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歷史,一個皇帝接一個皇帝的意義不大。
一個太后接一個太后,才是更容易理解的讀法。
第一任竇太后與她的大將軍竇憲,牽扯出來的範圍非常廣大(物理)。
所以稍微去了解了一下西域、匈奴、烏桓、鮮卑這些國家。
嗯,我不會用「民族」來說。
鮮卑跟烏桓就是同族不同國,用部族來稱呼他們,只是一種文明的驕傲而已。
沒法子,我只看得懂文明的漢人史書。
竇太后的執政,隨著乾兒子漢和帝指稱竇氏叛亂而結束了。
永元四年,十四歲的漢和帝聯合宦官,平定了竇氏之亂,奪回政權。
緊接著,就為自己選后妃。
這是一個荒淫無道的節奏嗎?
正好相反。
如果單純以上面兩條來看,漢和帝就是被宦官挾持,然後用美色迷惑的傀儡皇帝一樣。
但事實上,少年和帝最大的幫手鄭眾,並沒有掌管政權,而是成為了后宮的大主管。
漢和帝遵從了祖上留下的「皇后守則」。
選一個好皇后的優先序,在東漢前期是更勝於選一個好的執政官……這樣說有點誇張,但比較好理解。
皇帝跟皇后,對東漢而言,都是元首。
當然,同時漢和帝也指派了新的第一執政。
當時所挑出的最佳人選,是陰家女兒。
永元八年,立陰氏為后。
東漢史上的第二個陰后,是第一任陰麗華的哥哥,陰識的曾孫女。
即使老天爺不賞臉,漢和帝仍是勵精圖治,施行仁政。
基本上,他是一個相當寬厚的皇帝,從小就有聰明才智,也算得上很努力。
遵奉祖訓選妃的他,其實對陰后沒有太多的愛。
漢明帝,漢章帝,他們對皇后的愛也有限,但他們是「被太后管制」的情況。
竇太后這時對漢和帝已經沒有影響力,而和帝劉肇的心,其實落在了另一個「大隻馬」的身上。
鄧綏。
鄧綏是東漢初太傅鄧禹的孫女。
也是命運弄人,永元四年,剛滿十三歲符合選妃標準的鄧綏,被選入了後宮。
大概了解一下,十三到二十的洛陽未婚女子,都要接受後宮的徵選。
這不是就等於入皇帝法眼了。
後宮女子,要再進一步接受審查,才有機會入掖庭為妃。
到了這個層級,才算得上是皇后候選人。
鄧綏入後宮的時候,陰氏剛被選入掖庭。
然而,也就在同一時間,鄧綏的父親過世了。
鄧綏回家服喪,離了後宮。
這個鄧綏不是一般女孩兒,而是飽讀經史詩書的「儒生」。
她媽媽對於這件事非常反感,經常教訓鄧綏:「妳不學女人的技術,讀這麼多書,要去當博士嗎?」
兩千年後,人們不一定記得鄧綏,但是「女生讀這麼多要去當博士嗎?」倒是經常可以聽到呢。
鄧綏的父親,是劉秀末年就在當官了。
就算鄧綏的母親是小老婆,大概也是漢明帝年間成的親。
那時候,一般人還不會知道,選后的奧妙之處。
可隨著明帝章帝走下來,馬氏竇氏站起來,在朝中為官的鄧氏還搞不清楚,那玩笑可開大了。
是以,鄧綏的父親,非常鼓勵鄧綏努力求學的舉動,更常與之商議大小事務。
面對父親過世,以儒生自居的鄧綏,不只服喪三年,更只吃物理上的「粗茶淡飯」,不整儀容。
本來好好一個小美人,弄得枯乾瘦長,家人都要不認得了。
三年減肥營出來,年度的后宮徵選又來了。
十六歲的鄧綏,已經長到七尺二寸,大概是一百六十六公分,整一模特兒身材。
(劉秀的身高也不過七尺三寸)
加上知書達禮,應對得宜,當真是一個鶴立雞群。
很快的,鄧綏就被選入掖庭。
敬重陰后,善待下人。
這種內外兼修的美人,還有不奪去漢和帝一顆芳心的道理嗎?
