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与生的交织: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成长之旅

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1 那句话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

若有必要只在《挪威的森林》之中留下一句话,我想这再适合不过了。

这句话很大程度决定了这本小説的走向,正如村上春树自己所言,比起将其称之为恋爱小説或是青春小説,其最根本的命题还是成长。不管是爱和青春密不可分的关係,还是那些看似矛盾却总是组合在一起的情绪都恰好在成长之中出现了。

可以说,这一句话便是他对于成长这一课题所给出的答案。

甚至我会觉得整本书的写作编排也是仰赖这一基础去完成的,对于每个角色的结局其交代总是轻描淡写,无论是死亡或是后续的生活,其似乎进行着某种文学创作上的行为艺术。村上春树隐约地说明了一种态度,即是其认为任何事情最重要的终究还是过程。我们应该在意的是他们所做过的那些事情,正如直子作爲女主角大量铺垫以及描写之后换来的其实也就那么一句话,甚至不是完整的一句话,而是章节的开头略述。

直子死了之后......

直子的死亡被简单地带过,更是印证开头地那句话,村上在这里试图把死亡于整个生命之中的比例给调整好,和生命中任何一件事有着同等重量,而不是成为一种严肃的话题。这一做法将死亡正常化融入生命的长河之中,真正作爲生的一部分来看。

若在此刻回顾直子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到死亡,其在村上春树的设计之中可以说每件事情的出现比例趋近于平均,或者说至少我们可以确定死亡这件事无需单独拎出来谈,因为造成其死亡的事情早已逐步在生命的每一刻示范完毕。这是直子作为生命所展示出的连贯性,也正是这种和“”紧密结合的连贯性才说明了“死”是作为生所有部分的最终累积。

尽管村上在《挪威的森林》处理着许多矛盾的元素(生与死,性以及爱,正常以及不正常),我依旧认为这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故事,即使是在第三遍阅读时,我还是没有改变对其的评价。

阅读的当下我能感受到每个章节之间恰到好处的衔接,而这已经能算是很成功的长篇。毕竟在一直为人诟病的村上长篇小説创作能力面前,它算得上是一列优秀的列车,让读者得以从第一节车厢浏览到最后一节车厢停靠在最后一站。对比我所閲读过的《1Q84》 以及《海边的卡夫卡》,其实都不难看出村上本身所创作的长篇故事少了些一气呵成之感,更多是靠着本身对于短篇创作的把握而串联起来,我甚至认爲很多时候个别章节之间的关联性是不够强大的,或者整体的串联感是有些许的割裂,至于让读者在故事后期的閲读之中感觉到些许的乏力感。

不过《挪威的森林》所带来的叙事平稳感正是我在閲读多次之后的直观感受,通篇的节奏尝试叙述着一个简单的故事,像是在饱经风霜之后,再一次回顾我们成长的那些事情时,无论是当初生气或是开心的事,现在就是能够云淡风轻地和其他人唠嗑上几句。

正如三十八岁的渡边待飞机降落之后在开头书中所説的那样:

只是觉得有点伤感。

兴许在多年已经成长的我们,面对那时不时闯入脑袋里的无数回忆,最后也大概只能说出短短的这一句感叹吧。

2 他们

让我们来谈谈在书中和男主角渡边发生关联那几位重要人物,

木月、直子、铃子、绿子、初美以及永泽。

可以説通篇的故事便是这几位角色围绕着渡边展开的青春舞台剧,间中有人上场有人离开,最终独留渡边一人在台上,为自己的青春演绎完美的谢幕。

  • 2.1 木月

木月是为渡边的好朋友,也同时是为直子的前男友。中学时期三人常以小团体的方式相处,但从渡边的口中其实可以得知,在三人相处之下表现如同正常人一般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木月,在独自面对世界的时候却展露出了十分糟糕的一面,而这种反差也能从直子口中可以得知。

我们不能不把欠世上的账偿还回去。偿还成长的艰辛。我们在应该支付代价的时候没有支付,那笔帐便转到了今天......我们像在无人岛上长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饿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

