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音樂的最大好處就是學會和周遭人事物,甚至自然界和諧相處。
每個人對於音樂的理解不一樣,有些人認為吵雜的噪音是音樂,成天把自己搞的心浮氣燥、夜不成眠,有些人以為哀調悲傷的樂曲才是音樂,成天聽到心情低沈,認為自己是全世界最可憐的人。
音樂由誰創作出來的很重要,因為創作者的人格特質會影響創作出來的東西,現在創作好壞是由人氣決定,而我不知不覺中也離主流愈來愈遠。
記得有一個從美國回來的創作歌手,雖然說他的歌曲很有名,可是我在咖啡館駐唱時從來沒有唱過他的歌,就是不喜歡,後來他的緋聞爆出,浮誇的言行完全攤在陽光底下,這才發現,原來我從歌曲中就了解到他表裡不一的個性,夾帶了很嚴重的自戀和不誠實。
那時在咖啡館唱歌,對我而言,唱歌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要唱什麼歌就比較困難了!在咖啡館隨時隨地因為人群、環境、燈光和心情交織下要找到一首歌合情合景,真的需要一番思考!
只是咖啡館不知道我的能耐,以為只要有人唱歌,川流不息的顧客就會進來消費,後來當然找人來取代,或是隨便播放一些懷舊歌曲、或是乾脆將爵士樂整天放送,意思是音樂他們自己會搞,不用我這個「生活音樂家」。
我也沒說破,反正人情世故這樣搞,吃虧的最後不會是我,只是很感慨,對於音樂這樣的輕忽,所謂的質感在無形當中也就消失殆盡了。
音樂是環境的靈魂,好的音樂讓你融入更深,不好的音樂讓你趕快逃離,這樣的心情,我在跨年晚會感受最深。
跨年晚會常常會邀請一些歌星,如果這樣歌星要打歌的話就利用這個舞台,然後他的新歌哀傷到快要撞牆,在這樣的場合真的很突兀,觀眾也不會覺得怪怪的,這讓我不禁覺得我們的音樂或是美學教育是不是有問題?
感知環境,然後將音樂適當的呈現,在某些程度上也像是人際關係,如何真實、精準地表現情緒和互動?無奈大部份的人只想用自己的音樂來影響環境,即使突兀也不理不睬,這或許牽涉到音樂的品味,不一定有高下好壞之分,只是不曉得在適當的時間放送出適當的音樂。
現在要聽到真心誠意的歌曲真的不容易了!很多都是用廣告行銷讓你覺得好聽,其實歌曲本身的素質還好,因為真正優秀的詞曲創作人不多,很多都是歌手兼差到詞曲創作這塊,除非真的是「三刀流」的,不然寫出來的詞曲頂多是二流的,然後這些兼職歌曲充斥了整個台灣歌壇,是每下愈況?還是每況愈下?我想大家的心裡都明白。
要當「生活音樂家」其實不容易,一方面要把「和諧」這個理念放到生活上來實行,然後又很容易感知到不協調的地方,後來我利用這樣的突兀創造了我獨特的幽默感。
以前在教小學音樂時,常常會碰到樂器學不會的小朋友,小新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小新不會吹口琴,在音樂課中總是沒辦法參與,我只好請他坐在我旁邊,並讓他搖沙鈴幫我伴奏,有一天示範彈唱「青花瓷」時,我正唱到「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轉頭一看,他剛好拖著兩管鼻涕對著我咧嘴而笑,害我不禁笑了出來。
我還講過另一首周杰倫的歌曲來表現這種突兀,我說以前我們對女生說是「下課等你!」對男生則是說在廁所「等你下課!」語氣、態度和結果是不一樣的。
反正生活就是創造或保持和諧,一有突兀就拿來當幽默,這其實就是生活音樂家的修養,只是在這個世代,誰還把修養當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