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榮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著作深具思想性及半自傳性,塗抹「成長小說」的色彩,像是《鄉愁》、《車輪下》、《生命之歌》、《徬徨少年時》、《流浪者之歌》等,小說中的主人翁皆如赫塞的化身,不斷地追尋自我的覺醒,乃至於自我實現,指引徬徨迷失的心靈,走上光明大道,其思想上的永恆價值殆無疑義。
‧ 關於如何尋找快樂的泉源與生命的動力,赫曼.赫塞小說處女作《鄉愁》如此鼓吹:深度觀察、徒步旅行、享受藝術以及活在當下。這是多麼充滿智慧的人生指引。
‧《鄉愁》裏關於初戀的浪漫,令人讚嘆。小說主人翁培德17歲時,攀爬懸崖,冒著生命危險,摘下阿爾卑斯玫瑰的當年最後一株蓓蕾,偷偷放到情人蘿西住家的階梯上,沒人發覺,也無從得知情人是否收到問候。這樣儘管有些酸楚,但其中的甜蜜、喜悅和詩意卻讓人感到多麼愉快啊!
‧《車輪下》是成長小說也是教育小說。教育為百年大計,赫曼.赫塞藉此對保守、僵化的教育予以嚴厲批判。小說中,校長約談主人翁漢士,希望漢士遠離問題學生海爾納,校長以嚴肅而親切的眼光端詳著他,提醒道:「就是不要萎靡,不然就要被壓在車輪下了。」此即《車輪下》書名的由來,然天才學生漢士終究還是淪為形式教育的犧牲品,被壓在教育制度的車輪底下,豈不諷刺!
‧ 赫曼.赫塞的確充滿智慧,長篇小說《生命之歌》提到,大家都在追求幸福,結果往往遭遇不幸,小說主人翁庫恩體悟到,被幸與不幸所束縛是愚不可及的事,應該坦然接受無可避免的命運,不論好壞都欣然去品嘗,這才是最重要的。原本是最不幸的庫恩,至此達到超脫幸與不幸,從而坦然面對人生的境界。
‧《徬徨少年時》是辛克萊的故事,但故事並不愉悅,不像杜撰的故事那般甜美和諧,帶著胡鬧和困惑,瘋狂和夢幻。10歲大的辛克萊,是仕紳之子,原本生長在充滿秩序、和諧的幸福家庭,卻因捏造偷竊蘋果的事蹟,遭到邪惡的、13歲大的裁縫之子克洛摩所威脅、霸凌與勒索,又不敢向父母坦承一切,或是向師長求助,導致越陷越深,情況越來越糟,生不如死,彷如置身地獄之中。直到學校來了一位轉學生德密安,為富豪寡婦之子,比辛克萊高一個年級,拘謹、成熟、聰明、堅定,充滿自信,儼然像個紳士。德密安的一言一行,令辛克萊新奇又佩服,二人進而成為朋友。當德密安得知辛克萊遭到霸凌的痛苦之後,見義勇為,令克洛摩知難而退,這才使辛克萊獲得解脫,重獲新生。辛克萊總算不再是個徬徨少年了。
‧ 赫曼‧赫塞《流浪者之歌》藉由主角悉達塔,以一種不同的方式講述了佛陀的故事,以及悉達塔入世而超脫名利、情慾、生死,求得正道的個人醒悟之歷程,不同於嚴肅的宗教典籍,且未鑽進任何宗教系統,提醒世人勿陷入文字障、言語障,避免過度求道的迷障,深入思索大河一樣的人生,表達極為深刻的內涵語碼,可謂充滿智慧,猶如黑夜的星辰,讓讀者仰望、尋思,進而獲得人生的寶貴啟發,心靈的空靜與適然,《流浪者之歌》足以不朽矣。
‧ 赫曼‧赫塞最終巨著《玻璃珠遊戲》提到,有些教會神父精通中國易經,還會卜卦解卦象,令人難以置信。
‧《玻璃珠遊戲》如此形容奏鳴曲:樂聲在寂靜、昏黃的走廊上迴響,道出了孤獨與脫俗、勇敢與純真;是孩子似的歡笑,也是成人的心聲。跟所有優美的音樂一樣,它為啞默的世界吐露了衷曲。多麼像是一首詩篇呢!
‧《玻璃珠遊戲》的主角克涅奇與同學普里尼歐,他們的思想對立,經常互辯,進而相知相惜,建立可貴的友誼,更成為傾心的對象,影響著彼此的人生,如同兩條河川匯集,經過一番猛烈的激盪以及歲月的洗禮,水勢歸為平靜舒緩,河川變得更加開闊了,這也象徵著精神文明與現實世界取得了難得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