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是一輩子的課題。打造個人品牌除了是現在職場的生存法則,也是剛需,但同時也是很能夠幫助自我了解的一個過程。因為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確認個人品牌定位與標籤!
我想從為什麼需要做個人品牌定位開始,藉由三個面向:
「過去經驗」梳理盤點聚焦標籤
「未來理念」引發共鳴建立連結
「現在特性」獨特差異化,去做論述。
/
好的定位能夠幫助你找到合適的TA並進而培養出鐵粉
很多人一開始想要做個人品牌,或是在社群媒體上發聲,通常是想到甚麼說甚麼,沒有不行,但很難被記憶,因為沒有清楚的「定位」,也就很難「聚焦」。就很像小時候我們學的壓力公式,受力面積越小,壓力越大;越聚焦,帶來的銘印效益越強。
我們都不是新台幣,不可能人人都愛,想要符合所有的期待喜好,最終就是失去自己的個性,一個「好人」是很難被記憶住的,在很多情境上被想起只是因為好用而已。但,不足以成為一個品牌。舉例來說:
HTC手機,一直有定位不明的問題,產品功能並沒有比較差,但要說為什麼非得用HTC,除了價格,似乎也說不太清楚一個所以然,也就難產生品牌認同和忠誠度。
Apple的品牌是「Think Different」,做有個性的產品,打造創新、時尚與自我獨特的品牌文化。雖然每次都被消費者罵越來越貴,但果粉還是願意花大把鈔票購買,因為拿在手上就是顯得我有風格、有態度、是一個獨特的個體。Apple沒有要人人喜歡,但只要有忠誠的鐵粉,市占率也穩坐龍頭。它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也很清楚的讓消費者買單它的why。
我們要的,也就是當受眾提及我們,能夠明確知道
「你是誰」(身分角色)
「你能提供甚麼」(理性功能訴求)
「為什麼非得找你」(感性特質連結)
接著,個性鮮明、價值獨特、市場明確且有市場性,自然會有鐵粉追隨。
/
「過去經驗」梳理盤點聚焦標籤
過去經驗滋養也堆疊我們。就像我3/21上一篇文「21世紀的工作生存法則就是建立個人品牌」當中提到的「專業領域知識與技能是必須的關鍵第一步」,專業領域最為關鍵,而所有專業的型塑積累都來自於我們過去的累積。我自己通常會用「便利貼法」試圖找出我自己的每一段專業經歷的關鍵字標籤,予以聚焦。舉例來說:
我博士班準備論文期間,在當時很知名的電商做電商品牌操作,除了重新定位品牌也做廣宣、代言人和公關操作:「電商」「品牌行銷」
在Nielsen做過市場研究和大數據分析,替知名外商品牌釐清商業議題和策略探討:「行銷分析」
接著有將近10年的時間都在外商做品牌行銷,主要都在品牌行銷策略規劃:「品牌行銷」
最後在知名藥品代理商做代理品牌的行銷規劃與通路策略:「通路行銷」
交集最高的標籤是「行銷」,但行銷包含的面向過廣,包含品牌行銷、通路行銷、數位行銷、媒體廣宣等等,最後我鎖定在「品牌行銷」而且是「策略規劃」。剛好也是我的熱情所在。
過去如果沒有一定的專業積累,經過這個盤點,也會清楚誤區。如果標籤過多過雜,缺乏一致性,無法聚焦,那麼回過頭,得選定自己的熱情X相較專業X身邊族群的市場性,重新選擇標籤,然後去累積專業。足夠聚焦且清晰的品牌標籤,同時也有足夠專業的領域知識,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
「未來理念」引發共鳴建立連結
未來理念,也就是你的big why、你的信念,才可能引發共鳴,建立連結。但要一個「有感」的未來理念,首先你得清楚你的受眾是誰,他的痛點為何,以及你可以給他甚麼。一樣回扣到上一篇說到的兩個議題:
- 當人們想到你的時候,他們認為你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並解決得理想
- 當人們遇到某個問題需要幫助的時候,也能夠第一時間想到你,因為你是領域專家。
舉例來說,當我發現自己的專業在「品牌行銷策略」,受眾就鎖定在個人與小微型創業者,因為大企業大品牌有的是資本額和固定的顧問/代理商,但個人與小微型創業是我比較有可能切入的市場,也是我主要周遭族群。
他們的痛點多半在於「人生模式與商業模式互為卡點」所以需要陪跑,「創業和商業思維有待加強」所以需要培訓,「資本資源不足」所以需要小成本的行銷宣傳方式,所幸個人品牌和自媒體當道。
所以我希望可以成為專業且有溫度的陪跑式行銷顧問,並且跟Amy一起打造個人品牌/小微型創業的生態圈。
簡單來說,我想做的是:
「讓想拿回人生主導權的有志之士,在不影響本業的狀態下,運用工具和我的輔導,做為短期影響力變現;進而運用我打造的個人品牌生態圈的資源,沿著專屬人才的培育長期曲線,加值事業力,走向理想人生。」
剛剛以上這一段,是我工商服務,希望能夠更具體地傳達給大家:「我為什麼想要推展這個理念」「我希望帶給各位的是什麼樣的服務」,讓大家可以一目了然的清楚我們的目標與願景。
但這也是「未來理念」引發共鳴建立連結的重點。
/
「現在特性」建立獨特差異化
「現在」是創造從過去到未來的堆疊軌跡,也就是我們每一個當下要做的事情,和傳遞的價值。
從過去明確「角色定位」與「關鍵字標籤」,有了未來釐清「理念願景」也就是我想成就的榜樣與畫面。接下來是我們要怎麼從現在走到未來。
這個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堆疊的軌跡和價值,必須有「獨特差異性」。我自己會從兩方面來想:「理性-功能訴求」和「感性-個性特質」。
- 理性的功能訴求
在上一段也說得大概了,基本上就是找到受眾的「痛點」「甜點」與「癢點」。
#痛點:解決問題,想的是「我可以替他們解決甚麼難題」;
#甜點:投其所好,想的是「我可以給他們甚麼好處與幫助」;
#癢點:創造需求,想的是「我可以滿足他們甚麼想要」。
理性的功能訴求,找到差異性並不真的容易,因為市場碎片化,資訊零碎化,真正的差異性通常天線一隔。
感性的個性特質,往往反而是差異性的來源。因為那是你,真實的你,客戶是因為你這個人才來找你。做最真實的自己,在個人品牌打造上也非常重要。我們不是大品牌,不用當香草冰淇淋這種大眾口味;我們就成為開心果冰淇淋,有人很喜歡,但也有人不那麼喜歡,但這也就是記憶點,一千鐵粉也才能養成。
/
個人品牌定位,你可以自己想,沒有問題。但如果可以,你更需要一個教練顧問諮詢,因為「了解自己通常會有很大的誤區」;我們身處在群體當中,從小被社會價值觀驅動往上,被社會觀感影響,很難真正了解自己是真正自己所想的自己,還是他人認為的自己。周哈里視窗這個理論,道盡所有瞭解自己的象限,但也明確了瞭解自己是一輩子的課題。
了解自己從來不容易,也是一輩子的課題與修煉,很少人真的能看得通透。
個人品牌定位,你可以自己想,沒有問題。但如果可以,你更需要一個教練顧問諮詢。歡迎找我一起!我非常有誠意與你一起前行!
讓我們繼續一起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吧!
本文來自:Cynthia黃馨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