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痛苦......」妹準備回台北迎接明日的社畜生活。為了緩解這種憂鬱,我拉她去看朋友推薦我的電影《再見機器人》(Robot Dreams)。
《再見機器人》主軸是描述角色「狗」以及「機器人」兩者之間的情意。許多對於《再見機器人》的評論,多是延伸探討人與人的感情、分離、想念。但我卻覺得他們忽略了這一切的背景:孤獨。場景一開始,描繪了主角單身「狗」在家獨自打著電動、微波馬可羅尼麵條,家裡空蕩以至於聽得到所有物品清晰的聲音。然後主角「狗」被對面鄰居家吸引,畫面是一對情侶笑呵呵相擁看著電視,反觀「狗」家裡的寂寥與昏暗。
我和妹妹光是在第一場景,我們就倒抽了一口氣。這和我們最近的生活太像了,下班後獨自一人住在套房裡,不知道會不會死掉很久才被人發現。現今獨居已是很普遍的現象,特別是到城裡工作的外地人,缺乏既有社會關係網絡(家族、同學朋友)的支持,他們孤獨的處境是無法避免的。除非很刻意的去參加興趣社團、玩交友軟體,不然難以認識人,更何況是締結親密關係。
《再見機器人》裡面的「狗」,剛好看到了「你很孤單?陪伴機器人」的廣告,他購買了一組機器人。在這之後,狗和機器人過上我們可以想像一般情侶的生活,在所有孤單的場景中,都多了一個微笑的身影陪伴,並讓狗走出家門去探索許多可以一起嘗試的活動。這樣的劇情反覆咀嚼,我不寒而慄--因為這和我們的生活太像了。即便故事中的人物都使用動物來替代,即便購買的是「機器人」。當今我們誰不是購買了類似「機器人」的東西呢?網劇、追星、矽膠娃娃、寵物......,或者頻繁上交友軟體,渴望尋得一段親密關係,來解救那令人窒息的孤獨。
其實孤獨的議題,許多哲學家都討論過了。我最熟悉的是佛洛姆對於人處境的描繪:
人類最深層的需要,就是克服分離性,並脫離自身孤獨的牢籠
人的誕生是從一個確定的處境被拋出,拋到另一個不確定的、開放性的處境。因此我們會有一種想要與他人、世界聯繫的渴望,以克服那種孤獨和隔離所帶來的焦慮。
我認為像我與妹、《再見機器人》裡面的狗,同樣和所有人類都面臨著克服分離性的議題,但我覺得不只如此。我們面對的是特定時空條件下的隔離,是當代工商業社會、社會原子化(以個體為單位)的考驗。是否,親密關係是逃離孤獨的唯一方法呢?這問題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我看見了《再見機器人》點出了「孤獨」與「親密關係」之間的關聯。我們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尋求關係?只是為了逃避孤獨嗎?如果是的話,這段關係的本質是什麼?這些都不是可以明確回答的問題,但無論如何「孤獨-親密」之間的張力都值得我們好好思索。
參考資料:
Read more @哲學新媒體 Philosophy Medium: https://philomedium.com/blog/81490
推薦去閱讀佛洛姆《愛的藝術》,看他如何闡述人從孤獨中走出進入「愛」,以及「愛」如何是一門需要鍛鍊的藝術(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