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一種經驗是:自己騎著機車,突然就到家了,卻完全忘記自己是走過哪條路、轉過甚麼巷子而到家的?又或者是,你很容易忘記自己的機車停在哪裡,而每一次在機車海中找回自己那台的時候,卻依然無法回想起自己曾經把車停在這裡。
今天哈理斯之所以放下過去八篇的開篇問題「如果人是一台機車,你會是一台怎樣的機車?」,正是因為今天要介紹的人格是相對複雜的:這是一台機車,但某種意義上又不是,而是兩台或以上的機車牌,同時掛在一台機車上。相信一些讀者已經猜到,這叫解離性心理狀態(dissociative psychologies)。
當然,這種經典電影中的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的狀態其實是種特例。在諮商工作中,比較常見的解離狀態是:個案感覺自己有點魂不附體;「登出了」幾分鐘、突然「下了線」;或嚴重的是在某段時間做了某件事,而自己只留下一些些記憶碎片、甚至平靜下來(回到主人格)後完全沒有印象自己剛剛做了些甚麼。
但不少研究顯示,其實社會上可能有為數不少的人曾經或仍然有解離的經驗。在嚴重程度低的方面,其實許多人可能在一些情緒事件的促發下,發生「遁入空門」一段時間、經驗到一種「躲在腦後方/身體上方/成為了旁觀者」一般的微解離狀態。
這之所以會是一種隱藏的病理(a pathology of hiddenness),而不像憂鬱、焦慮、恐慌等症狀立即被當事人知悉,是在於當事人很少認為自己在解離、或很少意識到解離是個問題,用術語表達就是個案的解離自我狀態(dissociated self-states,或變化的人格,alter personalities)是自我協和的(ego-syntonic)。
為何人們出了這麼嚴重的心理困擾或障礙,仍沒有自覺/治療師很難快速覺察與判斷呢?之所以會發展出「解離」作為對身心痛苦的一種防衛,往往代表當事人在童年早期就經驗嚴重的「創傷事件」(trauma)!不論是因為這種早期人格發展與防衛間的互相適應,還是創傷事件本身需要被防衛繼續潛抑,都使得解離很難被當事人體驗為不妥當的。
以十分簡化的方式作連結與表達:創傷不一定造成解離,但解離狀態幾乎都跟創傷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