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著淡水線到關渡站,步行前往北投關渡宮,關渡宮與關渡捷運站其實有一段距離,蹣跚的步行二十多分鐘,關渡宮映入眼簾!
建立時間:1712年(大清康熙五十一年)
地址:臺北市北投區知行路360號
源頭:未知
正殿:主祀天上聖母
龍邊觀音佛祖殿:供奉觀音佛祖、善財、龍女
虎邊文昌帝君殿:供奉文昌帝君、魁斗星君、天聾、地啞、長生大帝、註生娘娘
延平郡王三將軍廟:供奉延平郡王及三部將(鄭太子、甘輝、萬禮)
二樓凌霄寶殿:正面供奉玉皇上帝、太陽星君、太陰星君、三官大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虎邊供奉東華帝君,龍邊供奉瑤池金母
財神洞:供奉天官與各路財神,出口端供奉福德正神、招財進寶
古佛洞:二十八部眾,出口端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韋馱天尊、伽藍菩薩,殿外邊龕供奉靈山山神與福德正神。
廣渡寺:供奉地藏王菩薩、藥師佛組
關渡宮占地廣大,且緣於不同時期增建,故宮廟範圍內分成數個不同的主體,也各自在不同點香,關渡宮主體部分,正殿、觀音殿、文昌殿各一爐,加上天公爐共四爐,因此點四柱香即可。
依照廟方的規劃,在正殿主體參拜完之後,會再到側殿的延平郡王三將軍廟參拜,這裡有獨立的點香處,因此不用在正殿先行點香。
相傳,延平郡王三將軍廟的原廟在1961年(中華民國五十年)時,因風災毀壞後,遷廟至此並由關渡宮管理,因此是一獨立廟宇,亦同關渡宮的側殿,且其雖為標準的三門建築,但因部分廟產與玉女宮有些許重疊,因此虎門空間目前歸玉女宮管理,形成兩門單進之特殊格局。
參拜完延平郡王三將軍後,正規的參拜流程就已完成,接著可以視狀況或需求,再行參拜凌霄寶殿、古佛洞、財神洞、廣渡寺。
正殿上方的凌霄寶殿,總共只有一個爐,廟方特別公告,持香不進殿,因此會在殿外參拜插香後,再進入殿內參拜。
康熙年間,即在原址發現一古佛洞,洞中原供有浮雕觀音神像一尊,在早期為臨濟宗僧侶早晚課的修行所在,1973年(中華民國六十二年)開始,耗時三年打通至另一側,並於洞內安置共三十八尊神像,在關渡宮側洞口處有鎮洞寶臼、四仙女、火天金剛與水天金剛,洞中有千手觀音二十八部眾,而另一端洞口為千手千眼觀世音殿,供奉千手觀音像、韋馱菩薩及四大天王,另外洞外分別供奉靈山山神與福德正神。
財神洞的位置在正殿的後方,可從正殿兩邊的入口進入,正面供奉天官,兩側則為祭改媽,洞內另有四位財神,而洞口另一側為福德正神殿,同時也是後山出口,通向關渡水岸自然公園。
依據《諸羅縣志》記載謂,「天妃廟:一在外九莊笨港街。三十九年,居民合建。一在鹹水港街。五十五年,居民合建。一在淡水干豆門。五十一年,通事賴科鳩眾建。」,這裡三間天妃廟,分別指的是「北港朝天宮」、「鹽水護庇宮」、「北投關渡宮」,由於當時關渡宮是臺南以北歷史長度僅次於北港朝天宮的媽祖廟,因此在信徒間流傳有「南有北港媽,北有干豆媽」的諺語。
諺語中的「干豆媽」指的就是「關渡媽」,這一詞最早是由凱達格蘭族語「Kantou」而來,在音譯的過程中產生各式各樣的詞彙,而「關渡」一詞,則是在1760年(大清乾隆二十五年)編修《臺灣府誌》時訂下的名稱,除去日治時代的名字,「關渡」一詞就沿用至今。
關渡宮於1712年(大清康熙五十一年)建廟,三年後改建為木構瓦頂建築,當時的縣令周鍾瑄從嘉義行百里,為當時的天妃廟題名為「靈山」,因此當時又稱靈山寺,後經多次整修,並在1897年(日明治三十年 大清光緒二十三年)移至現址,並名為「關渡宮」。
關渡宮本身占地極廣,除了上述介紹的部份之外,尚有華藏大樓、圖書館等諸多建築,相當值得花上一個下午的時間好好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