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2022.8
閱讀媒介:實體書
書籍來源:闕又上抽書活動
出版時間:2021.8.10初版,2022.2.25五刷
ISBN: 9786267012079
#畫家 #傳記 #畫論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相當興奮,這本書可以每天看1頁就好,非常沒有負擔,況且看看圖、看看文字,也蠻好玩的,以自己看書的速度,調整成1天看7頁,也就是1次看1周,1年52周一下就看完了,非常愉快。另外本書作者是韓國人,所以有些畫作的價格會用韓元計價,需要稍微轉換一下,這也是第一次閱讀到韓國作者的文筆、措辭與邏輯。
本書以星期為分類主題:
星期一:作品-你應該知道的名畫。
星期二:美術史-從原始藝術到現代藝術的歷史性場景。
星期三:畫家-曾引起轟動或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家。
星期四:流派與技法-大師們經過反覆嘗試而完成的繪畫風格。
星期五:世界史-歷史上的重大藝術事件與各時期傑作。
星期六:軼事-畫作背後的故事和藝術史上充滿爭議的事件。
星期日:神話與宗教-與希臘神話、聖經和傳說相關的畫作。
我自己會對某些議題有特別印象,整理的時候,圖片的來源都是取自維基百科,雖然還是按照時序,但事實上為了發文格式,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比較好,這也讓我有點困擾,該怎麼圖文並茂的呈現XD,以下就開始囉!
這是保存在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的《蒙娜麗莎》,一般俗稱《普拉多蒙娜麗莎》,從色澤跟風化的程度上,推測是達文西和他的學生「同時」繪畫蒙娜麗莎本人的作品,老師畫甚麼,學生就跟著畫甚麼,X光檢查這幅畫的修改方式和順序,也都本達文西本人一樣。這是我第一次知道蒙娜麗莎還有其他作品存在,interesting。而《蒙娜麗莎》,是文藝復興全盛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達文西首次使用暈染法(Sfumato),關於這幅畫的故事真的太多太多了。
這個雕刻作品非常美麗,不管是人體的肌肉骨骼線條,衣服的皺褶呈現,聖母與耶穌的相對姿勢構圖,都非常優秀,雖然我不是很瞭解聖經的內容,但這真的讓人嘆為觀止。
《馬拉之死》La Mort de Marat 1793
這幅畫應該在國高中的美術課看過,對於這個場景是有印象的,故事大致上再說法國大革命發生不久後的除黨刺殺,而畫中人物效仿《聖殤》手臂垂落的樣子。
《吶喊》挪威語:Skrik、德語:Der Schrei der Natur 1893
作者孟克,在五歲失去母親,接著失去肺結核的姐姐跟精神疾病的妹妹,在他感到孤獨和瘋狂時,看見夕陽餘暉火紅的雲彩,因而畫下這幅曠世作品。
《藍色瑞吉山》The Blue Rigi 1842
作者特納在瑞士琉森湖旅行時所畫下的印象派作品,他分別畫了暗黑、紅色、藍色的瑞吉山,分別是黎明前、日落,與日出時的模樣,會特別有印象是因為,我和太太去歐洲蜜月時,前往琉森時有注意到這個景點,也許在卡貝爾橋上眺望著遠方,也曾經一探瑞吉山的一角過也說不定。
《聖熱羅尼莫》Saint Jerome Writing 1605-1606
巴洛克美術,在葡萄牙語中代表「扭曲的珍珠」,如果文藝復興時期是珍珠的話,那巴洛克時期就是瑕疵的珍珠了,因此暗色系主義,是巴洛克美術最大的特徵。
《夜晚的露天咖啡座》Café Terrace at Night 1888
非常非常有名的作品,如同梵谷之歌「starry starry night」在耳邊響起一樣。夜晚的部分,完全沒有用到黑色,取而代之的是藍色、紫色和綠色,非常漂亮,而咖啡廳用強烈對比的黃色,襯托巴黎夜晚的浪漫。特別的是,有人認為中間白衣的服務生其實是耶穌,後面窗戶有十字架,座位上是門徒弟子,而左門離去的是叛徒猶大,非常有趣。
