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朋友說,看完了記得跟她分享心得,後來我往LINE裡丟了六個字
「我怕我變成Rebecca。」
追劇有時候是這樣,因為人生經歷不同,代入的程度就會有所差異。網路上有人留言覺得是無病呻吟,而我和朋友則是看著看著就哭了,有時候不喜歡看台劇就是這樣,太真實了,真實到就像是你我身邊的故事,不是遙不可及的財團婚戀,也不是想像中的浪漫泡泡,而是隨時在未來,或是現在,正在某些角落誕生的劇情。
或許因為婚姻從來不是我的選項之一,泡在劇裡的時候,大部分時候我看見的角色是Rebecca(許瑋甯 飾),即使我並不將工作視為所有,但是劇中設定的職務、狀態、個性,卻又相似得讓人忍不住的窺探,彷彿這樣就能看到自己的未來。
有時候我覺得愛情是人生中最難的一部份,就像到現在我都還沒有勇氣寫下失戀的那些碎片,因為我知道,有些傷痕即使結痂,組織裡也已然是個疤痕。
「我連房子都沒有,隨時會被房東趕來趕去的一個人,衣櫥壞了也要自己修,你知道自己扛著自己有多累嗎?」
當一段關係結束,狀態又從兩個人變回一個人,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旅行,你努力地說服自己,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獨立的個體,你只是回到最一開始的樣子。你認真工作賺錢,讓自己有餘裕可以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品嘗自己想吃的美食,你努力運動,維持好的狀態與體力,你是個成熟的大人了,你可以照顧好自己,這些你都知道,只是偶爾停下腳步,長長的影子映照出的,也是深深的寂寞。
房間跳電了,自己上網找方式復電;燈管壞了,自己爬上去換下;小套房裡有好多秩序需要維持,如果自己沒有動作,也不會有人來修補這個空間裡的一切,就像顆已經想要傾倒的陀螺,只是無力的以最小的角度旋轉著,才不至於真的倒下,停止。
我們都懂來到這世界的自己是個個體,但是我們卻又貪婪的希望著,可不可以有一天,我們不用再自己扛著自己
作為一個四處漂泊的蝸牛族,特別能體會這句話裡的意境。
「快樂一個人,難過一個人,生病還是一個人,我就很害怕這種寂寞。」
三十幾歲的年紀,「應該要」習慣寂寞,「應該要」懂得獨處,「應該要」......,有好多好多的社會期待,就這樣壓在每個三十幾歲的單身女子身上,卻沒有問過我們想不想,或是要不要,就這麼自私又霸道的,期待我們可以欣然接受。
有時候「可以」一個人,跟「想要」一個人,是不一樣的,歲月的洗鍊讓我們「可以」與自己獨處,「可以」獨當一面,「可以」在寂寞來臨時不至於手足無措,但這都不代表我們不想要找到那個一起分享喜怒哀樂的人。
我們也想偶爾下班回到家,有個人能問問我們今天過得好嗎;工作上遇到的不合理鳥事,有個人充當垃圾桶,收納我們無處安放的情緒垃圾;或是在某些特別的節日裡,有個人一起慶祝,而不再是假裝沒聽到全世界的提醒,一個人拎著外帶餐盒回家。
一個人沒有不好,就像兩個人不一定就不寂寞一樣,但是如果有人可以分享寂寞,是不是就不用這麼害怕了呢?
「為什麼總是要委屈自己和別人併桌,或者是躲在餐廳的角落,以最快速度的方式填飽肚子。到底為什麼我要為了自己只是一個人,而覺得自卑覺得道歉呢?」
雖然餐廳的這場戲,不一定適用於所有情況,但這段話又像一把銳利的刀,劃出血淋淋的現實。
「一位嗎?」「one person?」
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走進餐廳都很習慣聽到這樣的問候,在國外有時候會被邀請到吧檯的座位,有時候也會坐到雙人座,在台灣,沒有太多客人時可以自由選座,但如果剛好用餐時間就會遇到併桌,或是挪到吧檯。
有時候特別感謝智慧型手機的發明,可以假裝忙碌地躲過那些不知道怎麼消磨的時光,雖然不一定會因此感到自卑感到道歉,但偶爾放眼望去,成雙成對的聚會,歡樂的交談與嘻笑,也會突然覺得自己的孤單無所適從。
劇裡的例子是極端了點,但也似乎在傾訴著:「對單身的我們友善一點吧!」
最後,我在看這部劇的時候喝了點小酒,試著讓一些卡在時間縫隙裡的悲傷流淌而出,希望未來我不會變成Rebecca,你們也是,因為太讓人心疼了,這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