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特稿|破碎之心與家庭群像:淺讀齊勒劇作「家庭三部曲」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父親》電影劇照/IMDb

《父親》電影劇照/IMDb

劇場與電影的交融

費洛里安.齊勒(Florian Zeller)的「家庭三部曲」以《母親》、《父親》、《兒子》拼湊出家庭的全貌,然而讀者在閱讀文本時,僅能讀到大量對白與演員指示,如何在腦中將聲音具象化,確實相對困難。2020 年,齊勒將《父親》改編成電影劇本,結合了劇場的魔幻和電影的寫實,以父親的角度重述文本。電影《父親》以非線性的敘事和不連貫的場景,體現失智症患者在失去時間和記憶後的混亂,觀眾被操弄的同時,亦在片中逐步接近其紊亂的內心世界。2022 年,《兒子》再被改編成電影劇本,觀眾看見了另一場混亂,一顆年輕的心的破碎,與無法將其修復的父親的愛。

看過電影再讀腳本,聲音就活了起來。這是劇場和電影交融之後所帶給讀者的,而齊勒在三部著作中不斷探問的,關於母親的空巢、父親的失智、兒子的憂鬱,所希望帶給讀者的和坂本龍一相仿──在尖銳的對話背後,為的是擁有更多的理解。

母親、父親與兒子之間句句帶刺,與爭吵後沒有和解、假裝沒事的平靜,也成了一面破掉的鏡子,投射出每一個家庭群像。《母親》是在兒子長大之後,有了愛人、離開了家後,母親面對空巢進而生出對父親的懷疑和嫌隙;《父親》是在罹患阿茲海默症之後,一個家庭所經驗的崩解;《兒子》是在面對家庭結構改變時,處於徬徨的青少年所歷經的心靈的生滅。

《父親》電影劇照/IMDb

《父親》電影劇照/IMDb

沒有名字的母親

如齊勒在《母親》腳本所落下的註解「黑色鬧劇」,母親的神經質帶著悲劇般的荒謬性,與父親的對話之間亦蔓延著不合宜的停頓,談起遠去的男人們,她說著時間與青春的逝去,而曾經不真實的過去皆是昨日那般,似乎靠近卻又不再可追。但真正令她感到悲傷的是劇本裡的一段對話,男人滔滔地說起明天要離開城鎮去參加研討會,她說男人走得太遠,而那絕非是物理上的距離。

劇本中的母親──一如我的母親──面對拋擲出去的時間,在等待回應的過程,行走起來就像瘸了條腿,但正如劇中母親面對出軌的伴侶和兒子青春蕩漾的女友時所言之:「當時的我還比她年輕,比我們的孩子都來得年輕」,母親以怪誕的方式求救,但這般的自嘲卻又像是知曉自己早已無人看顧。於是,此刻的呼喊都只是面向空谷。

這份感覺到自己被拋下的空乏,使劇中人物之後的瘋狂成了註定,母親想起曾經構築的巢,而今卻成了綑綁先生、兒子與自己的牢,她還守在過去的每一個日子,準備早餐、牽孩子上學、為全家人張羅生活起居⋯⋯。

電影《本日公休》裡的一個問句,在閱讀劇本時再次蹦上我的腦海:媽媽一個人的時候,到底在做什麼?

《父親》電影劇照/IMDb

《父親》電影劇照/IMDb

母親曾和我說,高中畢業那年她原本要到台北工作,但在嫁給父親之後,一晃眼便邁入中年。幾年之間,她似是失去了自己的名字,而當她不再是一個母親,就只是她自己的時候,照著鏡子,她的模樣竟然模糊了起來。我想起母親說過自己面對雙人床的不適應,現在的她更常在沙發上守著電視機捱到睡意朦朧;她變得很常打電話來,有些尷尬地問起我在台北生活的近況,卻鮮少主動開口問什麼時候回家。我想起每次電話裡我問她今天做了什麼,她老是回答我「沒什麼」,除了按著遙控器按鈕,彷彿已無其他行為能力;一旦她跟我說要獨自開車去海邊走走,我總是覺得她有心事才會這麼做,也感覺她不再像從前那樣強悍、堅定。

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她在做什麼?會不會,去看海不是因為憂鬱,就只是因為她喜歡海?我發現自己不曾想過這個可能性,就像我不曾思考喜歡煮魚湯的母親,究竟是因為我們喜歡,還是她也一樣喜歡。

讀完《母親》之後,我陷入很長的沈默,如劇本中的停頓那樣,接著打了通電話給母親。電話裡沒有告訴她的,是我由衷地希望,她可以不只是誰的太太、誰的母親,而只是她自己。

《父親》電影劇照/IMDb

《父親》電影劇照/IMDb

沒有時間的父親

《父親》寫的也是時間。其中不斷被提及的手錶,是父親在面對遺忘時僅能抓住的實物,齊勒為此所下的註解是「悲傷鬧劇」,父親的記憶斷層,成為家庭成員的重擔,好像拖累了所有人的人生。劇作中不斷出現的探問則是直接刺進每一個照顧者的心底──這樣的日子還要持續多久?爸爸,你還要繼續活多久?

