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慣例,在某些課文的收尾,會跟他們聊聊怎麼在文中,找到自己能應用的力量。
劉禹錫一生保持對政治的野心,這股野心造就了其自信、自滿直至自負。原以為人生能披荊斬棘的他,因政治集團的垮台,失去了實踐理念的機會。即便偶有機會重返政局,也無法順遂。滿腔傲氣,大半生卻都在貶謫後的虛無裡。
我認為體育班的學生,容易比同齡的人,更早感覺到這股虛無。
縱然大人能看見天賦的差異,但他們是如此年輕,每一位對自己都有毫無根據的期待與信心。偏偏運動是競爭,機會會悄然的在自身能力與教練眼光之間到來,或者轉瞬即逝。更多時候,即便努力,依然要面臨挫敗與無力感。
另一方面,有許多選手,要面臨的是長期未入選、冷板凳的處境,沒有人能夠甘之如飴——哪怕有時是自己應該承受的代價。
如果看過賽季時,那些留在教室的學生,就會感覺到他們努力忽視沮喪的笑容,出賽而空下的同學座位,兇猛標記他們下課無人打鬧的悲傷,以及想出賽的渴望。
我問他們,劉禹錫面對貶官後的日子,是否會沮喪?他對自己的未來有沒有期待?
我們能課本看出,他面對困境的堅強意志,但不要忘了,「銘體」背後,是時時刻刻鞭策勉勵自己所用。如果不曾想過放棄自我,何苦要寫下文章,來「時時」提醒自己?當我們看過了三國誌三顧茅廬的卡通,就知道諸葛亮將成為蜀國丞相,子雲亭裡的揚雄,也終究不是平凡的人物。
他只能不斷提醒自己,只有保持不放棄的意志,持續精進,才能在機會來臨時,緊緊把握。而這一句話,也是你們訓練日誌常常寫的,對吧?
八年級的你們,已經看著許多曾經的同學,選擇退出隊伍而轉班轉學。
如果放棄,那就可以準時放學,假日也可以跟同學看電影,寒暑假不用集訓。
一直沒有上場,或很少上場的同學,如果此刻你還在這一班上課,這代表什麼?你是有機會選擇離開,然後跟不是選手的同學們,一起活動,開啟另一種可能。
但你沒有,你依然跟著訓練,依然努力跟隊友切磋,依然努力想著如何跟夥伴繼續進步。
我跟他們說,這才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真正意義。並不是劉禹錫看不起不識字的人,而是他在告訴自己,自己從未放棄。
不太確定隔著網路線,這週的遠端課程,自己的能力能讓他們學到多少。體育班的學生,從體制到個人,都會耗費更多的資源與能量。他們時常沒辦法覺察自己的困境,如果覺察到,就得面臨更多的焦慮跟痛苦。
希望他們那股複雜的力量,能像這個花蓮的雨季,儘管難耐,卻是縱谷最深邃的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