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轉身前,我會先離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前幾天和一個姊姊聊天,我說道自己以前會覺得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可是有時很難說,一切都是感受界定的問題」
『感受界定?』
「一個被愛的人有可能因為某件事就覺得自己不被愛,即使那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件事」

阿...嗯。這讓我想起,不知道在哪裡看過的,大概意思是內在小孩會停留在受傷害的那個年紀。突然我也想起,開始停留的那個時候。
學齡前,我忘了在浴室裡的人是誰,但我知道無處安放的手顯示著自己的忐忑不安,整個人很焦慮的在浴室外等著裡面的人出來。等浴室門一開,我先道歉:
「對不起我知道錯了,你不要生氣好不好?」
『你錯在哪?』
「......錯在我剛剛幹嘛幹嘛了......」我聲音越來越小,因為我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只是因為對方的情緒讓我感覺到害怕,再趕緊回想對方出現這種情緒的時候自己在幹嘛。
『大聲點』
「錯在我剛剛幹嘛幹嘛了!」
『嗯好』
「那你還生氣嗎?」
『不生氣了。下次不可以這樣知不知道?』
「知道。」
就是從那一刻,奠定我高敏感的基礎吧。

後來住著住著,家裡本來有爸媽和我,突然就只剩下爸爸和我。我常常問媽媽的去向,一開始還會連哄帶騙的說著:「妳乖乖聽話,媽媽就會回來了。」但我乖乖聽話後還是沒有,他又說:「因為妳不夠乖,再乖一點媽媽就回來了。」
後來媽媽還是沒有回家,連哄帶騙也變成了:「妳媽不要妳了。」
於是我成為連哭都不敢哭的孩子,有次在外婆家寫作業,聽到外婆跟媽媽用客家話說著我爸要把我送去南部,我不敢大聲哭,只是默默邊寫作業邊讓眼睛下起傾盆大雨。所以等他們發現我其實都聽得懂時,所有該聽不該聽的也都聽見了。
最後我爸半蹲在我面前問我,妳去南部跟其他親戚一起生活好不?那裡有哥哥姊姊陪妳玩。大概是已經被灌輸不乖會被不要,沒有多餘的反抗我就接受了。

內在的小孩,大概就停留在那。被植入的是那些:「乖乖聽話、不讓人生氣就會被愛,不乖就不會被愛。」這讓後來在學校的我,非常抗拒與同學維持關係,大概就是心理學說的那種迴避型人格障礙。
我沒有那種交情特別深、特別好又特別久的友情,因為一旦我感覺有人以自己的善良嘗試打開我心門,我會因為怕他們發現自己的不好,發現我可能不是如他們所想像的那種樣子而先推開那人。也就成為了標題那樣,在你轉身前,我會先離開。就連有時我都會覺得,明明媽媽很愛我,我知道這件事,但就是不知道為什麼,會在感受愛之後內心升起一種"討厭"的感受。我會開始對讓我感到被愛的人散發出冷漠,會盡情展示自己所有不好的面向,然後,回到沒有朋友的樣子。
如果是我先推開別人,那麼就不是我被遺棄。這種心理狀態持續了很久。
我不喜歡道別,因為那在我心裡的感覺像是又一次被遺棄。常常會看著車尾燈消失在視線,不由自主地開始哭泣。以前特別討厭過年,因為初二大家回娘家,我卻被以「阿公阿嬤年邁」、「帶妳一起去後母那好像很怪」為由,被迫留守在南部,每年過年都在哭。

有個溫柔的可愛的女孩,因為我們即將一起進行的女子專題看了我濃縮的經歷後跟我說:「好希望自己早生幾年早點和你相遇,這樣我們就能在小時候就成為很好的朋友了。」我說,還好還好是現在才遇到我,否則我怕妳也會遍體鱗傷。
我不喜歡自己的過去,因為那是一個病態的模式。我喜歡現在的自己,所以我們現在才相遇很好,能好好珍惜妳給我的愛意。
從最初到現在眾人面前的我,治癒之前,我都是極度致鬱的狀態。我特別理解太宰治,因為我時常感到人生太漫長又太困苦,覺得自己不如歸去。學校課本說著杜鵑鳥的叫聲,很像「不如歸去」,有家似無家的,歸去就是化為塵埃的歸去。
一開始被灌輸的那些垃圾思維,就這麼一件事,就讓我無法感受到其他被愛的感覺,讓我完全忽視自己是被愛的,甚至感覺到被愛還會想把對方推開那種。

現在都好了,一切都很好,好到我在打初稿時沒想到這件事。
當初這麼小小一件事的副作用,那個傷口擴散後影響的層面是很廣泛的。
所以現在的任何遇見都很好,很是時候
是我能好好愛你,也能好好接受愛的時候