父親變化莫測的心緒,是身為照顧者的女兒最大的絆腳石,齊勒將這份矛盾透過夢境顯現,面對應該要繼續下去的自己的人生,和為了照顧父親而失去的個人生活,愛在成為疲憊之後,產生了怨懟。父女二人,都失去了自己的時間,也失去了對生命的控制。

前作《母親》曾出現一段母親夢見自己被兒子掐死的夢,《父親》則是身為唯一照顧者的女兒,夢見自己掐死了睡夢中的父親。被掐死的母親和父親,直到最後一刻似是露出了笑,這是在心底還有一絲自我的他們,懷著無法被理解的孤獨時,最後所能為孩子、也為自己所做的。

劇本裡的父親,時而如往常一般穩重、強壯如山,時而因為記憶混亂而成為一頭見人就張口撕咬的獸,但他的身體與時間,都正一步步地回到初生時的狀態,像嬰兒一樣啼哭,不明事理而且任性。看著父親逐漸忘記一切,有一天也將認不得自己的孩子,女兒所能做的就只有在旁看著一切記憶正在逝去,等到有一天,父親忘了所有的回憶,女兒就成了失孤。

《父親》以旁觀的視角,領著觀眾走進父親記憶的迷宮,也在其中言說著身為照顧者所經歷的掙扎和苦痛。這幾年間,我反覆地想著當初決定不回家照顧生病的父親,直到他離開的那一刻才動身回家的我,是不是過分地自私?可劇本所留下的探問和關照,仍是面向那些被留下來的人──即使是成了孤兒,但這能否看作一種解脫?失去了自我的女兒,是否也同父親一樣,需要被寬容地理解?

《父親》電影劇照/IMDb

《父親》電影劇照/IMDb

沒有遠方的兒子

齊勒的三部曲圍繞著不同質地的時間,母親被圍困在過去,父親是澈底地失去了時間,兒子則是面對驟然改變的現在而憂懼未來。

家庭的劇變讓青春期的孩子總想著逃,化不開的情緒也就成了難解的鬱結。兒子想著要離開,離開家,也離開自己;父母面對轉變極大的孩子,也徬徨無措。《兒子》寫的是青春期難以言明的憂鬱,孩子感覺生活索然無味,彷彿一切努力換來的都只是空白,正如父親選擇另組新的家庭,母親則冀望著曾經構築的甜蜜終有一天能喚回父親,而在崩解的家庭中,兒子就成為母親討愛的工具。

感覺到自己不只是作為一個兒子而被愛著,而是成了工具的孩子,要怎麼相信自己的存在還有意義?

面對兒子心靈上的遠離,早先選擇離開的父親才意識到,再多的愛都不足以填補孩子內心的空洞。而他為孩子安上的標籤,竟也成了另一道心上的枷鎖。兒子的失序從他不去上學的那一天開始,逐漸回到出現問題的家裡,已經不再「正常」的兒子,是他面對憂鬱的無所適從,在這背後還有屬於每一代青少年都將面臨的鬱悶,以及秩序裡急欲逃脫的心靈。

我想起自己每一次想要離開,為的都不是責怪。每一次「憂鬱」或甚至「尋死」的念想,也絕非只是單一事件造成的,更不是任何一個人所肇。這一切僅僅只是因為:失去了力氣,所以想起離開這選項。

所以,父親帶給孩子的愛也並沒有錯,那僅僅只是他在「父親」與「自己」之間,所能選擇的最好方式,父親包容的愛所刻畫出的遠方,像起了大霧般模糊未明。再也看不見未來的兒子,不會有更好的明天,也不會有更明亮的未來。懼怕未來的孩子選擇背向生命中被愛的證明,於是選擇逃跑。

