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札記:《雲霄飛車男孩》
文/謝鴻文
一路追尋麗莎.湯普森 (Lisa Thompson)的作品,從《金魚男孩》一直到最新出版的這本《雲霄飛車男孩》(小樹文化) ,不得不說麗莎.湯普森頗擅於取材,她敏於覺知觀察到一些議題,再將之套用於其人物設定,佐以寫實的情節,來讓我們信以為真;輔以幽默的對話或情境描述,好讓我們又哭又笑。
《雲霄飛車男孩》乍看書名會以為是一個喜愛坐雲霄飛車的男孩的故事,但其實不然。「雲霄飛車」在此書中是一個重要的象徵符號,是主人翁陶德內在的焦慮情緒投射的形體象徵,高壓高升,急速俯衝,那刺激的張力與恐懼感,如影隨形的跟著陶德。
陶德在還沒有完全學習放下不焦慮的狀況下,他的家庭處於崩解的危機,更讓他自顧不暇。當離婚又失業的爸爸頹廢了一陣子之後,突然有一天要帶陶德與妹妹去「天堂飯店」度假,企圖找回失落的美好的記憶,以及再往前拚搏人生的動力
,可是萬萬沒想到曾經盛極一時的優雅度假飯店,如今已非天堂,更像一座蒼老頹敗的廢墟時,陶德一家勉強入住,怎知爸爸馬上又病了,因此「天堂」一詞立刻成了極大的反諷。
但作者總是悲憫不忍,所以要讓身陷困境中的人們翻轉出希望。藉由神秘的狼人出沒,解開飯店一樁久遠以前的神祕失蹤案件。陶德一次次的經歷,雖然尚未完全化解身心的焦慮,然而最終就像雲霄飛車會回到平面軌道,安穩慢行下來。陶德的人生課題,或者說他的下一個「天堂」猶在前方,等著他勇敢再踏上。
讀完之後,我若有所悟,以飯店作場景,同樣別具深義。飯店通常給人帶來休閒放鬆的感覺,寄託了無壓力的狀態,可是又不能永久居留;每一個人終究在度假後要回到自己原來的生活軌道,但有智慧的人會懂得將度假時得到的身心滋養,化作當下生存安好的養分。
離開飯店,繼續仰望「天堂」,陶德在書中尾聲微笑的離開,若有所指的意涵已顯露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