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存在主義是如何誕生的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從齊克果所在的哥本哈根開始;有人說是從海德格的《存有與時間》開始;有人說是從沙特1945年那篇著名的演講〈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誕生。然而,也有一些比較冷僻的觀點,例如認為存在主義最早出現於Gabriel Marcel的自傳、戲劇與哲學,或者認為其出現於Karl Jaspers所任教的海德堡大學。
關於Karl Jaspers的討論相較之下如此之少,他卻是開創法國存在主義一個最特殊的先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每個著名的存在主義學者,背後都藏著Karl Jaspers的痕跡。
Jaspers的思想在 1930 年代在法國哲學界引起了熱烈討論,尤其因為它是與海德格的存在主義同時發展起來的。然而,他的哲學卻相對被忽視了,往往在課堂上提及時都只是其他存在主義學派的過場,就連沙特在闡述自己的存在主義時,在前面的文獻分析中都錯誤地將Karl Jaspers和Gabriel Marcel一起歸類成天主教徒,變成基督教存在主義(Christian existentialism)的一支。事實上Marcel確實是天主教徒,而且也是法國存在主義的開創者之一,但Jaspers絕對不是——他來自德國一個特別信奉路德教的地區,而且,雖然他的哲學看似經常提到上帝,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他並沒有特別的宗教傾向。這些錯誤的標籤和誤解似乎是Jaspers的宿命:即使在他的祖國德國,他的哲學聲譽很快就被海德格所掩蓋,阿多諾和盧卡奇(Georg Lukács)等有影響力的人物對他的思想也大多持批評或不屑一顧的態度。
Jaspers是一個被遺忘的存在主義之父。不過,如果把他其實不是哲學家這件事再納入討論的話,他能夠推動這麼大的一場哲學運動就更加令人印象深刻了。Karl Jaspers 1883 年出生於奧爾登堡,在接受培訓成為一名醫生之前,他最初學習的是法律。 儘管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對哲學感興趣(尤其是史賓諾莎和康德),但他的正職是精神科醫生。在海德堡求學期間,他認識了來自傳統猶太家庭的妻子Gertrud。儘管他專注於醫學,但在他的心理學臨床和理論工作中,他仍然堅持與哲學的接觸。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第一本書,精神病學教科書 Allgemeine Psychopathologie (1913),將哲學家胡塞爾的現象學作為理解和分類精神疾病的起點,並藉鑑狄爾泰對理解和解釋的區分來發展他的精神病學方法。Jaspers在序言中寫道,精神科醫生的任務是「學會用精神病理學術語觀察、提問、分析和思考」。
儘管這本書在德國和國外都取得了成功,Jaspers最後還是將注意力從精神病學轉移到了心理學和哲學。 從 1919 年起,他就更公開的教哲學和寫哲學論文,嘗試讓它與心理學進行對話。這在他的著作Psychologie der Weltanschauungen (1919) 或譯《心理學的世界觀》一書中寫得很清楚:這是一本心理學和哲學之間的過渡著作。在這本書中,他試圖梳理人類基本的心理傾向和狀態。人類的精神生活是由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分裂構成的,而我們其他的二律背反的世界觀則源於這種原始的二律背反。這些世界觀及其建構並不是中立的,人類存在的任務就是要達到我們世界觀的極限,能夠面對和選擇更多真實的可能性。
這篇文章對的重要性在於它介紹了Jaspers最有影響力的想法之一——邊界或極限情況 (Grenzsituationen)。 這些情況包括恐懼、內疚和焦慮,這種經驗缺乏統一性和穩定性:「一切事物都是流動的,處於被質疑和不安的運動中,一切都是相對的、充滿限制的,分裂成對立面,永遠不會成為完整、絕對、本質的存在。」盡管這是一種負面的經驗,但Jaspers認為,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人類經驗能夠直面、並且超越其侷限和制約。
世界觀(A Worldview)是一個外殼,它將那些會挑戰我們觀點的事物和我們隔離開來
當我們面對邊界情況(這裡包括死亡、痛苦、機會和罪惡感)時,Jaspers寫道:
「可以說,實際會思考、感覺、行動的人是站在兩個世界之間的:在他面前是客觀領域,在他身後是主體的力量和能力。他的處境是由兩方面決定的,在他面前是客體,在他身後是主體,兩者都是無限,既不會枯竭,又不可穿透。雙方都存在決定性的矛盾。」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必須採取行動,超越這些界限。這種「生活過程」(lebendige Prozeß)涉及去擺脫你已經達到極限的世界觀,並創造另一種世界觀。就像寄居蟹一樣,世界觀是我們將自己包圍並裹在其中的外殼。然後,那個外殼將我們與挑戰我們世界觀的事物隔離開來。心理學的任務是研究人性中的這種傾向,並將主體帶出這些外殼(Gehäuse)。然而,並不是說我們在轉換外殼的時候就沒有世界觀,而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會不斷地交換世界觀。「世界觀的交換同時是一種消解和重建」,正如Jaspers所說,「這不是一次性的過程,而是此有(Dasein)不斷更新的一種形式」。這種消解和重組的過程是必要的,因為「沒有消解就會麻木,沒有重組就會毀滅」。 雖然這本書不是一本被積極討論的存在主義哲學著作,但在Jaspers後來更具存在主義色彩的作品中仍然保留著這部著作的踪跡。
