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作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其小說深具思想性及半自傳性,處女作《鄉愁》(1904)寫的是阿爾卑斯山區一個農家子弟培德自我的覺醒和人生的追求。
來自山村的培德,自小崇尙大自然,將大自然當人一樣疼愛,如同對待外國朋友或旅伴,傾聽它的心聲,如此他的憂鬱雖然沒有痊癒,卻也昇華、淨化了。他變得更加耳聰目明,辨認得出細微的聲調差異,更加清晰地聽見所有生命的脈動,與大自然惺惺相惜,從而獲得清新、純真的泉源。
培德歌頌大自然,從對大自然的愛戀中,尋找快樂以及生命的動力,他鼓吹深度觀察、徒步旅行、享受藝術和活在當下。這是多麼充滿智慧的人生指引。他意圖以充滿吸引力的語言,讓青山、海洋與綠色的島嶼跟人們對話,促使人們去探看,在屋舍和城市之外,還有繽紛燦爛的生命,日日綻放著花朵,永不休止。
展開新生活之初,培德毫不在乎他人的生活,一逕將愛奉獻給無言的大自然,全心全意關注著大自然的一切。甚至於夜晚臨睡前,突然想起一棵很久未去探望的樹,他會摸黑出門,尋那模糊的身影,溫柔地凝視這棵鍾愛的樹,然後帶著它沉睡的印象離開。可見他對於大自然的愛,何其偏執。培德自言,「每當愁緒夜裡來襲,我會倚窗坐好幾個小時,毫無睡意。凝視漆黑的湖泊、映在蒼天畫布上的群山剪影,以及高掛的星星。心中一股強烈又怯怯的甜蜜,彷彿美麗的夜景,正帶著非難的眼神看著我;星星、青山與湖泊企盼一位懂得她們的美麗和隱含的苦痛,並代為表達出來的人,而我似乎就是這個人。」再看培德眼中的白雲,「它們是所有流浪、追尋、渴望與鄉愁的永恆象徵。正如雲彩心嚮往之並且倔強地飄遊於天地之間,人類的靈魂也戰戰兢兢地徘徊在有限的時間和永恆之間」。以上可以說,對大自然賦予了嶄新的美學與哲學的意義。
當培德遭到人生挫折,往往出外旅行散心及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這幫助他重新站立起來,繼續在人生之路向前走,同時也啟迪了讀者封閉的心靈,在在值得我們效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