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你只欠我一個道歉》這部電影時,當時的新聞時事為:中共十三屆全國人大會議通過「港版國安法」立法授權,引發香港人民抗議;美國非裔男子「佛洛伊德之死」引發的示威和騷亂正在繼續蔓延,起因是一名喬治.弗洛伊德( George Floyd)在白人警察執法過程中被警察膝蓋鎖壓頸項致死。
這部黎巴嫩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讓我思索台灣與中國、中國與香港、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美國種族關係引發的騷亂,有一個共通點:被捲入歷史、宗教、種族意識洪流之下的人們,很難不受真實經驗及自小被灌輸觀念影響。
男主角東尼是右翼基督教政黨的激進狂熱者,家中陽台的水管外露,排水濺到路人,附近施工單位的工頭葉瑟則是巴勒斯坦難民,基於路人與施工安全,仍堅持幫忙修繕,反被東尼打爛了排水管,葉瑟憤怒罵了一聲「王八蛋」,引爆彼此間的衝突,還鬧上法庭,整個事件隨著媒體報導激化對立,早已偏離了原本的樣貌。
影片從一件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出發,但背後導火線其實是內戰留下的歷史傷痕,東尼一句「希望以色列總理夏隆剷平巴勒斯坦人」,直接刺中身受亡國痛的葉瑟要害;而東尼會如此痛恨巴勒基坦人,是因6歲時,經歷黎巴嫩穆斯林、左翼團體及巴勒斯坦人結盟對抗基督徒血洗滅村的內戰逃亡夢魘。內戰雖然早已結束,但東尼與葉瑟某一部份仍活在歷史中,因為這是他們最真實的經歷。
回到台灣社會的族群、政治對立,又何嘗不是如此,在歷史洪流中的人們,就像浮游生物一樣,被潮流帶動載浮載沉,甚至一不小心便被吞進海洋生物大口中,變成牠們的養分來源。(浮游生物:泛指生活於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