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詩
唐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賞析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家鄉鹿門山過著隱居的生活,但內心卻有些糾結,在四十多歲時曾前往長安、洛陽謀取功名,並期待朋友能給予援引,可惜入仕希望未能如願,也因此對當朝權貴深表不滿(如<留別王侍御維>有"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之句)。直到晚年,仕隱間的矛盾才漸漸平淡下來,他曾遊歷吳、越、湘、閩等地。該詩作于730年(開元十八年)漫遊吳越之時。
一般的旅遊詩會從旅人為出發點,會以旅途見聞或感觸為內容,然此詩卻以舟泊暮宿為背景。這首詩其實是講”愁”的,在第二句就把這個”愁”字點了出來,第三句第四句其實都是在描述愁中所見,看到的景物都是愁中所見,也透過描述的景物間接的淡化或深化了"愁"。在選材和表現上的大費周章是孟詩的特色。
起句“移舟泊煙渚”,“移舟”,就是把客船移動到岸邊,這個”移”字用得妙,好像是人輕輕鬆鬆的用手就把船移動了,事實上是客船慢慢的轉方向駛抵岸邊。"泊”是準備停泊夜宿,"煙渚"是指把船停靠在江中的一個煙霧朦朧的小島邊,這一句既是點出題意,也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了準備。
“日暮客愁新”,“日暮”了所以才要停船準備休息,也因為日暮了,所以江面才會煙霧朦朧,"日暮”解釋了上句要"移舟泊煙渚"的原因。也因為"日暮”了,所以才會”客愁新”。因為行船期間,景物紛至沓來,樣樣新奇,無暇細思,無從計愁,直到船停下來了,然後你才能閒暇餘裕去思前想後,去愁東愁西。此句既承前,也轉後。這跟我們在旅途中的情況可類比,旅途中你趕車搭船,在車上船上想著如何銜接下個行程,規畫著要到那個景點,到了景點又是攝錄,又是觀賞,又要趕赴網路上不可錯過的點,或者不可錯過的小吃…你的心根本靜不下來,直到進了旅館,你勞累了一整天,終於有時間好好休息了,然而突然的空暇卻讓人放鬆了心情,從有的愁思心緒也都湧了上來,換言之,你這才有了時間和心境,而且也才有了新的"愁””。
我們想想看,船停歇下來了,然後呢?船上其實是忙碌不堪的,船伕停船的停船,忙著做飯的做飯,該檢查的檢查,整理的整理…,船客也忙著整理行裝,到處走走,準備吃飯…,停船的地方不可能是荒郊野外,最少有個小商鋪、小飯館之類的地方,船停後,一下子多了許多人,人來人往,久久未歇…可是在詩人眼中,這些都不存在,他的眼中,他注意的竟然是環目四周所看到的景物"野曠天低樹"。他清楚的看到泊船處所見曠野竟然如此遼闊,似乎一望無際,而眼前的大樹如此宏偉高大,樹葉成蔭籠罩在頭頂上,旁襯的天空,乍看之下似乎近在眼前…,"野曠天低樹"中的”野曠”表示視野遼濶,"天低樹”表示樹高樹廣,在無垠曠野的襯托下,遠處的天顯得比近處的樹還要低。可原來是"煙渚"的,是薄霧濛濛的,現在則看得如此清楚,表示已經煙消霧散了,然而,天還沒黑,還很明亮,離泊舟時已經有段時間了。
"江清月近人"。夜已降臨,高掛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澈的江水中,感覺上距離舟中的人是這麽的近。你那寂寞的客心似乎能從近在眼前的孤月中得到慰藉,你連想到遠方親友也與你一樣在共賞著天上的明月,你們的心好像藉著明月而可以互通心曲。
王孟比較
前文提及王維的<欒家瀨>,請看原文: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
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
從中可看出:王維的詩,客觀,冷靜,不帶情感,把聲音、動作定格在一個畫面中。與他仕宦有成,晚年歸隱後,心態趨靜,走向佛老的遭遇有關。
孟詩則追求平淡、自然、渾成。帶有情感,在描述山水的閒趣中,往往帶有一種孤獨、不平之情,("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明明旁邊有許多的人,可是他看不見他們,也看不上他們,似有點孤傲不群,)應和他入仕無門的遭遇有關。又他的詩描述的是一段時間內所見到的事物在進行在變化的景象。他的詩中也聽不到聲音。你從"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看不到他的"愁"在那裡?你看到只是兩幅畫面,用平淡、自然的字句來描述,不深思不知道他的愁在那裡?但深思後也不確定是否就是他的愁?
孟詩特色
康全誠(民90)如此形容孟詩的特色 )
李白在〈贈孟浩然〉 詩中稱讚孟浩然「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杜甫 《解悶十二首》其六也說「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所謂的「清」,正是指浩然詩歌中清新明淨的語言特色,和清曠閒淡的藝術境界,浩然正以其自然清新的審美風範而廣受時人稱譽。這種語言風格 和藝術境界的建立,是經過情感與景物多方面的擇取、純化、配合,使平易語言而含蘊無窮,造成內容無限、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浩然這種清真自然渾成的審美效果,是苦思、修飾而來。
宿德江仍在,也不在
年初新華記者(鄔煥慶、商意盈、馬劍,2023)忽然想起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特地去了趟建德江,發現建德江仍在,但也不在了。江仍是孟浩然千年前所述的那條江,可是除了文化底蘊長存外,江已經不復當年的樣貌,野趣不在了,多了的是建設後的繁榮熱鬧…可,我懷想的卻還是"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景象。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