代為報復,把認錯的這個人給打死。那這樣的話,是打死人的罪過?或是未盡受託者的罪過?
一般人像這種事情,那個第三者會說:「我因為沒空,哪有什麼辦法?並不是我不願意向那個人解釋。」其實這個罪過完全是受託者,未盡傳達的責任所引起的,所以必須要擔負這個因果,不能說我忘記就沒事的。
佛陀教誡我們持戒,就是要我們明白這個因果,尤其對人理、事理更應該清楚。因你持戒清淨一定是光明的,絕對不會招感壞的因緣,就如純水晶看起來是清澈透明的,遇到光線時,它會反射五彩交織如羅網,但水晶的價值還比不上鑽石。我們每一個人的稟賦有差別,修行的願力也不一樣,所以對佛法的道理領悟就不同。
你若要自在,唯有對佛法的道理真正了解清楚,身心解脫,才能自在。教主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是盡虛空遍法界的,連從天空降下的毛毛細雨共有幾滴,都能夠數得一清二楚。所以佛陀的智慧,不只深明因果,而又能超越因果,達到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我們中國至聖先師孔子的學生顏回,也有聞一知十的智慧,但現在末法時代,人的稟性天賦已不如從前。古代的家庭教育,年長的說一句,年少的見事就知道首尾。古人比較有福報、有智慧,對事情就能舉一反三,說頭知尾。
例如學校老師說一句,學生就知道老師要做什麼;為人父母的,也都很清楚兒女的言談舉止;為人師長的,亦能從弟子的表相,知道幾分他們內心的想法,這就是做師長的一向內心寧靜,便能觀察細微,但一般人就說成那位師父又有神通了。
現在我們佛教界有些人都說要求神通,其實,真正的神通是從個人的行持、發心或者經驗得來的,如俗語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這個意思就是說我的經驗非常豐富,而且對事情的始末也很清楚,你還要跟我說什麼?所以,這個因果是非常微細的,我們佛門弟子,就是處處要講因果,不同一般外道或世俗人,用世間人情來說事情。
所以祖師才說:「寧坐蒲團飢餓死,不作人間應付僧。」如為人情隨順信徒要求而誦經,或作佛事,都是把佛法當人情,對麼!這樣彼此都沒有得到好處。你若有正知見,善巧開導信徒,令信徒心開意解,法喜充滿,那他信願自在,你也沒有罣礙,這就是清淨了,清淨功德是無限量的。你若有罣礙,那功德就少了,就變成有限量了。
譬如做工作,你若是主動的,工作做到下午兩點肚子都還不會餓;若是被動的,中午還不到十二點,你就想要休息了,像這樣你的心量就沒有辦法擴展出來。所以,你若只想自己修行成就,這就是被動,不是悲願,這樣修行就會有罣礙,對麼!我們修行一定要明白因果,否則就白修了。
佛陀嘗說:「人身難得。」我們既得人身就要好好珍惜,否則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你看,台灣大小山脈,只要其中一座最小的山,那裡面的螞蟻就不知道有多少?可能勝過我們台灣人口的好幾萬倍?你從這方面思惟,那些螞蟻也在期待要轉為人身,但是牠們有辦法嗎?當一隻蚱蜢、蟑螂或蜜蜂業報現前要往生時,螞蟻就在追蹤準備搬移了;所以畜生之間,是彼此互為對方的食物,互相殘殺,不像我們人類能了解道理,牠們無知就只有墮在輪迴之中,很難有轉身的機會,所以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大家假若明白六道輪迴的真義,那就會珍惜人身。
佛陀行化四十九年,說法三百餘會,全都為了使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我們應該要進一步了解,今生既得人身就要好好地善加利用。你看,佛陀垂跡示現在娑婆世界,而這娑婆世界有多寬?《華嚴經》裡面說,一個華嚴世界之廣大,你若用妄想心,我看你坐太空梭經十劫都還繞不完,那要怎麼辦?
你看,釋迦牟尼佛於一蓮花瓣,就化一尊佛來娑婆世界示現成佛,是隨眾生業來示現度化,是應化身示現的,因為他早就成佛了,並不是說來這個人道才成佛的。又如文殊師利菩薩,他過去是佛,未來也是佛,他是為了度眾生,示現行菩薩行。
譬如善財童子,他已經修到菩薩的境界,為了示現行菩薩行而有五十三參。第一參文殊師利菩薩,依其指導次第南行,參訪諸善知識而聞說法。第二參德雲比丘,文殊菩薩叫他去向比丘參學,這若依我們來說,又在那裡比較,這個修得怎麼樣,那個又修得怎麼樣,對麼!其實,善知識所證悟的真理,是無高無低,只是我們這一念心在起分別。
《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指我們現前這一念。我們這一念若能看一位三歲小孩是佛,那就不得了,對麼!
宋朝有名的文學家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有一則公案:有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禪師,彼此正打坐。
蘇東坡問佛印禪師說:「你看我現在像什麼?」 佛印禪師答:「你現在像佛。」 禪師也問蘇東坡說:「那你看我像什麼?」 蘇東坡答:「你像一堆牛糞。」
蘇東坡回去,蘇小妹問他:「你今天與禪師談論得怎麼樣?」 他答:「太好了,我今天論贏了。」蘇小妹問:「你們怎麼論的?」 他說:「我問禪師!看我像什麼?
