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威的楚漢相爭篇,已經告一個段落了。
前面的部分,最主要是以高祖(劉邦)本紀、項羽本紀、留侯(張良)世家、淮陰侯(韓信)列傳,來串起整個故事。
這四個人謂之楚漢相爭的四大主角,絕不為過。
也簡單易懂。
項羽過世之後,劉邦馬上就稱帝了。
其實前面也說了,垓下之戰的真面目,並不是大決戰。
劉邦早在一年之前就開始一統天下,只是把項羽放到這時候才殺掉。
就像秦始皇最後消滅齊國,但真正跟秦國進行大決戰的,是楚國跟趙國。
接下來我們將不會持續以時間流的方式彙整故事,而是改回以史記列傳、世家、本紀等等個人故事來一個個慢慢看。
絕大部分楚漢相爭中的名人,在項羽活著的時候,都沒有什麼故事。
那本來就是一個記錄相對從缺的戰亂時代。
而隨著項羽死亡,劉邦稱帝,大家的一舉一動,就開始有了許許多多比戰功還重要的記事。
蕭何,是戰爭時,漢軍最重要的後勤指揮官。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所學的並非儒學與方術:擅長這兩種學問的人,原則上避不開焚書坑儒的迫害。
除非你躲進桃花源隱居了。
蕭何可不是隱士,他是一個地方官員。
他的專長,基本上就是刑名之法與黃老之術。
這也是秦代最主流的官員主修方向。
秦朝採用郡縣制,雖然只有短短十數年,負責監察郡守的御史官員,也曾經來到沛縣所屬的泗水郡。
這跟查帳有點像。
會計師事務所的查帳員,來到貴公司,當然需要貴公司的會計人員配合,調資料,查疑難。
蕭何都處理得非常妥善,於是會計師……是御史大人就想要挖角他。
蕭何拒絕了。
暴秦只是一個說法,其實秦國在秦王政治下,就算撇掉前面的混亂時代,也有二十年。
大部分的官員,在遵循秦王政的律法辦事,業績向來也是好的,穩當的。
不然秦王政拿什麼統一天下?
後面趙高他們玩到個人意志凌駕於律法之上,才在短時間內崩盤。
所以拒絕選拔推舉的蕭何,不會有什麼事情的,請大家不要為他擔心。
地方政務官出身的蕭何,在劉邦大軍開入咸陽的第一時間,別人都要求金銀財寶,只有他要求趕快把宮殿內的圖書資料盡可能的收集出來。
之後劉邦能夠掌握天下大勢,何處國富,何處民窮,全靠這些秦朝建立起來的資料庫。
蕭何多麼有先見之明……屁啦。
最好掐指一算知道後面項羽會來燒房子。
蕭何一開始就存了「天下之心」。
野心不一定是件壞事,蕭何的野心分類,就只是商君鞅那個類型。
對於他的所學,他有一些想法,希望能夠得到施展。
那蕭何幹嘛不接受秦朝御史徵召?
背後的原因可能相當多樣化,簡單說一個就是不看好。
卿本楚官。
後接觸秦制。
與自己的所學合併彙整之後,才是蕭何想要做的事情。
如果蕭何接觸到秦律,就覺得太棒了這就是我畢生追求的目標,大秦帝國萬歲,那他就會跟著御史去。
很顯然,蕭相國認為秦律還有改進的空間。
認為使用這套律法的國家,不會持續太久。
所以他下了屬於自己的賭注。
並且勝出。
一開始,劉邦命令韓信曹參等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後,蕭何仍然在漢中繼續施行政務,來確保劉邦的後勤無虞。
等到劉邦彭城大敗戰之後,蕭何才轉出巴蜀接應。
軍事局面上,史記表面看來,漢軍可說是一敗塗地。
如為真,那巴蜀根本不可能放。
但實際上,蕭何是出來接應劉邦帶回來的兒子,立太子,建宗廟。
規劃縣邑國土。
也就是彭城大敗之後,劉邦最少已經請蕭何開始把關中當成自己的領地,進行建設與操作了。
這時劉邦對於蕭何的信任,無以復加。
楚漢相爭打三個方面:外交,軍事,民心。
外交上,蕭何沒有貢獻。
軍事上,蕭何運糧不絕,補兵其實有點來不及……
所以劉邦去搶韓信的兵。
但就是軍事上的這兩極,顯示出了蕭何「民為先」的治國方略。
太史公評曰:「蕭何填撫山西,推計踵兵,給糧食不絕,使百姓愛漢,不樂為楚。」