木月和直子这两人太早相爱了,或者说太早进行着所谓相爱的行为。在那个没办法搞清楚爱是什么的年纪,胡乱地宣称自己陷入爱之中,用了错误的方式去爱。大概在直子看来,他们用相爱的藉口彼此依偎,逃避了成长必须历经的那些代价,幼小的他们以为能够就这样活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之中,永远都不用出去。

不过事实却是相左的,渡边成了他们暂时的避风港,将这无人岛上的两人连接到了现实社会之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永远无法长大的两个人面对必须要成长这件事,木月的回应唯有死亡。

这也为直子原先因为姐姐的死亡而埋下的种子受到滋养,接着萌芽,进而将她一分为二,一半身处死亡,一半身处现实,不断地被来回拉扯着。

  • 2.2 直子

对于直子的印象,读者们大概都下意识在脑袋里浮现那么一个词,即是张爱玲小説《红玫瑰与白玫瑰》之中所提及的白月光以及硃砂痣。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渣子,红的还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渡边在书中对待他的方式正如人们在对待白月光的态度,无时无刻都将她放在心中,甚至放大了她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即使直子本身因为精神疾病早已残破不堪。可以说她的脸蛋、她的性格、她的说话方式以及身上的每一处特征都在每一次会面之后于渡边心上留下一定重量的痕迹。

从离别后的再相遇,到间中渡边与之发生关系,再到疗养院去探望他,其实这整个过程下来我们都不难发现到他对于这一位女孩的喜爱。尽管他曾经和木月以及她以三人结伴同行的方式相处多年,但要我说渡边真正对于她的喜欢是在多年之后的重新相遇。那段在街头的散步,多次被渡边回味,每个细节都被刻在他的脑袋之中,并且被复习。我想正是这种行爲恰好説明了他对于直子的倾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相遇的人会再相遇。

在这一基础之上,我认为渡边在木月死后和直子再一次的相遇是发生在了这一片森林之中,他正式爱上了她。

渡边开始等待着她的电话,等待着下一次约会,期待会有那么一天,他们会像正常的情侣一样拍拖并且组建家庭,接着步入婚姻。

这一句话让直子走进了渡边心里的森林爱上了她,也同时是最后直子选择死亡的原因,即直子选择走进了那片能够和木月相遇的森林。

直子在和渡边一起度过生日的那个晚上之后搬到了专为精神疾病病患所开设的疗养院,令人觉得吊诡的是,作为意图帮助人们找回生命活力的这一个地方却在村上笔下被刻画得毫无生命气息,或者我们可以说里面的氛围以及人们相处的方式,让人远远觉得不够自然。

这种不自然在于那里的氛围尝试将人们身上所有皱褶都给抚平,制造出了一个所有人都能够一样正常的世界,但这样的世界却是最不符合人的。这种平等,这种相同,我想才是某种暴力的不平等。

因为社会上的人并非抗拒自己身上的皱褶,而只是学习着如果把它们处理好,在拥有着这些皱褶的情况下和生活去做抗争。

那里说不上是什么世外桃源,只是给那些即将死亡之人的临终病房而已。他们还是无法学会如何去整理好自己的生命,只是被动式顺应那里的规则成为大家觉得他们应该成为的模样。

那么直子到底是怎样的人呢?在第三次翻开这本书的初期,我希望能够找到答案,除了白月光这种象征性符号之外,我想尝试去説明她身上的各种部分的比例组成以及从何而来。

我认为直子的人格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于姐姐以及木月的死亡之前。那时候的她尽管是有些内向但仍一切正常,她保持活着的希望,想着可能真的能够和木月以及渡边就这样一辈子呆在自己的世界(无人岛)之中。

第二阶段则是姐姐以及木月的死亡以及和渡边的再重逢。面对两个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人的离世,她对于生命看法的变化是巨大的(亲眼目睹了姐姐的死亡以及得知爱人的自杀),原先的人生从活下去这一选择,多出了那么一项——死亡,而这一项选择便是所爱之人们教会他的。

