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而言,靜下來深思內化資訊並不簡單。我常常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一種浪費時間的自我譴責,因為我會認為花費時間在沒有明確輸入或產出的情況下似乎不值得。在這些時刻,我通常會選擇寫下當下的感受,或者整理資訊,甚至拿起一本文學類書籍,尤其當我已經資訊頻寬滿載到沒辦法輸入一些成長或是商管類書籍時。文學書每一個場景跟對白與現實並不是完美的吻合,這些非吻合以及沒有說死的落句,恰好給我暫時喘口氣的空白。
有別於商管需要嚴謹呈現邏輯和推論以取信於讀者,文學作品則是像底片相機一樣,以破碎或蓄意零碎的方式一幀幀展現片段,讓我們不受先入為主的期待束縛,而是將自己完全融入其中,或從作者的視角,或從角色的立場,又或從自己的人生經驗來閱讀。
在閱讀這些書籍時我周圍的時間會走的很慢很慢,因為我不企求些什麼,僅是同步在爬梳自己內心為何對於某些語句特別有感觸,有時我會放下書本,靜靜地凝望天花板,或者走到窗前眺望,或者甚至去倒杯水、散步、洗個澡。這些片段成了我緩解焦慮的時光,填補了我心中無名空白的一部分。文本中的空白與留白與我內心的空白交相呼應,彷彿是作者的故事在我的閱讀時空中延伸。
讀完一本文學作品後,常常會在心頭湧起一股情感,有時是一種氣呼呼的感覺,有時是哽咽感,就像一口氣在喉間卡住。這種情感切實地體現在我皮膚的紋理上,彷彿每一段文字的書寫都能觸及我的內心,就像我寫完一篇段落後的感受一樣,那種一氣呵成的寫作感受,或許在下一刻就消失無踪,或許會重新湧現,但在那一刻,整本書中的時間彷彿凝固在最後一頁,而後面的空白則延伸到我未來的時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