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職夜總會的Tony Lip,因為店面的重新整修而暫時失業,卻意料之外的被非裔演奏家Don Shirley聘為隨行司機兼助理,前往對有色人種充滿歧視與敵意的南方各州,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巡演。
Don所屬的唱片公司,在行前遞給Tony一本綠色的小冊子,即提供有色人種安心出行的綠皮書旅遊指南,東尼可以據此為Don安排友善的食宿地點。
就像幫黑人量身訂作旅行。黑人得找點正當理由才能旅行
還專門出了書?
出發在即,鏡頭特寫下的綠皮書,與Tony夫婦的對話,難掩與這本指南初次見面,既新鮮又刻板的印象。畢竟,這本指引原就不是幫白人量身訂作。
抓到了!你是綠的:一本旅遊指南的停刊,代表旅行史走向進步之路
離開紐約之後,兩人驅車經過美國中西部,一路深入南方腹地(deep south)的城市,一站一站的巡演。雖然劇中仍可見到Tony碎念旅館的與實際環境與書中的描述差異懸殊;或是以對折過披薩的油膩手指,在陰暗燈光的房間裡,翻書索驥,為Don尋找下一個落腳處;不過,綠皮書在影像中的呈現,總是隱暗而不亮眼。
綠皮書作為電影的片名,與劇中只出現少許幾幕的設定,用意是為了帶出兩人當時展開巡演與公路之旅的1960年代,仍處種族隔離背景下的旅行史,以及作為Don在巡演途中,因膚色所遭逢的歧視與惡意,所埋下的伏線。
而劇中的旅行機緣,也不是由綠皮書所觸發,而是在待業空窗期的Tony,需要收入養家,而巡演在即的Don,有聘僱司機兼私人助理需求,提供優渥的待遇、包食宿,暫時緩解了Tony家食指浩繁,卻付不了帳單的窘境。因為雙方有把價錢談妥,不然旅行也無從展開。
主人公們基於某種原因驅車上路,離開原本的舒適圈,途中的人事摩擦與見聞感觸,逐漸在內心發酵,帶來心靈或人生的成長、翻轉,也有可能是毀滅,這是公路電影中常見的旅行敘事基調。
不過,雖有近似的旅行敘事,劇中則放入兩位與美國社會眼中的既有形象,多有違和與反差感的角色。他們愈往「隔離但平等」的南方腹地進行巡演,沿途的見聞與衝突,使雙方的互動也從場面走入內心。
之前我一直不知道這個國家有多美,現在我見識到了。
作為巡演的隨行助理,讓Tony得以眼見大蘋果之外的美國,天寬地闊的自然風景。行前Tony勉強答應太太,沿途寫信回家,因為教育程度不高,信紙上總滿是拼字錯誤與塗改重寫的流水帳文句,看不下去的Don終於出手,兩人一路上我念你寫,使Tony逐漸領略了書寫傳情的眉角,最後也能自己依樣畫葫蘆,寫出一封寫景寄情,感性優雅流露的家書。
如果我不夠黑、不夠白,又不夠像男人,那我到底是誰?
接受高等教育,也承繼母親音樂藝術才華的Don,一直想憑藉自身的優異,獲得社會眼光平等的對待。只是,南方總以「習俗」、「傳統」為名,加諸於種族與膚色的歧視,永遠那麼簡單粗暴。邀請你來演出,不代表你可以跟白人使用同一間廁所。抱歉喔室外樹林裡的那間廁所才是你專用。
而Don在同膚色的非裔族群裡,亦不被待見。投宿在破敗的友善旅館中,社經地位多屬中底層的同胞,穿著菁英且講究的Don,怎麼瞧就是個故作高大上的假掰仔;而牧場上衣衫襤褸的黑人勞工,把走下轎車後座放風的Don,注視到一整個窘。在多數黑人眼中,Don沒有「黑人應該有的樣子」,只徒具相同的膚色,但非己族類。
黑人老闆與白人司機,彼此無意識的帶著一面鏡子旅行,映照出對方在膚色、身分與現實之間的掙扎,開始相互理解各自的困境。
你自己就是半個黑人。
兩人駕駛在雨夜的公路上,遭到日落鎮的警方盤查,因為後座載著Don,Tony被嘲諷義大利裔姓氏難念且根本就是半個黑人,加上雪利被迫下車淋雨,憤而襲警動粗,進了拘留所。這趟南方腹地之旅,讓Tony漸能感同身受Don長年忍受種族歧視,還得活得若無其事的無奈。
你對你的同胞一點都不了解。
而Don也從Tony的視角裡,覺察到自己與普羅非裔大眾的日常相離甚遠,反倒是住在紐約布朗克斯街區的Tony,過著鑽營在夜總會裡陪笑臉,負擔起全家生計,聽著黑人流行樂,又愛吃高熱量的食物,自承活得比Don這個住在城堡裡的黑人更黑。
旅途中陸續展開的真心話大冒險,使Tony與Don敞開雙方內心原本閉俗的塊壘。因雇傭關係展開的旅行,最初看似滿身長刺,又如雷包的兩人,跨越工作上的各取所需,與種族、身分困境的碰撞,最終成為相互理解與扶持的旅伴與朋友。
歡迎追蹤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