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這會比較像一篇給家長的信。
有天我看了別人介紹一部家庭劇情片《狗十三》,內容在說重男輕女的社會下,身為女孩遇到的生長遭遇。對我來說是一部極度壓抑的片,甚至沒有看完我就跳出畫面,只因為我和故事的主角有很多共鳴,像極了介紹那電影的解說人說的:「父母等孩子的道謝,孩子等父母的道歉。」
"愛是無法用理性去解讀。"
這是什麼意思?我曾因為一句:「我不要回屏東看阿公阿嬤!」而獲得我爸一個響亮的耳光。我把自己鎖在房間,他自己因為動手很懊惱也在客廳裡哭,最後因為我爸對我感到無能為力,於是打電話叫我媽過來和我聊聊。
在我爸的立場,我的阿公阿嬤是他父母,他覺得自己有責任盡孝,而回去探望長輩就是盡孝。對他而言,那叫回家。
但站在我的立場,我有一部份的童年創傷都是在那造成的,那不是我能感受到愛的地方,更不是我會覺得有歸屬感的地方,稱什麼回家,我不願意承認那種地方是我家。
有次半夜我睡不著,打開電視剛好看到一個由韓國國民主持人劉在錫主持的實境秀《同床異夢,沒關係沒關係》,那一集剛好在播一位媽媽找到節目幫忙去找她翹家的女兒。媽媽表現得很著急,關愛子女的眼神溢於言表,說了諸多女兒的叛逆行徑。當時來賓們聽完都覺得,媽媽這麼關愛子女,這女孩怎麼那麼不懂事?幾番波折後,節目組好不容易找到少女,並詢問少女為何離家出走?
少女說,她覺得是家人先不要她的。少女說,她要回家的時候發現門鎖被換了,她根本進不去。她解釋了自己為什麼會做出那些叛逆行徑,來賓恍然大悟,原來不是少女叛逆,而是彼此從未真正的去聆聽對方的需求。
媽媽希望子女早點回家或不要晚上出門,於是透過換門鎖的方式,想解決這個問題。擔子女感受到的是被排斥和不被愛。
我有個朋友,常常聽她吼罵小孩,有時還會聽她分享,說她老公收到鄰居傳訊息告訴他,隔一段路都能聽到他老婆在罵小孩。那朋友還會因為罵小孩罵到燒聲。她自己也很懊惱,還買了一些關於親子教育的書來看,買的是《你的孩子不奇怪:改變,從理解孩子的奇怪開始》。我借來那本書來看,書裡大概在說孩子的認知和大人不同,很多我們大人一目瞭然的危險或是做了會引來麻煩的事,那是孩子在探索這個世界,不是在刻意搗亂。一個孩子一出生就能理解周遭萬物才可怕吧?
有次我看了一篇文章,在說吼罵小孩會讓孩子變笨。我把文章大概念給她聽,她直接回我:「難怪我那麼笨。」
『然後妳回家繼續吼自己小孩嗎?』
「嗯啊!換成妳,妳也一定會生氣的啦!」
後來我也沒再多說什麼。
常常覺得親子關係的裂痕,是產生於父母自己的內在小孩都沒長大,就成為父母,實際上就是孩子帶孩子。內在小孩沒長大,連自己都看不清楚了,更別指望能理解、包容、接受自己的孩子在犯錯中不斷成長。
父母的每次怒氣、每次說理,都一次次的把孩子往"家"外面推。於是這年頭成年後會住家裡的,大概率是在啃老,極少數是因為跟父母關係好。理性面知道那是我家,那是我爸媽,他們是愛我的,感性面卻是感受不到。換為思考,今天有人指著你的鼻子面目猙獰地告訴你,你這裡也做錯那裡也做不好,家以外的地方很多這種人,但連在家都是面對這樣的人,那麼家人的愛在哪呢?
有次看郝蕾的訪談,她說自己經歷二次婚姻失敗,回家還被她爸教育了一頓,郝蕾問她爸能不能抱一下?她爸兇兇的回道:「抱什麼抱,抱有用嗎?」郝蕾說她特別很難受。
如果郝蕾的爸爸,或是身為家長的知道那抱一下就是表現家裡有愛的關鍵呢?
有篇文章《非走不可的彎路》,在說人生旅途中,有些錯事一定要自己犯了才會換來成長,那我想,如果我是家長,我對自己子女的期望就是,我願意在這條路上陪伴你,即使你遇到狂風暴雨,路上也有我陪你前行。
擋在孩子前面,不讓他面對風雨,讓自己傷痕累累的也換不來一句謝謝,最後孩子還反過來覺得「我又沒要你幫我做這些」,這種感覺真的滿絕望的。
如果為人父母,先做個榜樣吧。做個孩子看,什麼叫"愛自己"。
我不太喜歡把自己的姿態抬高,或是有什麼階級之分。雖然我和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們差了十幾歲,帶出去人家會特別懷疑到底是不是我生的孩子,但我和他們的相處就是沒有對錯,只有理解和包容。我們都是在這世界一起學習的夥伴,他們有他們純粹、無邪的視角,我有我的閱歷和經驗可以互相分享,我不想把自己的人生路想的那麼嚴肅,就算是兒孫也自有兒孫福。
讓自己的言行身教都能成為孩子的榜樣,自己開心,孩子順心,家和萬事興就皆大歡喜❤️
❤️❤️❤️謝謝您的閱讀❤️❤️❤️
❤️❤️❤️願您每日都能感受到世界的愛與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