沒有。
不過接下來的後宮故事,只能參考,不能當真。
鄧綏越是得皇帝歡心,陰后越看她就越是生厭。
但後宮想鬧?漢和帝是不允許的。
皇上特地找來班氏曹大家,班昭,不時給後宮嬪妃講課。
幾年下來,倒也是相安無事。
永元十三年,各地水災,四方叛亂,心力交瘁的漢和帝,就這麼病倒了。
後宮傳言,陰后表示,「等老娘當上皇太后,一定要收拾鄧家!」
傳進了鄧綏耳裡,鄧貴人隨即一哭二鬧三上吊:「我這麼盡心盡力侍奉皇后,卻將被降罪。看來唯有我死,才能回報皇上的恩德,並且拯救我的家族。」
鄧綏打算服毒自盡,給宮裡的太監阻止了。
太監說,「別忙,皇上已經痊癒了,事情還沒到那地步呢。」
本來只是權宜之計,誰知道隔天,漢和帝真的好起來了。
但後宮事演到這裡,內行觀眾都曉得,那是不死不休了。
永元十四年夏,後宮舉發陰后行巫蠱祝詛。
西漢就說過了,別忙著笑古人迷信。
告祝詛,本身就是政治鬥爭的大絕招。
萬試萬靈,沒證據也能找出證據來。
聰明如漢和帝,心中自是默默轉了個念頭。
由於皇上大起調查,後宮人人自危,就在這個時候,鄧綏卻是第一個站出來幫陰后求情。
「就決定是妳了。」
漢和帝決定,陰后一定要辦到底。
而下一任皇后,就是鄧綏了。
鄧綏可是個讀書人,自知三讓為禮,而後受之。
登上后位的鄧綏,首先要求廢除各屬國年節貢獻給皇后的奇珍異寶,只要送紙墨「就好」。
不是,范老師您這是犯了思想上的錯誤。
我們蔡倫同學,這會兒還在研究便宜紙張製造術,離問世可還好幾年呢。
送紙墨怎麼會是「而已」啊。
當然,規格統一,物品實用,那也是比禮品競賽要好得多了。
不僅如此,當漢和帝提起要加封外戚,鄧綏一定出來阻止。
這對夫唱婦隨的優秀帝后,卻也只過了三年不到的好日子。
只比鄧綏大一歲的劉肇,就在二十七歲這一年駕崩了。
劉肇的兒子,要嘛早死,要嘛有病。
鄧綏詢問後宮,卻說有些後來是隱密養於民間。
劉肇過世當夜,鄧綏迎回了出生僅百日的小娃兒劉隆,即位為帝。
所有的詭異,從這一刻正式開展。
幼帝即位,太后稱制。所有大臣內心的警鐘大作。
很多人認為,鄧太后不讓長子劉勝繼承,是想要獨掌大權。
詔令自此由鄧綏出,自言朕。
不出所有人意外的,鄧綏的哥哥鄧騭,被提拔為車騎將軍。
而出所有人意外的,是鄧綏直接把車騎將軍「禮格」,提升到三公階級。
從漢殤帝開始,車騎正式成為了東漢第三大將軍。
然而,鄧太后的詔令謙退,以安民穩重為先,倒也沒什麼毛病。
唯一麻煩的就是出得相當頻繁。
很顯然,鄧太后不像過去的漢朝皇帝,是依靠內朝在運作的。
而劉隆繼位八個月後,也駕崩了。
漢和帝一脈,正式斷絕。
按照過去的西漢案例,有兩個選項。
一是從宗室親王中選舉,二是請掖庭調查舉薦。
後者,只出了一個劉病已。
漢宣帝的成績,自然是不錯的。
鄧太后兄妹,倒是選了比較常見的前者。
封年僅十三的清河王子劉祐(祜)為長安侯,以侯嗣孝和皇帝後。
史稱漢安帝。
這個時候,漢和帝的長子劉勝還在當平原王。
又是一堆人認為,應該迎劉勝回來。
司空周章更因此引發了一場小型叛亂。