《愛.子》電影劇照/IMDb

《愛.子》電影劇照/IMDb

現實與幻象的交會

劇本讀到接近尾聲是痛的,可齊勒給了孩子在離開之後的夢。在屬於夢境的想像裡,兒子成了小說家,他所出版的《別讓生命盡頭輕易到來》安放著他未能說出口的話,也宣告著他曾經想過要留下來的心。這是執筆的神能帶給角色的更好命運,也是他能為一個孩子所做的──理解之後,給予寬厚。

家庭三部曲所描述的並非是完美家庭的模樣,角色所經驗的鬱可能也是蟄伏在每個人心中的獸,但齊勒帶著更多的盼望,期盼在現實生活裡的每一個母親、父親、兒子,能夠離開不被理解的牢籠。

去年十二月,坂本龍一在線上開了最後一場獨奏會。下班之後,我和朋友窩在他不到五坪的租屋處,在雲端第一次見到坂本龍一。時隔一年,已經存在於現實之外,卻將透過顯影技術虛擬現身的坂本龍一,將在他離世一週年的時刻,再次返歸。

坂本龍一曾經在一次專訪中提及,如果能有一個不受暮年影響、可以永遠彈著鋼琴的自己一直活在世上,不知道在未來接手統治地球的魷魚還會不會聽他演奏。不知道那時候鋼琴、音樂和同理心還存不存在?他說同理心是可以存在千百萬年的,而藝術作為媒介,為的是延續。

看見坂本龍一的照片被放上兩廳院的映演資訊上,瞬息之間只覺得恍惚,以為他還在,並與世人所遭遇的苦痛常在。靠著科技的進步,現實與幻象模糊了,藝術也就成為稜鏡,與世人相互映照。

