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很有意思,這幾天手機上一直看到一則新聞,有對美國夫婦,十個小孩全部在家自學,結果個個成就非凡,每個孩子都在13歲前考取大學入學資格,11歲的么子也在2020年通過大學入學考試,目前家裡的小孩已經有8名兄弟姐妹在16歲左右的年紀從大學畢業。
這些孩子不僅學業表現優異,事業上更是獲得非凡成就,兄弟姐妹中的六子在去年就考取律師資格,以19歲年紀成為阿拉巴馬州最年輕的律師,其他兄弟姐妹職業也令人稱羨,如醫生、建築師、火箭設計師等。(吳哲宜,2021)
夫妻兩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採取「在家自學」的方式,並認為在家自學效率高,成就好,而且人人都可做到,夫妻兩人現在正在賣力推廣此法中。
我在家自學喔,自己規畫課程,自己動手學習...(取自方格子)
隨便搜尋也有訊息
因為是手機的新聞,因此我上網時,只記得13,因此也只打上13兩字,結果竟然也有與之有關的訊息吔,例如13 reasons,談的是一個青少女為何自殺的13個理由?(要找機會來看一下);再一則是13個掌控潛意識的方法;另一是13個記憶的方法等等…當然更多的廣告,尤其是ipone 13。原來,隨便打個數字,都可以有很多的聯結,長知識了-以往沒想過,也沒試過-。
在家教育
但今天想談的還是「在家教育」。我之前提過所謂的「你的夢想不是你的夢想」。意思是你以為的「夢想」,很可能只是你把別人的看法或者夢想,當成了是自己想出來的,自已擬訂的「夢想」了。但,真的是這樣嗎?同樣的道理,我們認為的,大家都視為理所當然的「學校教育」,真的是我們理想中的「教育」嗎?我們爭破頭皮去掙去搶去擠的所謂的「明星學校」,真的是我們的孩子所要的「學校」嗎?有沒有可能:我們被大家的說詞給迷惑了,因而,把人家的「明星」當成了自己的「明星」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直覺認為「在家自學」是反常的,是不可能的,有沒有可能乃源於我們自我設限,還沒有開始去了解,去見識,就已經告訴自己:那是我們不可能做到的…那些孩子是不太正常的…然後再以之做為藉口,閉目不看,關耳不聽,只因為我們怕沒有從眾就會被疏離,被視為離經叛道的不合群人物呢?
事實上,此則新聞,我應該在近十年前就曾看過-但我不確定是否同個人-,因為孩子多,所以他們是早上時間,孩子在規定時間-例如八點半到十二點-坐在長排的課桌上-兄弟姐妹全部在一起,自己學自己的,不會的相互協助,大的指導小的…下午時間則是自由活動及學習技能課程的時間。
那,為何他們可以在13歲前就進大學,而國內在家自學者似乎沒有此種成就呢?很簡單,我們的國小是附在國小,國中是附在國中…所以呢?你只能配合著國小,國中年限…,換言之,如果我們有不限年齡的學力鑑定或入學報考機會,我相信我們在家自學的孩子,也會馬上出現類似的13歲入大學的學生。
我們很難直接論斷在家自學或者學校升學孰優孰劣,然而,教改之後,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公立高中學生人數逐年減少-這當然與少子化有關-,然而私立高中學生人數卻不減反增;再者補習班數量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而且增額驚人。根據教育部委託調查統計,截至2017年1月止,全國的補習班有18,492間,不僅比15年前成長3倍,更是目前全國超商總數量的1.8倍(陳信佑,2017)。18,492間補習班是什麼概念呢?我們目前的行政區我算了一下,總共368個行政單位,每個單位平均約略有50間補習班。
教改為何造成升學更嚴重
當年轟轟烈烈推行的教改不是希望學生不再受到升學主義的影響,能夠快樂上學嗎?為何公立學校學生日益減少,而仍以升學為主的私立學校,學生不減反增;而完全以升學為主的補習班,竟然成長3倍以上?我們是否可以說:公立學校的教育似乎不符合家長及學生的期望和需求?
公立學校教育為何不符合家長及學生的期待和需求?因為教改之後的學校運作,教材,教法,教師等等,都出了問題,而且很難-甚至無法挽回-。什麼意思呢?