即使各種不信任,懷疑鄧太后的風聲四起,鄧綏行事仍是四平八穩。
在漢和帝過世後,鄧綏賞賜提拔同屆貴人,又簡省內務開銷,還後宮奴僕庶民之身。
安帝立後,鄧綏更下詔京師司隸校尉、河南尹,以及鄧家所宗南陽太守,加強監督外戚鄧氏及其賓客。
然而,東漢執政者所面對的最大難題,一直都不是什麼外戚宦官的問題。
天災頻仍,內亂四起。
失去共主地位的東漢,邊患更是多不勝數。
鄧綏秉持著劉秀之心,見招拆招,一十四年下來,狀況終於有所好轉。
戰事平定,農作物的收穫也起來了。
鄧綏又獎勵開學。
自劉秀以來,只怕沒有一個這麼優秀的元首。
有趣的是,鄧太后更大量的重封雲台二十八將子孫。
包括馬援竇融等後。
我都要懷疑這個是劉秀轉世的了。
又過兩年,鄧太后過世了。
上面看起來,鄧太后很不錯對吧?
但接下來,親政的漢安帝就抄了鄧氏外戚一族。
免官,沒入田產,流放,逼迫自殺。
父權嘛,自然是看不慣女子執政。
千萬不要忙著下這種結論。
當時九卿之一的大司農朱寵就出來抗辯。
跟皇帝正面對著幹?朱寵的下場就是免官歸鄉。
後來漢安帝同意讓鄧騭的遺體可以回洛陽安葬。
公卿們前來弔喪,莫不悲傷之。
大~~~部分的男人,都認為鄧太后沒有錯,鄧大將軍等人更是無辜。
只是不敢出來說話而已。
蔡倫基本上也是被捲入漢安帝報復翻桌行動自殺的。
而漢安帝突然發狂,也跟鄧太后無關。
是因為有人誣告,鄧氏外戚有意廢除他,改立平原王後裔為帝。
最終,和熹鄧皇后的歷史評價,是一等一的好。
但我想只是隱惡揚善的緣故罷了。
「(杜)根性方實,好絞直。永初元年,舉孝廉,為郎中。時和熹鄧后臨朝,權在外戚。根以安帝年長,宜親政事,乃與同時郎上書直諫。太后大怒,收執根等,令盛以縑囊,於殿上撲殺之。」
「鄧太后臨朝,騭兄弟輔政。而俗儒世士,以為文德可興,武功宜廢,遂寢蒐狩之禮,息戰陳之法,故猾賊從橫,乘此無備。」
劉備的師公馬融也曾「忤鄧氏,滯於東觀,十年不得調。因兄子喪自劾歸。太后聞之怒,謂融羞薄詔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錮之。」
鄧綏也是人,不是什麼聖君。
她的性格上,其實看得出來受不得人家指責。
詔令那種謙讓看看就好耶。
我想,班昭身為後宮嬪妃老師,應該也看出鄧綏性格上的缺點。
說白一點,鄧綏肯定會演。
跟陰后之間的瓜葛,未必就是陰后小人自找死路,而鄧綏忠直。
所以,班昭覺得自己天命將盡,才要出手七誡。
讓鄧綏好好演完人生最後一齣戲。
不過,誰又料到得,班老師活到七十多。
鄧太后四十一歲即亡。
而且沒意外的話,我想兩人過世的時間,大概只差了兩年……
天意,何其弄人?
但至少,鄧綏沒有辜負了漢和帝。
世人都讚東漢光武中興,明章之治。
和熹帝后,又哪裡比不上先代呢?
或許正如某些人所說,因為,鄧綏是個女人?
又或者,鄧氏后朝的真相,還隱藏在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