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到新的事物時的後續反應,不分年齡,每個人都一樣。
我觀察到,不管年紀多大,當我們學到一個新詞彙或是新概念,就會一直想去使用它。
就像剛滿月的小孩一樣,學到一些新詞彙,就會想要用它來表達自己。
但這樣會產生一種狀況:容易讓人誤解意思。
有時候你問一個小朋友的需求,問他要不要喝奶;在某段時期,他會點頭,或是說「要」/「好」,但到了另一段時期,他會突然說「不要」/「不好」。
通常大人們會覺得奇怪,怎麼前陣子都說「要」/「好」,但現在卻又說「不要」/「不好」?
但實際上,很可能是他前陣子剛學會了說「要」/「好」,或是「不要」/「不好」,而你剛好在他剛學會某個詞或某句話的時候問他,於是他為了使用剛學到的符號、語句,因此遇到什麼事情都想使用剛學到的語句符號來表達。
所以這時期的小孩還是不能單靠其表達的語言來判斷他的需求,仍必須仰賴其他跡象作為輔助。
那為什麼我會說上述這種現象是不分年紀的呢?
主要是因為,今天學長跟我說,某民代(年過花甲)在質詢時,都會一直提倡「吃素救地球」這個議題。
由於這位民代從上任到現在,每一屆、每一任、每一會期,她都會利用每次部門質詢,用登記三次質詢的時間(大概30-40分鐘)來提倡「吃素救地球」這件事。
她也會在議事廳裡,質問官員們有沒有好好落實「一週一蔬果」的計畫。
如果沒有落實,她還會生氣氣。
寫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覺得她是「素食恐怖份子」。
於是,身為撰寫此文的我,有必要在此說明,這位民代其實是吃方便素,在一般地方跑攤是不會強迫別人一定要吃素的啦,不然可能票都跑光了。
所以在把吃素作為一種日常生活的態度上,她算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那種。
好。那這位民代跟「學習語言不分年紀都想趕快拿來用」這件事有什麼關聯呢?
學長跟我說,這位民代一如往常地利用部門質詢,登記三次發言,然後一樣不斷提倡「吃素救地球」這個議題。
質詢過程中,這位民代的嘴裡,突然說出了「非傳統安全」這個詞彙,且還質詢當場官員,懂不懂什麼叫作「非傳統安全」。
由於「非傳統安全」這個概念比較常出現在國防安全跟國際關係裡面;而學長也是念國際關係的,當下敏感神經被挑動,想說好端端地提倡吃素,怎突然講起非傳統安全?難道這位民代要講國際關係了?
後來學長推斷,這位民代應該是有看過類似的書或是去進修部上過類似的課,畢竟最近開學嘛。
然後看到非傳統安全的概念,覺得好像很潮,可以用,於是今天突然開始滿嘴非傳統安全。
後來我沒有繼續問學長質詢狀況,因為我有事,先忙其他的,但我還蠻想知道非傳統安全怎麼跟吃素扯在一塊。
所以,人類不管到幾歲,對於新到手的事物,無論是觀念還是工具,好像都會想要拿來試一試。
不過,是否會強烈地不斷使用,以及使用程度為何,似乎又跟情商與自制力有關係,這又是另一種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