老實說,這個時期,看起來更像蕭何本人才是漢王,而劉邦只是一個前線大都督。
不過,就算是法家大師兄商鞅,或者太師叔管仲,也都是講君臣之義的。
(開山祖師是誰我也不知道)
蕭何也沒有想過要從背後捅劉邦一刀。
有個鮑先生還提醒蕭何:「漢王在前線餐風露宿,還派使者回來慰勞您的辛苦,依我看,他是對您心存懷疑啊……我個人的建議是,把您的親族,能夠帶兵懂得打仗的,都送上前線去,才能消除漢王對您的疑心。」
蕭何照辦,劉邦表示很好我喜歡。
平定項羽之後,漢軍論功行賞。
真要說,當時首功當歸韓信,但劉邦對韓信可是猜忌懷疑度直逼87%不能再高了。
於是大家首推跟隨韓信打出漢中,平定北地的曹參。
劉邦搖了搖頭。
只有一個名叫鄂進的傢伙,感受到劉邦小宇宙的意志,連忙上書:「蕭何才是最有功勞的那個人。」
「於是乃令蕭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漢代第一個,後來董卓、曹操、司馬懿也都擁有的超級特權,就是從蕭何開始。
後來,蕭何獻計給呂后,除去了韓信。
劉邦雖然又給蕭何加官晉爵,但又有人跟蕭何說,這是皇上又在懷疑您了,趕快推辭才是上策。
蕭何又是照辦,劉邦又表示龍心大悅。
隔年,英布事件爆發,照辦煮碗又來一次……蕭何表示心好累。
這一次,門客建議蕭何強買田地,讓自己扮演一個貪官。
王翦有云:「將官貪汙,帝王不疑。」
劉邦凱旋而歸後,知道蕭何這麼貪,果然放下心來。
但蕭何又跟劉邦說:「上林苑不如就開放給老百姓種田吧?」
劉邦突然暴跳如雷:「你是收了誰的錢,要來叫我蓋大巨蛋!?」
於是,蕭何被劉邦下獄了。
史記說,幾日後,衛尉去為蕭何請命,但劉邦還是不爽。
可誰也沒想到,當天回去,劉邦就下令釋放蕭何。
劉邦跟蕭何說,你是個賢能的丞相,而我不過是個暴君。
如果我不關你,天下人還以為我也是個賢明的君主。
雖然我常常瞎掰劉邦跟蕭何的對話,但這次是真的了。
為什麼劉邦要這麼做呢?因為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
跟英布作戰的時候,劉邦被流箭射中。
回來的路上就生病了,也是很自然。
然而,這時候呂后就派醫生來給劉邦。
史記說,劉邦大罵醫生:「我命由天不由你。」不願治病。
這後面暗藏著很多事情的。
最晚最晚,在韓信被殺的時候,劉邦就已經看出呂后的野心了。
劉邦的意思是,我能不能活下去,不是你呂雉說了算。
之後呂后更來問劉邦,你要是死了,這個國家怎麼辦呢?
劉邦曰:「蕭何可以辦,蕭何死了曹參可以辦,曹參死了……王陵陳平搭配周勃也可以辦。」
呂雉又問,那之後又要怎麼辦?
劉邦說:「我怎麼可能知道這麼以後的事情!」
沒有說出口的是,不管如何,輪不到你呂家來辦。
劉邦跟蕭何的最後一齣戲,就是為了作球。
為了讓天下人明白,今日安居樂業,非劉氏之功。
實天下賢人之能。
每一個亂世出身的君王,其實或多或少都在顛覆著「家天下」的概念。
真正敦促著「家天下」帝制持續下去的,從來不是這些皇帝。
雖然劉邦沒有像劉備那連「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都說出口,但他託付給老弟兄們的東西,只怕比諸葛亮肩上的更沉重。
我們總是學到,劉邦說:「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這句話沒有被記錄在高祖本紀中。
而是劉邦指定的輔臣三代,王陵跟周勃專門拿來對付太后用的。
包括呂太后跟竇太后。
周勃更說,後面還有半句,完整的句子其實是:「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
劉邦到底是一個殘殺功臣的暴君?
還是一個最精湛的演員?
靠腰喔,主角是蕭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