《大傑特島的星期日下午》Un dimanche après-midi à l'Île de la Grande Jatte 1884-1886
小時候有在美術課本上看過這幅畫,因為是「點彩法」很經典的作品。這是在巴黎西北方的小島公園,周末往往是人山人海聚集各式各樣的人,畫中左下斜躺的男子是勞工,旁邊高帽的男子是屬於中產階級。右邊翹臀束腹的女子,因為手牽著寵物猴,而猴子大多象徵淫亂,因此推斷該女子是妓女。中間遠方有兩個並肩而行的士兵,其實就是來取締的警察。
《亞當與夏娃》Adamo ed Eva 1424-1425
這幅畫是用「濕壁畫」(Fresco)呈現的,在牆上塗抹濕灰泥後,在還沒乾的狀態混入顏料後乾燥凝固,只要牆壁不倒塌,就可以長期保存,但缺點就是作者只能每天畫固定的分量,而且畫錯還要敲掉才能重新做畫,相當麻煩,所以只有畫技高超的作家才敢嘗試,長知識了。
《卸下聖體》La Descente de Croix 1611-1614
描繪十字架上剛失去生命的耶穌,被卸下來的場景,右邊紅衣的是約翰,左邊對稱動作的藍衣女子是聖母瑪利亞,整個構圖由慘白的耶穌身體分割,呈現生動的畫面。
《亡靈書》The Egyptian Book of the Dead B.C.1275
亡靈書真的很有趣,一般來說是埃及為了亡者前往地獄,所繪製的「卷軸攻略」,從左到右會詳述一個人的生平事蹟,一路上會遇到荷魯斯、托特、阿努比斯、阿米特、歐西里斯等,各個埃及的神,也因為是為了「個人死亡攻略」量身打造的,每個人的亡靈書內容都不盡相同。
《網球場宣言》The Tennis Court Oath 1791
時空背景發生在法國大革命,由三級平民代表組織的國民議會,聚集在室內網球場的發表宣言,憤怒的老百姓,在7.14攻佔巴士底監獄,就此展開革命序幕。我自己最近對歷史故事相當有興趣,法國大革命一直是我相當不瞭解的一環,有機會找看看書籍資料吧。
《領導民眾的自由女神》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ople 1830
又是法國大革命的畫,有趣的是,法國文豪雨果,受到這幅畫的啟發後,創作出《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紅藍黃的現代組合2》Mondrian Composition II in Red, Blue, and Yellow 1930
這是「新造型主義」(Neoplasticism)的起源,冷酷、機械的垂直和水平線,表現無序的大自然中最終的根源。
這幅畢卡索的畫,很大很長,長776.6cm高349.3cm,因此沒有更大的圖檔了XD,那時候的政局動亂,讓西班牙的畢卡索創造這幅黑白、線條的內容,喚起人們注意事情的真相。
《三個女孩的嫁妝》The dowry for the three virgins 1425
房子裡有三個女孩,一個在為父親擦腳,其他在梳頭、脫衣睡覺,而床上的兩個金球,是牆壁上「聖德克拉斯」(Sinterklaas)知道他們家太窮了,而偷偷善舉的動作,手上丟的是第三個女孩的嫁妝,後來移民後的美國人,跟著喊成「聖塔克洛斯」(Santa Claus),也就是「聖誕老人」的由來,而真正紅衣紅帽的白鬍老爺爺,是可口可樂公司廣告塑造的形象,流傳至今。
這本書再看一次,還是會覺得很有趣,我覺得是一個可以提升人文氣質的好書,很多西方藝術的繪畫,都會在一張圖裡面傳達很多資訊,像是象徵物、典故、聖經故事、歷史等,很多很有趣的事情。我自己雖然沒有很厲害的背景,但偶爾也會喜歡去逛逛展覽,一幅一幅畫慢慢看,到底是怎麼會有這種習慣呢?另外,偶爾會發現書中有 #錯字,不知道回報這個給出版社,會有甚麼反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