《愛.子》電影劇照/IMDb

《愛.子》電影劇照/IMDb

劇照提供/IMDb
責任編輯/張硯拓

《母親 父親 兒子》:費洛里安‧齊勒 家庭三部曲舞台劇本/果陀劇場出版(2023/9)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故事巧妙地運用倒敘的方式,在榮仔回到香港的第一天,以「第七天」的字卡為始,隨著故事進行倒數回到「第一天」。香港自九七回歸到 2021 年的反送中運動,七月總有大事發生,未曾平靜,而用鬼片論及七月的香港,欲影射的社會現況便不言而喻。
愛情這個題材比起電影本身,歷史更為悠長久遠得多,即使是在 1948 年,那也已經是個被反覆說得薄如蟬翼的主題了。而尼可拉斯・雷依然選擇它作為第一部作品的題材,讓電影中的逃亡與愛情互為彼此的阻礙,卻也同時讓兩者因為碰撞而綻出火花。
《填詞撚》是一次亮眼而清新的嘗試,關於如何在台灣進行粵語保育、如何向台灣翻譯香港,以及港人本已複雜,但在他鄉更形矛盾的身分認同可以成就什麼樣的創作,變化出什麼樣的可能性。重點並不在於確認「撚」字的國語讀音,而在於粵語的「撚」原來也可以是國語的「人」──當這個「人」是以帶有廣東腔的國語讀出時。
本屆新北市紀錄片獎的其中四部優選紀錄片:《伊諾物語》、《德日尚》、《野生之路》和《除蛙記》,或多或少都與個體身處的自然環境有所勾連,這些紀錄片所留下的影像,使得身處台灣社會當中的我們得以去關注那些看似平凡不顯眼、同時又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小事。
畢竟表演不完全在演員個人的掌握範疇,而是整個團隊在電影本身的基調上,做出最符合創作者理想的表現方式──內斂或外放,寫實或戲劇性,也都是對應電影的內在精神,契合電影本身的特質,才是成功的表演。
從翻開日記的那刻起,他便開始撿拾過往破碎的自己,將年少男孩四散的靈魂慢慢打撈回來,拼湊過往的同時,終有一天也能完整現在的自己。獻給所有勇敢茁壯的生命。
故事巧妙地運用倒敘的方式,在榮仔回到香港的第一天,以「第七天」的字卡為始,隨著故事進行倒數回到「第一天」。香港自九七回歸到 2021 年的反送中運動,七月總有大事發生,未曾平靜,而用鬼片論及七月的香港,欲影射的社會現況便不言而喻。
愛情這個題材比起電影本身,歷史更為悠長久遠得多,即使是在 1948 年,那也已經是個被反覆說得薄如蟬翼的主題了。而尼可拉斯・雷依然選擇它作為第一部作品的題材,讓電影中的逃亡與愛情互為彼此的阻礙,卻也同時讓兩者因為碰撞而綻出火花。
《填詞撚》是一次亮眼而清新的嘗試,關於如何在台灣進行粵語保育、如何向台灣翻譯香港,以及港人本已複雜,但在他鄉更形矛盾的身分認同可以成就什麼樣的創作,變化出什麼樣的可能性。重點並不在於確認「撚」字的國語讀音,而在於粵語的「撚」原來也可以是國語的「人」──當這個「人」是以帶有廣東腔的國語讀出時。
本屆新北市紀錄片獎的其中四部優選紀錄片:《伊諾物語》、《德日尚》、《野生之路》和《除蛙記》,或多或少都與個體身處的自然環境有所勾連,這些紀錄片所留下的影像,使得身處台灣社會當中的我們得以去關注那些看似平凡不顯眼、同時又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小事。
畢竟表演不完全在演員個人的掌握範疇,而是整個團隊在電影本身的基調上,做出最符合創作者理想的表現方式──內斂或外放,寫實或戲劇性,也都是對應電影的內在精神,契合電影本身的特質,才是成功的表演。
從翻開日記的那刻起,他便開始撿拾過往破碎的自己,將年少男孩四散的靈魂慢慢打撈回來,拼湊過往的同時,終有一天也能完整現在的自己。獻給所有勇敢茁壯的生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自由」是我肩負釀實習時最常感受到的,從插畫、影評、平面設計到採訪稿⋯⋯等等,大家的信任讓實習生活有了自由的形狀,可以盡情嘗試、觸碰各式各樣的工作領域~
Thumbnail
耳朵捂起來,視覺似乎就敏銳了一點,對群體與身分的印象與直覺再深刻了一點。勞動能不能算一種表演?而表演不就是勞動嗎?我嘗試和這場喜劇較真。陣頭子弟其實出自百工各行,漁工水電廟公廚師老師醫師技師設計師,喜劇的荒謬其實不荒謬,誇張其實不誇張,喜劇是真的──我們是不是就是喜劇本身?陣頭是不是就是喜劇本身?
Thumbnail
從影迷到影評、從興趣變正職、從部落格到 IG,趁著釀電影即將踏入第七年的此刻,我們邀來常與釀合作的影評人香功堂主、Kristin(一頁華爾滋),與主編來一場充滿「老兵」心境的真心對談──追著時間與時效,看片、寫稿、經營社群,走過菜鳥時期的風風火火,資深影評人的日常,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Thumbnail
「生活決定意識」不只是一檔羅列高重黎過往創作的回顧展,而是意欲拓出一條他不斷拆解由西方歷史巨齒與文化脈輪齧合傳動、引光投像的器械發明,並透過形式各異的裝配重組,於毀壞「發明」之際重新「編做/作」──或者說,在歐洲視覺發展史與本地影像接收史的夾縫間重思、協商──所謂「影像史」的動態路徑。
Thumbnail
波光仍閃動,像是暗示著愛子也迎向死亡的河面那樣,生命從不為誰停留。就在今年初,飾演愛子的演員尹靜姬也在與阿茲海默症糾纏了十年後離世。孰料戲裡戲外竟如鏡?生命之詩終究是死亡的隱題。不過幸而有詩有舞,在死亡之前,讓人類仍有機會創造出不朽的片刻。