研究重心的轉變也讓他的學術地位發生了變化。 最初,Jaspers被任命在海德堡教授心理學,1922 年被授予哲學教授職位。在海德堡期間,他開始與海德格通信,他們一直保持連絡,但關係後來隨著海德格於 1933 年加入納粹黨而變得緊張起來。儘管這兩位都對德國和法國的存在主義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但他們的關係卻以批評和分歧為終。在海德格的推薦下,Jaspers還指導了漢娜鄂蘭的博士論文——並和她成為了好友,一直持續到他去世。Jaspers在海德堡的其他人脈包括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和哲學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
納粹主義興起之後,德國大學內部的氛圍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於Jaspers的個人觀點和他與猶太人的婚姻,他在1937年被革職,隔年德國學術圈更禁止他發表任何論文。當他和妻子受困德國無法離開時,兩夫妻甚至隨身攜帶氰化物以防自己被捕。戰後,Jaspers在政治理念上的觀點使他成為了知名的公共知識份子,以撰寫關於民主、大學理念、德國個人和集體的惡與責任,以及反對核武器的存在和使用而聞名。最終,對德國政治生活的不滿讓Jaspers放棄了德國國籍,移居巴塞爾,成為瑞士公民。
在哲學上,Jaspers最著名的是他的「存在哲學(Existenzphilosophie, or philosophy of existence)」,這在他的三卷本著作《哲學》(1932 年)中有所闡述。 儘管將其定位為存在哲學,但他並不認為這是存在主義的作品。在 Philosophie德文第三版的結語中,他說他在自己的出版禁令期間發明了「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一詞,結果發現,1945 年後,這個詞卻出現在法國,附在一個某種程度上與他的思想相似但又不同的哲學上。Jaspers始終與沙特的存在主義保持距離,他認為這種哲學既不是他所期望的,也不是他試圖追求的。然而,Jaspers的思想紮紮實實地包含了許多存在主義關鍵的命題:對個人的關注、特定情緒和狀態的重要性、呼籲對自我做出的決定負責,以及人活出真實的使命。
當被內疚、痛苦和死亡包圍時,我們會果斷地面對我們存在的有限現實
Jaspers與其他更普遍的存在主義派別疏遠,與他的存在哲學的目標有很大關係。在三卷本的《哲學》中,其目的是探索如何以哲學的方式在世界上存在。哲學不是一種推理行為,而是一種活動:它是和世界的一種關係。《哲學》三卷可以被看作是指導手冊。它們從自我這個位置出發,自我馬上發現自己身處在世界之中,從那裏它必須找出自己如何存在,而不是存在是什麼。Jaspers的《哲學》三卷本分別處理了人類存在和在世界中的不同方面:取向(orientation)、存在(existence)和形上學超越(metaphysical transcendence),以及相關的知識形式(客觀知識、主觀自我反思和形上學的象徵解釋)。這些存在階段不斷地彼此綁定 - 我們發現自己在世界上,我們質疑自己,發現我們無法建立或證明自己,然後我們向外看,尋找存在的真理。
離開早期的心理探索之後,Jaspers的存在哲學將焦點放在個人和我們與周圍世界的關係上。個人在世界中,但並不與世界融為一體。然而,由於個人處於世界中,我們無法完全與世界分離。我們在個人獨立性和世界的整體性之間掙扎。邊界或限制情況最能讓我們意識到這一點:例如罪惡、痛苦或死亡。我們永遠無法避免這些情況,生命從來不是沒有痛苦或罪惡感,我們也無法逃脫死亡。在這些情況中,我們面臨著自己和世界之間的對立。我們可能有時感覺自己是擁有無限能力的主體,感覺自己潛力無窮,但是當受到罪惡、痛苦和死亡的限制時,我們會回首毅然面對自己存在現實的邊界。
在這些情況下,我們必須行動。我們不能停滯不前,必須選擇是否要超越這些情況。我們可以讓自己成為單純的此在(Dasein),也可以超越它成為存在(Existenz)。這種超越的運動,這種純然關乎自身的決定,將會產生一種與周圍世界新的關係。
這種運動成為一個持續的過程,這就是哲學上存在的意義。我們必須對自己做出決定,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且沒有任何確定性、外部認可或客觀知識。真實的存在就是在存在之中(To be in Existenz is to exist authentically)。Jaspers寫道:「我要麼就讓事物決定我,讓我自己消失,讓周遭的一切被動發生,不做出任何決定;或者我面對自己的真實,作為我自己,體會那必須得做出決定的感覺。」極限情況為我們提供了成為真正自己的機會,當我們以開放的眼睛進入它們,並自己做出與其相關的決定,那麼我們就可以「作為真實的存在,哲學地生活(live philosophically as Existenz)」。
(未完)
原文參見:https://aeon.co/essays/karl-jaspers-the-forgotten-father-of-existentialism?fbclid=IwAR0gp3_x6Z8qXyH96Ktapi88VpiGhL23zes6nrFFiS1AR04uGs5gOkneX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