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在幾個月前公布了2022年《全球幸福指數排行榜》(World Happiness Report),第一名為蟬聯五年冠軍寶座的芬蘭,而第二名依序為丹麥、冰島、瑞士、荷蘭、盧森堡、瑞典、挪威⋯⋯⋯⋯,而台灣則是排名第26名,優於新加坡(第27名)、日本(第54名)、南韓(第59名)、中國大陸(第72名)及香港(第81名),評選標準是以國家的健康平均餘命、人均GDP、社會支持、自由、慷慨、貪腐等六大類來做評比。
關於北歐國家的幸福指數一直都是眾所周知又令人感到遙不可及的,我們總覺得要追上北歐國家的制度與公民的素養還有幾十年的路要走,於是覺得顧好當下的生活就好,至於國家的發展及文化演變則是執政者的事,殊不知一個國家就是由全體公民所組成,一個國家的未來走向其實是需要集體公民意識才能達成的,即便國家的政策也確實很重要,但決定國家重要政策的政治人物不也是公民所選出來的嗎?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對於國家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作者吳媛媛是遠嫁瑞典的台灣女性,台大中文系畢業,瑞典隆德大學東亞所碩士,目前是瑞典大拉納大學中文講師,在這本書中寫下了移居瑞典所接受的各項政治及文化洗禮與衝擊,也體會到瑞典人對於幸福的定義是更為寬廣的,有別於台灣對於幸福的定義似乎相對狹窄且重疊?作者認為幸福的定義是安全感加上自尊,而瑞典無論是哪個階級的人都能擁有這兩項,所以相較之下焦慮感較低,自然幸福感也就提升了。
在書中也提及瑞典人並非不愛比較,也並非沒有想要突破階層的人,而是相較之下瑞典人普遍都擁有良好的工作及居住保障,再加上薪資透明之故,所以他們不需要靠炫富或打腫臉充胖子來開啟人際話題,反而更關注於環保、人道關懷、生活與學習熱情等,在消費哲學上最在意的不是商品價格是否低廉,而是去思考製造商品的背後是否有被剝削的廉價勞工,或是高單價的商品收入究竟流入了誰的口袋?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消費中很少考慮到的,即便曾經閃過這些念頭,最後還是以價格來決定消費取向。
一個國家要邁向成熟的階段,首先需要積極充分的溝通與理解,才能逐漸醞釀集體的公民意識,作者在書中就提及瑞典的工會佔了70%(台灣是7%),還有簡稱為MBL的共同決策法,是保障瑞典職員和管理階層有共同決策權的法條,舉凡職場上重大變革,從新上司的面試僱用到經營、庶務面的變動,決策層都必須先回應工會的質疑才能下決定,意思是勞工代表有權面試未來職務在自己之上的面試者,是不是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呢?
作者說公民社會是台灣民主失落的一角,此話聽起來似乎令人感到有點狐疑,明明台灣也有許多公民運動與抗爭啊!但與瑞典相比較之下,仍是處於相對保守的態勢,不過這不能完全歸咎於台灣人的冷漠,而是在台灣參與公民活動仍然普遍被認為是有錢有閒的行為,而且還恐有牢獄之災的風險,反觀瑞典人民因為各方面的保障健全,所以參與公民社會的門檻與成本相對較低,不需要擔心因為參與公民活動而影響工作或與子女相處的時間,所以要打造公民社會,前提還是必須要先從教育及提升勞工權益做起,否則勞工連三餐都無法溫飽了,遑論花時間去關心與參與眾多公民議題了。
本書還有大篇幅探討關於政治議題,也討論關於左右派思想與主張如何影響瑞典的政治決策發展,民主絕非單單只有投票行為而已,政治參與與政治文化也讓作者有很深的體悟,這些都形塑了一個國家的樣貌,也期許台灣能引以借鏡,兩大政黨除了統獨議題之外,是否應該要有共識打造真正能給予人民福祉的社會環境,如此一來也才能提高人民參與自治事務的意願,進而達到公民自治的目標。
北歐之所以成為如今幸福的指標,一切並非一蹴可及,也並非如同神話般毫無缺點,而是彼此之間多了許多的溝通、包容、同理,而這些都仰賴於制度的建立,在本書中能見到瑞典不同政黨之間的許多政治攻防與協調溝通的過程,如同作者所說的改革不是對立,是對體制的深刻反省和長遠規劃,發自內心期望台灣各政黨的政治人物都應該好好讀這一本書,省思一下到底從政的初衷所為何來?是個人利益還是國家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