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公面前識人心
林清玄的文章,文意總是淺白。正好我的功夫還不到家,用來練習是再好不過了。這是我首次擬定寫作策略,而且有照計畫進行。常聽人家說寫作是痛苦的,但我這次卻很開心。
君問知己何處有 化險為夷智慧多
人都希望與他人產生共鳴,成為知己。隨著交情日漸增加,話題觸及到生活的各個區域。彼此樂意接受的食衣住行,就會形成一種文化。
在我們社會中,飲食是一種文化。從陌生到朋友之間,雙方一起吃頓飯是免不了的。從點菜的組合到調味料的搭配,就可以判斷對方和自己是不是同一國的。雞鴨魚肉不太會分派系,但有人吃素不吃葷、吃葷不吃牛、吃肉不吃內臟等等;調味料則是類似挑食一般,會引起爭執的食物戰爭。有許多佐料任君挑選的火鍋店,最容易成為戰場。要不要吃香菜、加不加蒜末等等,都是生命之中不可回答的問題;吃異國料理時,酸甜苦辣鹹的偏好就被凸顯了。酸的泰國菜、辣的韓式料理,不見得人人都愛。由此可見,要想吃出共鳴,就跟要找到聊得來的伴一樣,沒那麼簡單。
聊天,是最容易判斷彼此有無共鳴的方法。聊天總是從最近的現象談到過去的事件,聊到未來的發展。從一件事情,連結到另一件事情。如果順利,不論是八卦緋聞或學術專業,都會聊成一種文化。不過,我們只能聊自己或自己有興趣的話題。聊到一方沒興趣的話題,馬上就冷場了;聊到彼此都有興趣的話題但是意見相異,或許就吵架了。所以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得不到知己。
知己,是要對方了解自己。但是,現代人總要把好處全部占為己有。壞的都留給別人,別人怎麼可能會想接近你、了解你呢?因此我們講「禮」,禮也是一種文化。為了要提醒世人,「以禮相待」才會流傳後世。禮又分成看不見的尊敬與看得見的物品,不過能送進心坎的禮只會是看不見的物品。什麼是看不見的物品呢?那就是智慧。在適當的時機,用對方能夠理解與接受的方法指點他。可是我們都沒什麼智慧啊!所以我說:朋友可得,好友難得,知己特別難得。
在《玄想》中的<分享生之苦樂>,林清玄藉由麵包皮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感嘆人的一生,一直在尋找知味的人。而我以前也在別的書上看過類似的話:「人的一生,為的就是獲得認同。」人生說起來很抽象,我就從食衣住行育樂開始思索。把玄之又玄的共鳴,以具體的生活發想。過程中發覺,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能令人產生共鳴。而多數人的共鳴就會形成文化,譬如流行、民俗、建築等等。這是沉溺在感嘆知音難尋時,沒能察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