第三阶段我认为是在直子和渡边的重新相遇。她感受到了渡边对她爱意,原先因为过去的爱人死亡所做下的选择开始有所动摇。正是在这个瞬间她被精神疾病给缠上了,因为她开始被已经去往死亡的木月以及渴望呆在现实的渡边给同时拉扯,而这种拉扯的结果也直接体现在了她的身心健康状态之上。

第四阶段便是进入疗养院之后一直到她的自杀。这段时期里她依旧在活下去以及死亡之间犹豫,但我想在她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爱的终究是木月,而对于渡边,兴许只是因为现实世界之中的留念,而非爱。可以说这种留念是更多地建立在自己的身体为何会对渡边产生过反应的那种迷茫,毕竟在木月死后,再也无法对人产生的生理反应只有出现在和渡边一起庆祝生日的夜晚。

  • 2.3 铃子

铃子的出现更像是完整了直子后半生在现实中遗失的部分,更加是让渡边和直子的相处过程能够维持在现实之中,可以说这种三人的组合再一次被复刻了,只是木月成了渡边,直子在木月的位置之上,而玲子成爲了渡边的位置作为一种维系着众人精神状态的一种纽带,亦或是媒介。

其实不难发现玲子擅长着引导渡边,而这种引导更是确保了渡边得以规避木月所走上的那个结局。她肯定着渡边在现实生活之中所遇到的那些事情,并且给予回应,因为直子在大部分的时候都无法为渡边所分享的相关事情做出妥善的回应,而玲子的存在便是告诉了他這麽一件事:嘿这个世界还是有人在意你在这个社会做了什么事情哦!

无论是和绿子的爱,或是独居生活里的那些事情,玲子这一次作为渡边与现实的纽带紧紧连接着,而这也顺其自然地发生了他们之间那一场性爱。

  • 2.4 绿子

如果直子已经被我称作那张爱玲口中的白月光以及硃砂痣,绿子又该用什么符号去形容呢?我想他是渡边生命中之中所缺少的那一块拼图,因为他们的频率是那么地契合。

绿子在整本作品之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和直子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存在,她和直子身上的美感几乎是对立一样的存在,前者将动态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后者更像是值得让人细细品味的静态美。绿子开朗,她外向,甚至可以将其形容为是一位狂野且有点疯狂的女人。

这从她的几个行爲其实便可以明显看出来。

她的主动性在村上笔下被很好地展现出来,正如在和渡边最一开始的相识之中,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便坐到独自用餐的渡边前面和他搭起了话,从而交换了联络方式。

而他的疯狂以及古灵精怪呢?从以下对话便可以看出。

我,前些天在父亲这张遗像前脱光来着,脱得一丝不挂,让他看个一清二楚。像做瑜伽共似的。我说爸爸,这是乳房,这是那个东西。绿子説到。
那又何苦?我不无惊讶地问。
反正就是想给他看看。我身体的一半不是父亲的精子么?给他看看也是正当的嘛:这就是你女儿!当然,也同醉意有关。

绿子有趣的地方正是如此,即使是听起来如此荒谬的言论,令人哭笑不得的表达方式,渡边还是能够做出很好地回馈,甚至于乐在其中,享受着和他在一起的氛围。

反之亦然,绿子其实也深爱着渡边説话的方式。

  • 2.5 初美&永泽

渡边在大学毕业多年后再一次看到美丽的夕阳时,想起了初美。

我猛然想起了初美,并且这时才会领悟到她给我带来的心灵震颤究竟是什么东西——它类似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一种从来不曾实现而且不可能实现的憧憬。

如果直子是渡边心中的理想型,那么我会説初美是所有人共同对于美好的「理型」,而她的存在让渡边意识到原来世界上有一种美好是绝对无法被自己拥有的,但只要能够经常目睹到就足够了。

永泽,作为初美所深爱着的前男友,却从来不会去珍惜这个几乎完美的女生,因此最后不管是出于妒忌还是愤怒,渡边都选择了与之绝交。

永泽是什么样的人呢?在他自己看来他认为他和渡边是一样的人。在我看来渡边是一位良好的回应者,而永泽却是截然相反的出击者,他对于自己想把握的事情都能够稳稳地拿下,不管是私生活里对于陌生女孩的搭讪亦或是在事业上的各种努力,他都展现出足够的自信。

那他究竟和渡边一样在哪里呢?可以说他的确是和渡边一样冷漠的,一个只会沉迷于主动出击,却永远不会停下来环顾四周的人,看起来绝对是足够自私,而渡边作为被动防守反击者,永远习惯性等待,或习惯性的被人牵着走,你又怎么能不将如此行为也视作另一种冷漠呢?