禪師答:『你像佛啦!』。」 他問我時,我說:「『你像一堆牛糞!』,就這樣我贏了。」 蘇小妹說:「哥哥!你今天大輸了,你就是牛糞,才說人家像牛糞,禪師是佛,所以說你是佛啊!」對麼!是不是這樣?這個道理我們應該要很清楚。
你看在社會上,古代稱仁者,真正是一位仁者,他不會用金錢壓人,也不會仗官位權勢辦事。譬如有的人遇到人事困難,就用大官勢力來解決事情;但有時候遇到糾紛,你請大官出來調解沒有辦法,用金錢談判也沒辦法,用人力同樣也沒辦法解決問題,就請一位地方仁者出來,看他為人這麼慈悲,就由他處理,什麼都好。
因此,佛陀才說「慈悲無障礙。」你慈悲,就是猛力如子彈那麼強,遇到棉被也沒辦法打穿它;你若堅硬如銅板,子彈就可以把它穿過去。按照道理,銅板比較堅固,應該是比較不容易打穿過去才對,但事實卻相反。
你看,古人說:「四兩撥千斤。」這個意思是說,我們若有智慧,只要動一下腦筋,就可以完成一件大事;相反的,若是沒有智慧,就是使一輩子的力量,連一件小事都無法完成,更何況是大事!
所以我們要明白自己,要了解自己,自己若不能夠體會,修行就會感到很茫然。我們修行人最好要多惜福,然而惜福也要有智慧,譬如那天我跟一些信徒開示,提到有智慧跟沒有智慧,有執著跟沒有執著的問題。
例如你是一位修理機械的人,今天用過的手套沾滿了牛油,有智慧的人就丟掉,換一副新的。若是沒有智慧的人,就說要惜福,拼命用沙拉脫、洗衣粉,一次又一次的洗,不只沙拉脫用很多,水也浪費不少,這些汙水流入水溝,水溝裡面的眾生又被毒死,又流入田裡灌溉農作物,汙水又再汙染稻田的植物,而你洗一副手套又要浪費很多時間,這樣是誰沒有惜福?
你若要算成本,一打手套四十幾塊,十二雙,一副手套不過四塊錢,你洗了半小時的時間,自來水又用去八塊錢,這樣你說自己惜福,別人不惜福,這樣要怎麼說呢?有智慧的人,會把丟棄的手套集中,用一個塑膠袋把它裝起來,然後把袋子剪洞埋起來,這樣不會汙染空氣,或被雨水沖流變成廢水。所以,凡事都要運用智慧,不是說一成不變的。
你說三十七道品的七覺支,就是在說智慧,叫我們修行要拿出智慧來。若沒有智慧,就會執著,有執著則每天都在煩惱,即使你活了一百歲,這一百年的歲月也是在煩惱;你若有智慧,每天都法喜充滿,身心非常輕安,筋骨柔軟,做事情也很快。
再說現在社會的家庭,大家都一直單純地、單方面地去教育子女,沒有留下空間跟小孩子溝通,所以,父母與小孩子有代溝、有隔閡。為人父母的,都認為我勞心勞力全部都是為你們,以後所有財產也都是你們的。你們就要乖乖聽我的話,怎麼可以違逆呢?這種想法,就是沒有因果觀念。
你若有因果觀念,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而且必須具足種種因緣,這個道理與教育子女是相同的。子女會不聽父母的話,並不全然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後天這個家庭環境種種條件組合的因素,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即便有好的因,沒有好的助緣,也無法成辦事情。教育子女,假若忽略平常這個溝通的緣,子女也是不會聽你的。
人與人之間,若有智慧了解這個因緣,就知道彼此相處要恭敬。你看,佛陀在世,有一天他同阿難出去,看到路旁一堆骨頭就停下來拜。
阿難問:「世尊!您是一位人天師表,怎麼在拜路旁的這堆骨頭?」 佛陀說:「這堆骨頭,就是我過去世的父母。」 佛陀又吩咐阿難說:「你把他分成二堆,比較白的骨頭是男眾,比較黑的骨頭就是女眾。」 阿難問:「世尊!男眾的骨頭怎麼會是白的,而女眾的骨頭怎麼會比較黑?」 佛陀答:「因女眾有十月懷胎,嬰孩都在她體內吸她的精血,所以她的骨頭就比較黑。」
所以我們能得人身,上報四重恩,第一就是要孝順父母。我們這個身體是從父母來的,母親十月懷胎,這期間你都在吸母親的精血,出胎後又仗父母養育之恩,不然你怎麼能有今天這個健全的身體及教育?你看,摩耶夫人她發願要做一千尊佛的母親,所以每一尊佛垂跡示現,她就示現於人世間。從這裡我們知道,他們都是古佛來示現的,並不是說佛陀出世在印度,他就是印度人。
現在有的人說,釋迦佛是印度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不應該信仰異國的佛教。你看,這種人心量那麼狹小,心海那麼微薄,怎麼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的心能容納太虛,太虛就是你的自性,其體性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哪裡還有分別或界際的呢?
例如石油當它被提煉到最精純,最高層的時候,它沒有顏色,也沒有味道,是最清淨,你若沒有馬上控制住,它就蒸發掉了。所以石油最高層,是最清淨,最沒有味道的。而石油的下層是瀝青,是鋪馬路的柏油,味道又濃又臭,你被沾一點就臭好幾天,而且用肥皂粉還洗不掉的。從這裡我們就了解,有智慧的人,他的心量廣大清淨,如精純的石油清淨無味。
如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他了解「佛佛道同」,一尊佛等於一切佛,以佛本身是沒有分別,沒有形相的,我們現在還在那裡分別。例如分別你姓張,他姓林、姓蔡、姓詹。又好像電燈泡,你裝黃色的燈泡,它就變黃的,裝青色的,它就變青的,但電流通通都是一樣的。不過我們人就是執著,一有執著就沒辦法發揮他真正潛在的功德。古人常說:「福大慧大。」所以執著心重的人,要多發心修福,智慧才能開顯。好啦!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