Thumbnail
在過去三年多的大疫中,有人失去工作、失去健康、失去親人,未來充滿變數與擔憂,大多數人舟車勞頓去到電影院,更想看一個屢被威脅「你要被淘汰了」的中年男子一舉打破所有人的期待取得榮耀,或是觀賞一個腹背受敵的家庭團結贏得看起來毫無勝算的戰役(同時配上超棒的視覺特效),而不是由電影人告訴你電影這項藝術有多棒
Thumbnail
譚盾陸續受邀為張藝謀導演的《英雄》、馮小剛導演的《夜宴》作曲,其旋律脈絡和中華文化演繹語彙,皆明顯源自《臥虎藏龍》美學精神,堪稱武俠三部曲。然而,譚盾完成《夜宴》後就不再參與電影製作,形影正如江湖大俠,來無影去無蹤。
Thumbnail
從海德格的話語說,人是不斷逃避自己真實存在的虛無,他要走入一個非真實的存在,進入別人的世界,不需要面對自我,人是這樣的一個狀態,人是主動投入這個虛幻裏面,所以亦會很容易相信電影的世界,會覺得我們的電影是自傳性的,把《花果飄零》當作真實的故事去看。
Thumbnail
對我們來說,這是有一個好重要的意義,就是從長遠來看,將電影解放出來,把它脫離了市場的機制。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得到了創作的自由。電影作為藝術創作,經過我們的試驗,現在自由度就變得很徹底了,沒有了限制了,對電影的發展來說,這樣是很重要的。 緣起 如何可能? 如何入手? 導演的片言隻語 與談人介紹:
Thumbnail
本文為 8 月 1 號由新經典文化邀請《秋刀魚》總編陳頤華、《釀電影》主編張硯拓一起線上對談的逐字稿(上篇)。《釀電影》vol.4「好久不見,宮崎駿」與新經典最新出版的《天才的思考:高畑勳與宮崎駿》限量 8 折合購請往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自由」是我肩負釀實習時最常感受到的,從插畫、影評、平面設計到採訪稿⋯⋯等等,大家的信任讓實習生活有了自由的形狀,可以盡情嘗試、觸碰各式各樣的工作領域~
Thumbnail
耳朵捂起來,視覺似乎就敏銳了一點,對群體與身分的印象與直覺再深刻了一點。勞動能不能算一種表演?而表演不就是勞動嗎?我嘗試和這場喜劇較真。陣頭子弟其實出自百工各行,漁工水電廟公廚師老師醫師技師設計師,喜劇的荒謬其實不荒謬,誇張其實不誇張,喜劇是真的──我們是不是就是喜劇本身?陣頭是不是就是喜劇本身?
Thumbnail
從影迷到影評、從興趣變正職、從部落格到 IG,趁著釀電影即將踏入第七年的此刻,我們邀來常與釀合作的影評人香功堂主、Kristin(一頁華爾滋),與主編來一場充滿「老兵」心境的真心對談──追著時間與時效,看片、寫稿、經營社群,走過菜鳥時期的風風火火,資深影評人的日常,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Thumbnail
「生活決定意識」不只是一檔羅列高重黎過往創作的回顧展,而是意欲拓出一條他不斷拆解由西方歷史巨齒與文化脈輪齧合傳動、引光投像的器械發明,並透過形式各異的裝配重組,於毀壞「發明」之際重新「編做/作」──或者說,在歐洲視覺發展史與本地影像接收史的夾縫間重思、協商──所謂「影像史」的動態路徑。
Thumbnail
波光仍閃動,像是暗示著愛子也迎向死亡的河面那樣,生命從不為誰停留。就在今年初,飾演愛子的演員尹靜姬也在與阿茲海默症糾纏了十年後離世。孰料戲裡戲外竟如鏡?生命之詩終究是死亡的隱題。不過幸而有詩有舞,在死亡之前,讓人類仍有機會創造出不朽的片刻。
Thumbnail
在過去三年多的大疫中,有人失去工作、失去健康、失去親人,未來充滿變數與擔憂,大多數人舟車勞頓去到電影院,更想看一個屢被威脅「你要被淘汰了」的中年男子一舉打破所有人的期待取得榮耀,或是觀賞一個腹背受敵的家庭團結贏得看起來毫無勝算的戰役(同時配上超棒的視覺特效),而不是由電影人告訴你電影這項藝術有多棒
Thumbnail
譚盾陸續受邀為張藝謀導演的《英雄》、馮小剛導演的《夜宴》作曲,其旋律脈絡和中華文化演繹語彙,皆明顯源自《臥虎藏龍》美學精神,堪稱武俠三部曲。然而,譚盾完成《夜宴》後就不再參與電影製作,形影正如江湖大俠,來無影去無蹤。
Thumbnail
從海德格的話語說,人是不斷逃避自己真實存在的虛無,他要走入一個非真實的存在,進入別人的世界,不需要面對自我,人是這樣的一個狀態,人是主動投入這個虛幻裏面,所以亦會很容易相信電影的世界,會覺得我們的電影是自傳性的,把《花果飄零》當作真實的故事去看。
Thumbnail
對我們來說,這是有一個好重要的意義,就是從長遠來看,將電影解放出來,把它脫離了市場的機制。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得到了創作的自由。電影作為藝術創作,經過我們的試驗,現在自由度就變得很徹底了,沒有了限制了,對電影的發展來說,這樣是很重要的。 緣起 如何可能? 如何入手? 導演的片言隻語 與談人介紹:
Thumbnail
本文為 8 月 1 號由新經典文化邀請《秋刀魚》總編陳頤華、《釀電影》主編張硯拓一起線上對談的逐字稿(上篇)。《釀電影》vol.4「好久不見,宮崎駿」與新經典最新出版的《天才的思考:高畑勳與宮崎駿》限量 8 折合購請往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