3 他

渡边的成长在这本作品之中是显而易见的,或者说渡边作爲主角在自己青春之中的自我救赎是显著的。

纵观整本书,我对于渡边的瞭解其实不多,因为我可以观察到他对于每个角色的评论无论是作爲室友的「敢死队」,或是自己喜欢的直子,或是绿子,甚至是初美,似乎从没看到过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他善于表达着对于闯入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做出判断以及给出意见,但只要将镜头转向自己,开始独自面对着某些事物,作为读者的我确实有些难以捕捉到他真实的情绪,兴许这是第一人称视角写作的通病。(或是特色,或是该有的执行方式)

我认为渡边的性格和近些年來流行的佛系主义或是所谓的躺平思维是类似的,出现了就接受,没有也没差。好听点就是不多管闲事,但难听点可能就是冷血。

不过我也想起了卡缪所言的荒诞人,我同样在这一角色身上看到了些许的存在主义危机。渡边在青春的终点目睹了「荒诞」,似乎终于明白到了自身和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而这我们可以到结局的部分去谈。

可以説,渡边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被动的,只要第一视角的剧情推动到自己身上的时候,读者难以把握着渡边的想法,或者他根本没有任何想法,他喜欢直子更多地似乎是因爲他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喜欢她了,甚至可以把它归纳成某种一见钟情,某种人特有且难以甩开的直觉以及执着。

绿子更不用说,渡边尤其不擅长拒绝闯入他生活的所有事物,无论是敢死队或是绿子,甚至于房东的那隻猫。

渡边真的有主动做过什么决定吗?

无可否认,作为读者的我来看,渡边是一个很好反馈者,但似乎不是一个很好的执行者。也许你会想起他对于直子的爱,或是绿子的爱,毕竟他要求过要和直子同居一起生活,他也主动去寻求过绿子的原谅,但这些真的是自主性的象徵吗?我的意思是我希望看到渡边有一次为了自己去做一些事情。

他似乎太少为自己做一些事情了,他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干嘛要做这件事(比如就读戏剧系的原因其实他自己也不清楚),或者是一心只为着别人做事(为了直子跑到疗养院,为了直子打扫新住处的院子,为了不让绿子伤心所以试图弥补)。当然,这个划分也不是那么的严谨,我想强调的是他的自主性是不够强烈的。若引用萨特的存在主义概念,我会说渡边是缺少一些为己存在的部分,他无法为自己的存在去创造,在脱离直子以及绿子之外,他便是迷茫地活着。

正是这种原因,使他看起来不太在意周围的事情,除非那些事情真的闯入了他的生活,如先前所説,他和永泽的本质上都是冷漠的。

4 他和他们

  • 4.1 渡边与绿子

我认为他对于绿子的爱的确是和直子有出入。渡边对于绿子的爱,所呈现的更多是出于两人彼此之间的适合以及生活上频率的相对应。

只要假设这么一个情况,今天和你生活习惯以及三观类似的伴侣存在,我也喜欢她,但我还是可以分辨清楚我究竟是因为何者原因而喜欢,并且爱他,但对于有些人的爱确实是无法找到理由的。

至于为什么我会这么肯定,因爲我认为村上春树在大量书写他们在一起的细节时,很明显地刻画了他们一起做了什么事,正如用第一视角去发掘绿子身上的闪光点以及特点。

可以说在阅读的当下,如果有人问我渡边喜欢绿子什么地方的话,我能够很具体的说明她有什么优点,她又和渡边有着那些十分契合的瞬间。

  • 4.2 渡边与直子

直子便是我强调的那种无任何理由只是出于本质上的喜欢,进而造就了渡边对她的爱。我们其实可以透过很多次的对话发现,渡边和直子的内容很常会出现所谓的「尬聊」,或者说较为拘谨的情况,这多半也和直子自身的精神疾病相关联,毕竟他的身上有着死与生的拉扯,而这种拉扯在她确切做出选择之前,她是不可能重新去爱上一个人的。

