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佛陀的教法
大正本經號:三〇一、二六二
【目錄】本經敘述尊者𨅖陀迦旃延問佛陀:「如世尊說正見,云何正見?云何世尊施設正見?」佛陀說:遠離有與無,不會因近著、取著、執持,而被束縛者,沒有我見,所生起的只是苦的生起,所熄滅的只是苦的熄滅,沒有猶豫,沒有疑惑,不藉他緣而得此智慧,是名正見。
佛陀告訴尊者𨅖陀迦旃延:「迦旃延!這個世間大多數的人,都依止於二法,有與無。迦旃延!這個世間大多數的人,都因近著、取著、執持,而被束縛。但是,這個〔具有正見的〕人不會接近,不會執取那些近著、取著、心的依處、執持、隨眠,他不計執有我。所生起的只是苦的生起,所熄滅的只是苦的熄滅,對此,他沒有猶豫,沒有疑惑,不藉他緣而得此智慧,迦旃延!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
為什麼呢?迦旃延!那些以正慧如實知見世間集起者,不會認為世間是無;那些以正慧如實知見世間寂滅者,不會認為世間是有。迦旃延!『一切有』,這是一個極端。『一切無』,這是第二個極端。迦旃延!如來遠離此二種極端,以中道而說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亦即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入,緣六入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一切苦從此而生。
因為無明的滅盡無餘而行滅,因為行滅而識滅,因為識滅而名色滅,因為名色滅而六入滅,因為六入滅而觸滅,因為觸滅而受滅,因為受滅而愛滅,因為愛滅而取滅,因為取滅而有滅,因為有滅而生滅,因為生滅而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一切苦從此而滅。」
【目錄】本經敘述長老闡陀處處向諸比丘問法,但不得滿意的說法,便轉而向尊者阿難問法。尊者阿難轉述佛陀對尊者摩訶迦旃延的開示:「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長老闡陀於聞法當下,證得須陀洹果。
於是,尊者阿難告訴闡陀:「我曾經親自聽聞佛陀教導摩訶迦旃延:『世人顛倒,依止於二邊,或有、或無。世人因為取著境界,心生計執。迦旃延!若有人於此不受、不取、不住,則不計執我,所生起的,只是苦的生起;所滅盡的,只是苦的滅盡。迦旃延!彼於此沒有疑惑與猶豫,不經由他人便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
為什麼呢?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起者,不會生起世間無之見;如實正觀世間滅盡者,不會生起世間有之見。迦旃延!如來遠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入,緣六入而有觸,緣觸而有受,緣受而有愛,緣愛而有取,緣取而有有,緣有而有生,緣生而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一切苦從此而生。
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即因為無明滅而行滅,因為行滅而識滅,因為識滅而名色滅,因為名色滅而六入滅,因為六入滅而觸滅,因為觸滅而受滅,因為受滅而愛滅,因為愛滅而取滅,因為取滅而有滅,因為有滅而生滅,因為生滅而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一切苦從此而滅。」
雜阿含經兩篇(大正本經號:301、262),選了不同版的白話譯文,畢竟在這個淺薄碎片化時代,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已經式微,而讀阿含經最混亂就是各版不同的經號,還有對應至南傳尼柯耶的經號,所幸已有許多大德整理,透過迦旃延經也能與南傳討論中觀思想,而不會直接判定大乘非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