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雨下了一整天,午後看了一本非常適合雨天閱讀的職場實話小品,閱讀起來非常輕鬆且真實,度過了一個超值的下午。
所以想用這本滿滿大實話的好書作為回歸的第一篇閱讀心得,作為將來提醒自己的一篇定錨點,也分享給和我一樣即將進入社會的朋友們,真心推薦買書把整本看完。
作者提到這個概念本意是在敘述創業歷程,但我認為這個觀念也同樣適用在任何想做好的事情上。
在求學階段看過許多人,往往因為害怕結局會變得不完美而遲遲不敢動作,但任何人們舉目所及的設計,不都是要經過層層打磨、修正而展現出的成果嗎?
我一直都相信,當我們初次接觸某個不是那麼瞭解的領域前,得先做出第一個不那麼好的作品,才有辦法繼續往下進步。
如果連一個東西都生不出來,那接下來的階段似乎像是空談,默默地變成了思想巨人、行動侏儒。
我有個朋友偶爾會問我說:「你現在要存錢幹嘛?這世代又買不起房,為何不躺平點及時行樂?錢又沒那麼重要。」
坦白講有陣子我認為她講得沒錯,但直到我看見父母因為漸漸減輕的經濟壓力,而感情緩慢修復中的樣子,真的讓人很難相信錢不重要。
錢確實乃身外之物,但一切的自我實現、價值、享樂,似乎都要先問問自己:「現在的我有得選嗎?」
作者在書中提到:「在你連基本的衣食溫飽需求都無法被滿足的情況下,你又有什麼本事能『熱愛生活』?」
我認為非常值得反覆咀嚼這段文字,貧窮真的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同樣的概念我在《出眾的設計師:全線設計師高效成長法則》裡也有讀到過,看來量化真的是在業界內非常重要的判斷指標。
其實不難理解,當自己今天也是雇主時,你會選擇說「我會做UI/UX優化」還是「這個頁面我能優化提高7%轉換率」的設計師?
所以當我們平時在為自己的工作表現作回顧時,其實也可以習慣換成量化指標,講述自己的價值時也會顯得更有說服力。畢竟,數據可是不會說謊的!
老師規定今天要畫20張草圖,你就要多畫40張出來;這次介面報告可以只做到靜態,你居然能做出動態,每次都在小事上比別人多出一點,主管不看到你要看誰?
在我們設計系每學期的評圖中,往往表現亮眼、被老師記住名字的,也都是那些多做了幾組模型、多做了CMF、多做了很多事的學生,雖然不見得多做會比做得精的人好,但肯定會在這些「多做」中學到別人沒有學到的事情。
就算一開始的進步微乎極微,久而久之也一定會變得比旁人還優秀。(這點作者也幫大家驗證過了)
其實本書還有很多觀點值得細細品味,這次心得只濃縮了四個重點,但書中所有想法都將成為我將來步入職場很重要的觀念和養分。
推薦給好奇成人世界到底怎麼一回事的人,是本非常值得入手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