在渡边这里,我必须说他确实爱过了她,尽管直子其实从很多种迹象表明她全然没有爱过他,而渡边自己其实也一定的意识。从以下渡边的自白以及结合直子所説过的话便知道。

时至今日,我才恍然领悟到直子之所以求我别忘记他的原因。直子当然知道,知道她在我心目中的记忆迟早要被冲淡。惟其如此,她才强调说:希望你能记住我,记住我曾这样存在过。
想到这里,我悲哀得难以自禁。因爲直子连爱都没爱过我。

这一段便充分地表明出了直子对于渡边其实根本没有爱过,就算有也只会是出于友谊或是感激,而我想更多的还是对于现实的留念,因此她希望藉着渡边的记忆用另外一种方式在现实生活里重生。正如我先前在直子的部分所言,直子在知道自己即将选择死亡之前,有些自私地希望把现实这一部分透过渡边的记忆给留下。

既然渡边和绿子的爱是有迹象的且具体,那爲什么我会说渡边和直子的爱是属于出于本质上的喜欢呢?因为当渡边表现出对于直子的喜爱之时,作为读者的我们透过第一视角其实无法捕捉到十分确切的东西。回顾渡边第一次和直子的相遇,渡边总是回味着那一场散步,那无法找到原因的喜欢,深植在他的心中,我想这便是最本质的喜欢,翻遍全书都无法具体的描述的爱。

  • 4.3 渡边与玲子

玲子在直子死后和渡边进行了一场性爱,穿上了直子的旧衣服。这一场性爱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是吊诡且意义不明的,但我不这么认爲。作爲整本书的风格以及内核都十分写实的情况下,此处情节的写作方式虽然和原先画风一致,但背后的核心在我看来是抽象的。可以说村上春树似乎想在这里将渡边的自我救赎以及成长给具象化,透过一个还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的玲子以及直子的旧衣服来合成出一个,还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的直子,并透过这一次的性爱来和渡边做出告别,让渡边真正的放下她。正如他们二人在生日那一天的性爱之后而纠缠不清的爱情,最后也用着几乎相同的方式来作为收尾,因此我并不会觉得这一段的内容是突兀的,毕竟他只是将渡边的成长用另外一种较为神秘,或者说不同的方式给具象化做呈现。相同的起点以及终点,告诉了渡边如何进入这段青春,并且如何从中离开。

5 典型情境的化用?

典型情境的非常的性质,是由于要从裏面充满着一切矛盾的人类性格之中,抽出其最深刻的最根本的因素的必要而来的......在一个极其强调的情境中的任务的非常的行爲,表现出一定的社会问题的错综的最深刻的矛盾。

基于卢卡契在小説理论之中所言,这本书清楚地表现了一些代表人物和他们自身所想符合的元素。

  • 直子,出于本质的喜欢所造就的爱,但不适合,且认为自己可以得到的。
  • 绿子,出于适合的喜欢所造就的爱,但缺失本质的喜欢,且认为自己可以得到的。
  • 初美,出于人本能上的喜欢所造就的爱,但认为自己不可能得到的,更多的可能是对于美好事物的欣赏以及向往。

村上春树在这里似乎就是在尝试去建构人生之中所会遇到的那么几种爱,他集中的去梳理了原先感情问题之中最深刻的矛盾,最后具象化成了这几个人物,并且通篇经过他们的互动交代出最终的答案。当然,也许这种划分是草率的,但在多番阅读之下,我认为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情感在各个人物身上发生反应,由此我想借村上春树笔下的人物之口来进行说明。

