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於2022年12月31日第一次註冊成為方格子的會員,開始PO了文章。也慢慢摸索著這裡的規矩。一時之間搞不清楚什麼是付費、專題、Premium。截至二天後,稍微了解一些。
我是不曉得方格子的Prime計畫是否能跟亞馬遜電商平台的Prime飛輪計畫一樣成功?但我總覺得亞馬遜的Prime 是更貼近民生必需,有Prime之優惠,會更讓消費者渴望,畢竟亞馬遜提供的是日常生活必需。但方格子的Prime是在月付149元下,得到文字資訊的免費閱讀,文字資訊是否都被認定有一定C/P值?不知是否有那麼被會員們渴望?(PS請這裡的資深會員回饋我,謝謝)
「華人的創作平台」?那麼好康。VOCUS方格子應該是一家營利事業吧,我很好奇它賺錢了嗎?
由結構洞理論,看BUSINESS MODEL
結構洞最早是由社會學家羅納德伯特提出,指的是社群之間存在尚未連結的空缺,有如在網路結構中出現一個空洞,如果有人填補,就能獲取兩個社群主會資本所帶來的資訊與控制優勢(註1)。就像方格子平台一樣在填補文章內容提供者與閱讀者之間的空隙。所以這的確是有市場性。
善用隨經濟,網路上是弱連結(彼此不是很熟稔),才能善用核心價值聯絡不同群聚,讓社會資本流動。使資訊傳達更廣,讓網路價值更大。
談獲利模式
GOOGLE一下「方格子的獲利模式」關鍵字,網路上資訊並不多。
方格子的官網自述目前會員有27萬人,230萬名讀者。如果有230萬名讀者,全台灣約有1/10曾造訪過它,若扣除老人家與中小學生之外,那這比例真的很厲害!
不過以台灣地區總人口2300萬,並深愛閱讀之人口,相信市場規模有一定上限,願意付費的機制,總有一天會到達飽和度,這是經營者不得不慎重思考的問題。
如果是經營華人市場,偏及兩岸三地,雖講中文,但若考量到文字表達方式、社會文化及政治立場等因素,相對就複雜了許多?那麼英文表達呢? 日文表達呢? 語言可以當成區隔市場嗎? 這很有趣,可探討。
況且,倘若方格子獲利很好,那麼在有利可圖下,提供這種分享文章的競爭者也會不斷地增加,瓜分了市場。
而方格子提供內容付費功能機制,付費會員比例超過 25%(註2)。方格子創辦人翁子騏在「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所發表文章中(註3),提到他不依靠廣告收入下的檴利模式,就這篇文章所描述的扣除Server成本、人事成本後,假設有餘盈的話,也是極為微薄。
當然翁子騏在該文章中也提到是否往(1)業配 (2)品牌多元化,如實體付費講座、收費課程、異業合作案、電商等。。。
不過,當核心價值(自忤為華人創作者的寫作平台)被過度擴展化於品牌擴張非關聯性(例後找網紅業配方格子牌文具、方格子牌,其創作者的寫作角色或有可能模糊化。基本上,網路群聚的忠誠度自來就不高,且容易以文字輿論串聯帶風向球。
倘若仍聚焦於「閱讀與創作等文化產業」之關聯性多角化(文藝餐廳/咖啡廳/線上書局/ 文藝經紀業…)或垂直整合(出版業異業合作 / 文藝講座 / 讀書會出租場地….)可能比較能夠連鎖這種文藝人士的感覺(對品節高於銅味之執著個性),且加入一定的異業合作的數位金融服務後,或許成功性較高。相信在高度相關聯且提供便利性服務的會員制綁定後,才能提高會員退出障礙。如果找到了TURN KEY,過了會員臨界值後,網路外部性才能章顯,大者恆大。
網路平台最大的挑戰
網民的忠誠度是個大考驗。平台設計的使用者介面、是否簡明、是否流暢、是否有附加價值足以讓消費者有正面評價? 我個人覺得方格子拒絕「廣告收入」是很棒的堅持,因為這樣,畫面乾淨,閱讀人感到窩心。平台的機構如何做到令人流連忘返,甚而會呼朋引伴,上了線捨不得離開。如是,就是不斷地築高退出障礙。
如何提高會員的退出障礙?
其實,經營團隊可以討論這個議題:如何提高會員的退出障礙?
一 如何提高會員間的歸屬感? 例如讀書會、投票行為、流行話語 、留言區的優化
二 有沒有高人氣寫手的塑造、造勢與互動模式?
三 有沒有常駐型的異業結盟專區(如出版社、文化藝術賣場)
三 如何提高會員的活力?例如文字轉向影像呈現
三 如何擴張會員數?例如校園內的合作、中小學生的文章發表園地、作文競賽
四 如何善用大數據分析會員行為?停留時間、偏好型態、停留時段等交叉分析
五 如何使用AI,讓特徵值可以將小群眾配合形成次家族?
善用這九項功能可強化競爭優勢~資料來源:《結構洞》 P81
(註1)書名:《結構洞》,作者:盧希鵬,天下雜誌,2022/1026出版
(註2)資料來源:DR DREN
(註3)MEDIUM、MATTERS、方格子,該怎麼挑選?地雷與優點分析
(註4)資料來源: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資料來源:方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