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充滿實戰經驗的成功學,也是一場殘酷的失敗學!
個人非常喜歡這本書,因為我們很少有機會能看到一家成功的公司最初期且最真實的樣貌,甚至CEO的每一個決策過程。但本書的作者克理夫(Cliff Lerner)就像你的朋友一樣,用平易近人的筆觸述說他離職創業的人生故事。包含為什麼他能夠帶領公司成長到市值超過1億美金?又為何公司最後面臨危機不得已而出售?
但如果對內容有興趣大家請支持書籍XD,畢竟這邊是投資專欄,以下我僅分享對投資思考有幫助的內容:
思考一:
你是否放不下「沉默成本」,或者基於情緒因素或不切實際的理由而保有某些專案?
創業家並不是神,也很可能面臨兩難而做錯決定。舉克理夫的草創平台” MeetNewPeople ”為例(簡稱MNP),它是個在臉書上開發的交友平台,恰逢當時臉書正處於剛萌芽階段,此交友平台吸引到的用戶數很快就達到一定水準。
同一時間,克理夫的公司也投入相當多的心血開發了另一款獨立App叫” IMFT ”,試圖想把臉書用戶陸續轉移過去,掙脫平台的束縛。可是當時市場並不成熟(人們腦袋裡並沒有交友軟體的概念),根本沒什麼人想下載IMFT,但臉書上面的MNP交友平台卻持續成長。
所以已經花大把時間跟金錢開發的App怎麼辦?克理夫毅然決然放棄這款獨立App。雖然短期痛苦難免,但卻讓他能夠專注在對的平台,力拼用戶數成長。
其實投資上也是一樣,常常一檔股票抱了很久股價卻都沒什麼表現。心底總會有個聲音:「都抱這麼久了,總有一天會漲吧?」但其實,長時間不漲必有其因。與其緊盯著一直不漲的股票,不妨學習克理夫當機立斷,把錢和時間投入到正在漲勢上的個股或題材可能會更好!
思考二:
我們現階段花最多時間相處的五個人,平均起來就成就了當下的我們?
一開始克理夫並不相信這句話,但最後變成他最後悔的事情之一。克理夫草創時期是和弟弟共同創辦,他本人原本是投資銀行家,弟弟則是優秀的律師,甚至他們找的工程師夥伴背景也都相當出色。
他們所創的公司,曾經五年營收成長+4412%,股價也上漲超過10倍。在此爆炸性成長期間,明星創業家馬克.庫班(Mark Cuban)、提姆.費里斯(Timothy Ferriss)等都曾主動找他合作,甚至要以創投身份注資。
但是,最後都被他拒絕,從此失去跟強棒創業家的合作機會。後來,公司成長到了巔峰時期,他卻接受了華爾街的提議,雇用一些體面的「管理團隊」,並支付他們相當高的薪水。當然,這些管理團隊是經驗老道,但所謂優秀的團隊僅成就優秀的公司,這也是克里夫的公司沒辦法從優秀變成「卓越」的重要關鍵,甚至公司的創新速度也開始下滑。
這讓我想到,早期我的績效起起伏伏,都是跟一些還不錯的投資者交流。但後來有幸和績效超群的老司機成為朋友,績效便顯著提升。我猜想許多財經KOL,身邊的人大部分都是卓越的投資者或產業領袖。
重點是,創業比較難需要五個強者陪伴,但投資我認為只要有1-2個好老師就夠了。
思考三:
公司應該執著於成長率,而不是用戶留存率?
上了1億美金的失敗課,克里夫絕對不同意這個說法。用戶留存率很高,就是客戶喜歡你的絕佳證明。這剛好跟我上一篇文章
《Netflix公布財報,未來能否甩開對手?》互相呼應,華爾街只在乎「成長率」,畢竟他們大多短視近利,但Netflix在乎他的用戶體驗,從第一天到現在從未改變。
就這角度而言,我認為Netflix一點也不會失去它的獨角獸地位。因為克里夫的失敗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比用戶體驗更重要。華爾街迫使他追求短期成長,讓他逐漸失去了用戶。但若重來一次,他會選擇把用戶留存率當成「第一使命」。
這樣的觀念我認為可以應用在投資新的網路/社群平台相關標的,做投資決策前也可以自問本書提出的3個關鍵問題:
- 公司產品仍舊不同凡響?
- 人們是否很喜歡公司產品,並且跟其他人討論?
- 用戶是否一直重複使用公司的產品?
如果能夠掌握這三個問題,我想應該會是領先指標。當然,前提是我們自己也是用戶,這也是為什麼我推薦大家買自己熟悉且認同的公司。
後記部分,作者克理夫(Cliff Lerner)在2021年又創立了另一家公司,似乎是做一個新型態的交友軟體,個人滿期待未來看到他的公司再次走向上市,或許我會考慮投資。
如果妳/你喜歡這篇文章,麻煩幫我點愛心,妳/你的一顆心是我持續分享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