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初次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感到非常有趣。從小到大,我們都被灌輸著對各種情境要有即時反應的觀念,無論是對長輩的禮貌問候、老師的點名示意專心、或者上班後老闆期望員工快速回應,這似乎成為了一種無形的訓練,使我們變成了「對每件事都要有反應」的人。若沒有反應,就似乎被視為不禮貌、遲鈍,或者自以為是。深入思考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源自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環境價值觀:在華人社會中,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要追求贏起跑點取得優勢、事事追求完美。這使得我們在處理各種事務時,常感到壓力,擔心自己的表現或他人的評價。
其次,成長背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也經常被要求注意細節、顧前瞻後,或者在犯錯時受到嚴厲批評,經歷過這樣的養成階段使得我們可能發展出對每件事情過度關注的傾向,深怕稍有疏忽就會不可挽回。
第三,資訊量過度爆炸時代:現在資訊量大幅增加,社群媒體源源不絕地提供新聞和資訊,使我們變得高度敏感,容易分心且對周遭的事情產生過度反應。特別是當看到大家都在討論某事時,如果不表達意見就似乎無法參與對話,這在社交媒體上更為明顯,大家總是對朋友的限時動態給予反應,無論是點讚或留言。即使這些更新對個人來說並不重要,但在社交媒體的引導下仍會使人們在下意識地做出反應,以維持社交互動和存在感。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的作者提醒我們,當我們正處於在面對困難或煩惱困境時,應該學會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反應,保持冷靜並適度地遠離無謂的社交方式(這將有助於我們不至於一直處於無形高壓環境中),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種種情境。 接著,書中提到『承認不知道是一種自信的展現』。作者提出一個建議:“堂堂正正地回答不知道,被嫌落伍也無妨。” 他認為,即便我們對某事“不知道”,也不必感到尷尬或丟臉。這樣一來,我們便可輕鬆擺脫來自各方的詢問和後續的對話內容。
這本書最後『忠於自我,真實面對自己』比與其迫切地想要顯示自己什麼都知道,我更願意真誠地承認:“是!有些事我不知道,或可能和你一樣多。” 並勇敢地接受自己的不知道,接收自已的不足,擁抱自己的自信,反而是一種釋然展現自我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