阿對對,我每天都在提醒夥伴們,遇到我就哄著愛著寵著吧哈哈哈哈
不然能怎麼辦呢?
感受到愛就會回饋愛,善待我就能獲得機靈可愛的我呀

  ❤️❤️❤️謝謝你的閱讀,愛你❤️❤️❤️
❤️❤️❤️祝福你每天都能感受到善與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漫游人間的沙龍
68會員
237內容數
女子,拆為女與子,合為好字。想和大家一起透過每期不同主題、不同角度探索,儘管不依附任何關係也能看見自己的好。
漫游人間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30
這篇文章探討了迴避型依戀的心理特徵,作者分享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對情感的掙扎與反思。作者揭示了由於過去的情緒被壓抑,導致自己無法真實面對親密關係。透過回憶與自我對話,作者學會了接納自己的脆弱和情緒釋放的必要性,並反思愛與成長之間的關係,最終強調了自我接納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4/11/30
這篇文章探討了迴避型依戀的心理特徵,作者分享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對情感的掙扎與反思。作者揭示了由於過去的情緒被壓抑,導致自己無法真實面對親密關係。透過回憶與自我對話,作者學會了接納自己的脆弱和情緒釋放的必要性,並反思愛與成長之間的關係,最終強調了自我接納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4/11/24
最近在追《再見愛人4》,我居然看到自己父親的翻版,很慶幸我已經不會再因為這些和我的過往有相似的場景而產生情緒反應。 節目都還沒開始,我已經覺得很熟悉。 “人無法給予他人自己沒有的東西"、“你認為的,是你的投射”是我的總結。
Thumbnail
2024/11/24
最近在追《再見愛人4》,我居然看到自己父親的翻版,很慶幸我已經不會再因為這些和我的過往有相似的場景而產生情緒反應。 節目都還沒開始,我已經覺得很熟悉。 “人無法給予他人自己沒有的東西"、“你認為的,是你的投射”是我的總結。
Thumbnail
2024/11/06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透過一盒星球巧克力的故事,分享了自己對珍貴事物的捨不得心情和隨之而來的自我成長。回憶起小時候的美好,讓作者反思過去的執著與現在的釋放。最終,她認識到愛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並鼓勵每個人都應好好對待自己,迎接豐盛的生活與心態。
Thumbnail
2024/11/06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透過一盒星球巧克力的故事,分享了自己對珍貴事物的捨不得心情和隨之而來的自我成長。回憶起小時候的美好,讓作者反思過去的執著與現在的釋放。最終,她認識到愛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並鼓勵每個人都應好好對待自己,迎接豐盛的生活與心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突然出現的多個契機,同時翻攪著我的童年陰影
Thumbnail
突然出現的多個契機,同時翻攪著我的童年陰影
Thumbnail
我的「回家」之路到了這一步,才發現所有一切的徵結點都回到了我成長的根上—我的家。 家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與人建立關係的地方,一切與人的建立關係的習慣、習性、性格、方式都是由此開始 當我開始發現並且承認,我不想再像我媽媽那樣過生活,我有我想要過的生活模樣和成為的樣子,也許這個樣子,這種生活,不被人們認可
Thumbnail
我的「回家」之路到了這一步,才發現所有一切的徵結點都回到了我成長的根上—我的家。 家是我們第一個接觸到與人建立關係的地方,一切與人的建立關係的習慣、習性、性格、方式都是由此開始 當我開始發現並且承認,我不想再像我媽媽那樣過生活,我有我想要過的生活模樣和成為的樣子,也許這個樣子,這種生活,不被人們認可
Thumbnail
也許這會比較像一篇給家長的信。
Thumbnail
也許這會比較像一篇給家長的信。
Thumbnail
前幾天和一個姊姊聊天,我說道自己以前會覺得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可是有時很難說,一切都是感受界定的問題」 『感受界定?』 「一個被愛的人有可能因為某件事就覺得自己不被愛,即使那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件事」
Thumbnail
前幾天和一個姊姊聊天,我說道自己以前會覺得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可是有時很難說,一切都是感受界定的問題」 『感受界定?』 「一個被愛的人有可能因為某件事就覺得自己不被愛,即使那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件事」
Thumbnail
長期用情緒來控制他人的,其實內在非常需要被愛被在乎。
Thumbnail
長期用情緒來控制他人的,其實內在非常需要被愛被在乎。
Thumbnail
  雖說已是家裡的老么,照理來說應該享有全家人的關注與關愛,可小時候雙親的長年爭吵以及離異,都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趕緊長大,也由於與兄長們年齡的差距,更讓我「想長大」的心越來越濃烈「因為哥哥很懂事,因為哥哥可以幫上很多忙,所以媽媽很喜歡,我也要成為這樣的孩子。」但我卻忘了我從沒好好地當夠「孩子。」
Thumbnail
  雖說已是家裡的老么,照理來說應該享有全家人的關注與關愛,可小時候雙親的長年爭吵以及離異,都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趕緊長大,也由於與兄長們年齡的差距,更讓我「想長大」的心越來越濃烈「因為哥哥很懂事,因為哥哥可以幫上很多忙,所以媽媽很喜歡,我也要成為這樣的孩子。」但我卻忘了我從沒好好地當夠「孩子。」
Thumbnail
在長大的過程中 求生的本能讓我學會了閃躲 我學會怎麼當一個透明人 消失在別人的視線中
Thumbnail
在長大的過程中 求生的本能讓我學會了閃躲 我學會怎麼當一個透明人 消失在別人的視線中
Thumbnail
「趁這個機會,好好休息吧!」我告訴自己。但是我的大腦,因為有餘裕而啟動的社交天性,似乎沒有要讓我休息。 在和太太對話、釐清之後,我找不到適切的句子可以描述自己現在的、「不喜歡對方」的狀態⋯⋯在暫時放掉這件事之後,我的大腦裡有些東西突然接通了! 「真正讓我不舒服的是『我不能不喜歡她』。」我驚呼。
Thumbnail
「趁這個機會,好好休息吧!」我告訴自己。但是我的大腦,因為有餘裕而啟動的社交天性,似乎沒有要讓我休息。 在和太太對話、釐清之後,我找不到適切的句子可以描述自己現在的、「不喜歡對方」的狀態⋯⋯在暫時放掉這件事之後,我的大腦裡有些東西突然接通了! 「真正讓我不舒服的是『我不能不喜歡她』。」我驚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