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我們》用因緣一詞涵構了愛情關係(親密關係),今世的偶然相戀,很有可能都是前世的久別重逢。電影的步調緩慢,環繞著三個人的關係,一對夫妻(諾拉和亞瑟)和太太小時候的親梅竹馬(海聖)。
這並不是個三角戀的猜忌情誼,而是藉由這三者的關係,訴說「選擇」所帶來的可能未來、失去與獲得。過去以人生抉擇為主題的電影不少;《媽的多重宇宙》、《樂來樂愛你》、《心靈捕手》我個人認為 2018 年的劇情長片《後來的我們》最貼合《之前的我們》。
《後來的我們》聚焦在相戀之後的彼此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而《之前的我們》則呈現了截然不同的彼此如何由因緣串起彼此的相遇。不過《之前的我們》的一大亮點就是移民,移民為個體所帶來的不只是時間和空間上的遷移,更是文化、語言、學習、自我定位的重新適應。
諾拉說到自己和海聖在異地相遇時,看見一個被韓國文化完美規訓的成年人,一個平凡的上班族,卻也感覺到自己變得更「韓國」了一些。當諾拉和她的枕邊人,亞瑟,躺在同一張床上時,睡夢中的諾拉卻說著韓語,那是亞瑟無法進入的語言。
在身分上,諾拉的確是個美國人;在文化上,她有著美韓文化交融的基因;然而,在原生的個體記憶裡,她的血液裡仍舊是個韓國人,一個不能否認的身分象徵。
《之前的我們》不像《後來的我們》有著大量的虐心台詞,如: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
兩人在生活瑣事的沖刷之下,似乎也只能無奈與彼此道別。但是,就算「我們」可以走到最後,那就會是個比較好的結局嗎?
《之前的我們》以人生抉擇溫柔地回應了這個大哉問,一段關係的修成,也必然暗藏著一段關係的離去。正如諾拉、亞瑟、海聖三人的關係。
諾拉、海聖,情投意合的青梅竹馬,最後只能在外地短暫相見後訣別;諾拉、亞瑟,偶然因興趣交織的兩人,最終牽著彼此的手走向了婚姻。夾在中間的諾拉,只在亞瑟投射了「我們」的想像,而海聖只能以「不在場的在場」存於諾拉的未能延續的人生裡。
《媽的多重宇宙》說道,每一個選擇都是中性的發展,並沒有好與壞的論辯。《之前的我們》延伸了這個話題:雖無好壞,卻有遺憾。
而這正是《之前的我們》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三人的關係裡都淺淺地藏著一些遺憾,然而,也是現階段對彼此而言最好的選擇。在短短的今世,只能好好的把握這段因緣。正如柏拉圖曾說:人世間的相遇,都是久別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