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頻道《佐榮寫真館》是我每周必定準時收看的節目。節目主持人王佐榮是資深廣告人,同時也是位日治時代史研究者。
每週三頻道中分享台灣在日治時期的人文歷史,內容佐以豐富的照片,有時還能聽到當時的錄製唱片;影片節奏流暢,搭配佐榮老師幽默的解說,認識了與以前課本上所學不同的歷史,也從中窺探到當時台灣的繁榮。
介紹日本時代的化妝保養品是我近期最喜歡的集數。
片中提到資生堂的美學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20世紀初資生堂企業內部創立「意匠部」,即商品設計部。
在過去沒有電腦,都以手工繪製企業識別設計、海報廣告。即使後續為符合時下流行會稍作調整,但仍能看出初代設計的影子,而具有識別性的花樁現今仍是標誌性商標,很難想像當時的人文藝術造詣有多高。
下圖這張收錄在《紙上的摩登日本2》一書,宣傳「club化妝品」的海報令我驚艷到不行!好美啊!
不論是人物線條、配色、文字的搭配,放到現在看也絲毫不遜色。
從帽型、戴帽的方式,表現出女性自然曲線的洋裝,到羊腿袖的罩衫,也是30年代的潮流。可看出日本對於流行的敏銳度和西化的程度很高。
我想嘗試從海報中提到的1934年時空背景下延伸,看是否會挖掘到有趣的藝術或設計。
經濟大蕭條(1929-1933年)揭開30年代的序幕,見證世界趨向更激進的生活方式,
尤以美國和德國影響最劇。
而在30年代尾聲揭開二次大戰的序幕,可說是充滿衝擊的時期。
同時此年代藝術的豐富性也不容忽視;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有接收新文化的選擇。
台灣也是在此時萌芽在地的藝術創作和邁入現代化的黃金年代。
經濟大蕭條帶來的景氣低迷,同樣影響到時尚服飾的及配色,紛紛從明亮、繁複轉向保守的設計風格。
人造絲、拉鍊的出現也為時尚帶來更親民便利的選擇。
為迎合當時盛行戶外休閒度假,在1936年的Vogue出現介紹女性褲裝專題,但著裝場景僅限於沙灘和睡衣,並不建議你穿褲子上咖啡廳。
而攝影也在此時正式取代手繪封面,攝影完美地捕捉1930年代時尚界中流行的光澤感與垂墜感,這是插畫無法表現出來的視覺。
參考資料:vogue
30年代中期也是超現實主義的高峰,達利甚至曾為Vogue繪製過封面,對我來說好難想像啊!
超現實主義的風潮也曾吹來台灣。在1933年由楊熾昌、林修二、李張瑞、張良典、岸麗子、戶田房子等台日詩人共同組成「風車詩社」,提倡超現實主義的文學社團,並發行《風車》詩刊,雖在1年後停辦,仍可看出當時日本接軌西方文學視野前衛的風氣。
資料來源:https://n.yam.com/Article/20190701485950
而包浩斯(Bauhaus)在1933年走入歷史,雖駐足在時代洪流中不長,卻對工業設計的發展及教育帶來深遠的影響。
▌冷知識 ▌你知道嗎?
全世界最長壽的鴨子—唐老鴨在1934年6月誕生(唐老鴨是雙子座!)
我們將鏡頭拉回台灣。1930年代是臺灣工業化的重要轉折點,許多基礎建設都在此時建成,例如自來水、電話、電燈等。
日本在此時也引進西方娛樂到台灣,諸如留聲機、唱片、電影,讓台灣逐漸形成新的都市流行文化。
下圖1934年發行的〈日本遊覽旅行地圖〉中,列出台灣大大小小的鐵路、糖廠,看出當時日本對台灣的物資需求,和對台灣地理有系統性的整理。
台灣美術展覽會在1938年改為由台灣總督府主辦,稱為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
該展覽不但繼續栽培了台灣第一代西畫家,其展覽演變的台灣地方繪畫風格,於戰後仍深深影響台灣畫壇,甚至美術設計,工業設計等等層面。參考資料:wiki
當時的畫作以現代手法呈現在地生活,滿多是以自家視野望出的畫面,或是像下圖刻畫出台灣現代化的都市景象。
郭雪湖的《南街殷賑》,讓人彷彿穿越回大稻埕熱鬧的街景,也可看出當時的繁榮樣貌,這幅畫也是2014年電影《大稻埕》的參考背景。
說到大稻埕,就不得不提台灣第一家西餐廳「波丽路」1934年在此落腳,吸引上流人士、藝術家上門用餐。在那個年代,在波丽路吃一客A餐就要50元,倘若換算成現在的基本工資,一客A餐要價5,000元。
到了現代餐廳仍承繼復古的情懷,台劇《華燈初上》曾來此取景呢。
彭瑞麟是台灣第一位赴「東京寫真專門學校」學習「藝術寫真」的人,並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回台灣後積極替學生舉辦展覽、推廣寫真技術。
在只有黑白照的年代,彭瑞麟使用金漆技法留下了《太魯閣之女(漆金版)》,可惜的是如今此技法已經失傳。資料來源:verse
《台灣婦人界》是在1934年5月創刊,專為女性設計的雜誌。足見當時女性教育程度和地位的提升。
雜誌內文章不時以「婦女記者」署名,遂記者應多為女性,報導內容則包含採訪官夫人、各行業女性典範、女學校、女工工廠、巡演歌劇團、公共休閒設施、服飾與化妝等。
此外,《臺灣婦人界》亦逐期刊載殖民地官員、校長、教師等針對女性的談話,並邀請教授、醫師等講解衛生、育兒等現代家庭科學。亦有女性讀者及工作者擔任專欄筆者等。資料來源:wiki
同一時空下的上海正好也是女性意識抬頭的階段,鎖定女性讀者的刊物橫空出世。
張愛玲曾形容該雜誌在當年上海的流行程度:「一九三零年間,女學生們幾乎人手一冊《玲瓏》雜誌。」資料來源:壹讀
以《玲瓏》的定義,女性不再應該做男性的附屬物,而是倡導 「社交公開」,「婦女解放」,「婚姻自由」,「經濟獨立」,「女子參政」的獨立個體。
當時絕大多數雜誌都以刊登明星名媛照為主,《玲瓏》則鼓勵普通女子將個人照片刊登在本雜誌上,還鼓勵她們分享個人生活與感情經歷。
《玲瓏》將品牌影響力延伸到商業價值上,同時還發售香皂、飾品、餅乾等周邊商品。
資料來源:壹讀
日本受到西方時尚影響,加上穿洋服相對和服來說行動更方便些。有趣的是在當時的老照片可看到著和服、大襟衫、對襟衫、西裝、兒童洋裝、學生制服各式服裝的合影。
我想除了審美的轉變外,還有女性工作機會的增加、經濟上有餘裕等原因。
第一張照片來源:cheriestylery;第二張照片來源:MEG2;第三張照片張慈美,來源:wiki
▌冷知識 ▌你知道嗎?
1934年7月著名時裝設計師Giorgio Armani誕生在義大利,他在日後打破陽剛與陰柔的界線,領導時尚邁向中性風格。
第一次嘗試做歷史整理分享,非常感謝願意看到這裡的你,也很歡迎回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