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房地產上升的力量,一個是資金,可以說是通膨也可以說是超額貸款,另一個是炒作,兩者相輔相成,有了很多的錢,被商人發現好的機會就湧入市場推升價格,但是,這並不能用單純的供需理論論之,不然會得出少子化導致房價必定下跌的顯然與事實不符的結論。因為供需理論並沒有提到貨幣貶值,少子化也沒考慮到引進移工,而更重要的是房市並非資訊透明的完全自由市場。和股票不一樣,股票每一張都是一樣的,但是房子每一間都是不一樣的。
新市鎮的成形邏輯是,首先要有一片空地,再來有人想用這塊空地進行開發(例如:重劃區 ,台積電),建商大量湧入建設,重點是建商畢竟是賣貨人,有空地才有貨賣,有交易才能推升價格,而投資客為他們埋單,為他們提供資金銀彈,這是第一手(預售屋投客多而自住少),有了資金建商才能順利完工,到了交屋迎來第一次換手。造鎮初期必定是荒郊野外,狗比人多,進來接手的通常還是投資客,但是開始有一些被趕出市中心的人願意進駐。接下來隨著日子過去,可能是10~15年,設施和人口慢慢到位,才慢慢換手給自住客,接下來進入中古屋的換手。
對於建商來說,消息就是一切,哪邊要獵地肯定是和政府合作,你給我消息我給你插乾股,這個我們死老百姓大概率是永遠碰不到的領域了,經濟的頂點離不開政治。
對於投客來說,願意埋單的原因恰好就是自住不要的原因,荒郊野外啥都沒有才會便宜,基期低噴得才快,而噴得快的原因是因為台北人一看一坪10萬20萬甚是30萬都覺得好便宜,我錢很多但是台北的房子我自己是炒不動了,但是拿來炒你還是綽綽有餘的。至於他們為什麼能有這麼多錢,大多還是家學淵源,累積三代的緣故,也沒得抱怨。
二手投客,投客也是有分火候的,先知先覺買一手,後知後覺就買二手,風險低當然就價格高,檯面上的牌都開完了就沒話題了,但是新入行投客大概都會有這個階段,其實就和股市一樣,其實分高下最後就是比內線,真那麼有眼光的還是少數。
自住客,新屋銷售的終點,因為是拿來住,要求就很高,什麼都到位了就貴,但是自住動機不是投資沒什麼投報率問題,而且也沒說你自住之後就不漲了只是漲的慢點正常點,通膨和外溢和都更長期都會幫你把房價往上堆高,同時政府鼓勵自住提供優惠利率,海內外投資人都一致同意-自住無敵。
房地產價差的邏輯是,總是從中心往四周外溢。
例如台北市為中心,那大家就根據比價邏輯,慢慢往四周外溢,永和,直接和大安區連接,向來為新北最高價。板橋自己有新板特區為一個小中心為和永和叫板的底氣,雖然也和萬華連接但並不重要,在價格趨勢上萬華反而是凹陷區。中和雖然和台北有接,但接到的是萬華,一樣不重要,主要為永和和板橋的外溢,體現在價格就永遠不會高於兩者。三重有忠孝橋,中興兩橋,但離核心地帶有點距離,趨勢很明顯的就是沿著台北車站,西門,三重一路下降。新店也是類似,沿著公館,景美,大坪林一路下降。
另一個邏輯是,新房比老房貴。
由於土地成本和建築成本總是在增加,新房的售價勢必比老房貴,每過10年要打九折,但要因此說房價應該要越來越便宜? 不是的,是老房價格被新房定錨,一樣是比價邏輯,新房賣100,我願意打個8折去買老房好了,但是20年前的新房可能只要30。所以新屋價格波動大,中古屋鈍化後波動小。
最後市場就會根據比價邏輯,落後的就有補漲空間,超漲的就要時間消化,新屋風險就在這裡,因為他是訂價者,市場不接受就要吃回檔,但也是房市火車頭。
被套怎麼辦? 一間不賣,奇蹟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