學校運作的校長問題
以學校運作來說:原本的主任、校長是有積分制的,需要多久的年資,加上多少獎懲,取得多少積分,才能參加甄試取得主任資格,再憑成績挑選適合的學校去擔任主任;主任又需多久年資,多少獎懲,取得多少積分才能參加甄試取得校長資格,然後再由縣府依據學校出缺狀況,挑選合適的校長從,遠小校開始,逐步調往市區大校,到大校時,已接近退休年齡…這個制度使得有意擔任校長者,必須先為學校做出貢獻,爭取榮耀,才有資格獲取主任資格…然而,這個制度在教改後被毁棄了,教改後只要擔任多久的教師經歷,即可參加校長甄選,此種校長,甚至連行政經歷都沒有,連各處室業務都不熟悉…,再加上,取得校長資格後,需再參加校長遴選,此種遴選制度宛若坊間的選舉,其惡質程度甚至比坊間的選舉更加不堪。
取得校長資格後,必須再參加校長遴選,選前必須到處拜請遴選委員的支持,我曾有一比:首先遴選委員你不見得熟悉,因此必須多方託請熟人介紹或美言,我把它稱之為「攀親搭故」階段-此階段你已經欠下不少人情了,這個人情需不需還呢?-,然後呢?見到了遴選委員,你與他非親非故,只能任人消遣,還得唯諾稱是,我把它稱之為「脅肩謟笑」階段;最後你總要說出你的目的,可是又不能說得太白,但目的很清楚,所以不管怎麼樣你都希望對方能支持你-你又欠下多少人情了呢?-我把它稱之為「搖尾乞憐」階段。
求人擔任行政工作,又沒有指導能力
還沒有當上校長,就已經如此不堪了;再加上想當校長不一定要曾擔任過主任(即使擔任過,也只是過過場,擔任其中的一種-最多兩種-而已),而老師有寒暑假,行政人員沒有,再加上行政加給沒有導師加給多,所以你當上校長之後,很可能找不到人願意擔任主任,所以呢?你只好再三請託,請問再三請託的結果,你如何要求績效?又如何指揮領導?又因為校長不見得需要主任資格,所以很可能此位校長沒有擔任過行政工作,沒有處理過行政業務,即令主任或組長有什麼樣的狀況或問題,他也沒有辦法協助或指導。你想想看,行政業務校長必須請託老師幫忙;而老師處理業務有了問題你又無能協助或解決,在教師的心目中,你算什麼?除了逢迎巴結外,你會什麼?想想看,此種念頭會不會油然而生?
教師會的對立和爭權
不止如此,教改之後,規定每個學校都需成立「教師會」-小的學校還可以數校聯合成立-,號稱教師是弱勢團體,因此需要成立此民間團體以爭取及保障自己權益。然後呢?除了校長之外,其他成員-包括學校的主任、組長-,以及所有教師,都是「教師會」的成員,他們的決議學校必須予以尊重並遵行。你在自己學校成立了一個學校的「教師會」;請問:這個「教師會」會做出對自己不利的決議嗎?也因此,校長的任何較為積極的措施,或者革新的意圖,還沒有提出就已經胎死腹中了。
校長有責無權的怪異現象
再加上教師的甄選,教師的考核等等,都有專責委員會…校長只是其中一員。可是校長卻必須身負辦校成敗之責,校長有責但卻無權…又因為目前的制度下,流浪教師一大堆,教師不敢輕易調動,也無處調動,於是每個學校,除了校長之外,其他老師都將久在其位,形成除了校長需異動之外,其他老師都不能動的狀況;老師們有必要為了一個會異動的校長,與其他同事不合嗎?
結論:制度下,校長一職已變質
沒錯,在快速且劇烈變革的時代,教育應該是改革的先鋒或動力,但,在如此制度下的,出現了這樣子的-也只能這樣子了,因為你撼動不了這個制度了,這個制度已經有了自己的生命了,不照著走,就請自便吧-的學校領導者-(經歷惡質不堪的遴選;需請託教師擔任行政,又無能協助;面對對立爭權的教師會;有責無權的困境;已動師不動的慘況)-,改革動力?你算了吧!
陳信佑(2017):
教改推動20年,補習班反而增加三倍?2021.11.23.摘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36384 (遠見35)
吳哲宜(2021): 10孩全都13歲前上大學 美國父母稱「不是天才」分享超強教養術。2021.11.23摘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10%E5%AD%A9%E5%85%A8%E9%83%BD13%E6%AD%B2%E5%89%8D%E4%B8%8A%E5%A4%A7%E5%AD%B8-%E7%BE%8E%E5%9C%8B%E7%88%B6%E6%AF%8D%E7%A8%B1-%E4%B8%8D%E6%98%AF%E5%A4%A9%E6%89%8D-%E5%88%86%E4%BA%AB%E8%B6%85%E5%BC%B7%E6%95%99%E9%A4%8A%E8%A1%93-143630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