这里我并不是想説这几种爱孰强孰弱,只是它们确实都存在了渡边的心中,也真的存在于一些的人心中。

除了所谓的爱,其中也有着生与死的矛盾对立。

  • 死:直子姐姐以及木月,往后加入的直子以及初美
  • 生:绿子以及玲子。

至于渡边,最后还是选择站在了生的那一派,并且接受了所有相遇之人的死亡。那些活下来的人,都做到了这句话,并且也都深信了这句话。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

6 结局

故事的结局在直子死后,告别玲子以及寻找绿子中结束。

作爲已经阅读过全书三遍的读者,我必须说结局的閲读的次数是远超这个数字的,因爲结局真的会让人反復去琢磨,即使我好不容易把书合上之后的几小时之后,又会突然想要重温一下结尾。其中画龙点睛的便是这一段。

我打电话给绿子,说无论如何都要跟她谈一谈.我说我有很多话要说,必须对她说.在这个世界上,除她以外别无所求.我想见她,一切的一切从头开始来过。
绿子在电话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彷佛全世界的细雨下在全世界的青草地上似的,沉默无声.那段时间,我闭起眼睛,额头一直压在玻璃窗上,终于绿子开口了.她用平静的声音说:"现在你在哪里?"
我现在在哪里?
我继续握住听筒抬起脸来,看着电话亭的四周.如今我在什麽地方?我不知道那是什麽地方.我猜不着.到底这里是哪里?映入我眼帘的只是不知何处去的人群,行色匆匆地从我身边走过去.而我只能站在那个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唤绿子的名字。

除了浪潮般扑面而来的迷茫感,更多地説明了渡边自身的成长,渡边完成自己的救赎,他在意识到自己到底在哪里的时候,我认爲他终于开始学会去在意自己,他掌握了自己的主体性。他在历经那么多年之后,开始主动去接触了这个世界。

在阅读完卡缪的薛西弗斯神话的那个晚上,我再一次想起了这个结局。我大概透过卡缪笔下的“荒诞”又更加靠近渡边了一点。他在结尾直视了荒诞,当生命的意义终于离开了直子,以为要换到绿子的身上时,他终于意识到了那种不可能性。

其实,所谓荒诞,就是这种非理性执意弄明白这种渴望的冲突,须知人的内心深处,总回荡着弄清世界的呼吁。荒诞既取决于人,也同样取决于世界。荒诞在目前,是人与世界的唯一纽带。——《薛西弗斯神话》卡缪

渡边在故事的最后和世界连接在了一起,再也不需要从他人身上寻找意义,或者说不再需要像他一直以来的生活方式那般,对于一切做出回应,他只需要好好地审视自己,在这个世界划分出自己的位置。甚至可以说,他不在需要其他人的存在,便能够分得清楚自己,正如在结尾之中,他意识到了他和人群的不同,更加意识到这种不同也算得上是某种无力,对于绿子无力的呼唤。他试图在意识到荒诞的那一刻,企图透过绿子来破解它,弄清楚这个世界的意义,但这个世界其实毫无意义,无论是绿子还是直子,渡边终于意识到了他们都毫无意义,他的成长在于把视角转向了自己。

那么在这个几乎开放式的结局里,其实也有很多人在揣测到底渡边究竟有没有和绿子在一起,其中最有利的说法是绿子的原型是为村上春树的妻子,那自然最后和绿子还是在一起了,而多年以前作作为读者的我也喜欢这个説法。不过随着创作的数量增加,其实我开始认可另一派人的説法,即是作者会尝试所谓的「IF」线,更何况今天她作为我的妻子,如果我尝试去给出一个不是我妻子的时间线,那又会怎样呢?

另外,我认为渡边最终和绿子不在一起的可能性比较大也来自于这么一个原因,即是作者自己也认为直子那种爱是较为吸引人的,而在现实之中很多人会选择了绿子,但在自己创作的小説,终究还是直子更加吸引人,而既然没有了直子,那就更不需要选择其他人了。

不管有没有「超译」村上本身的想法,我必须说整本书最后还是让人意识到了那种出于本质的喜欢所造就的爱,至始至终都是占据主导的位置的,并不会因为直子的死亡而消失,反而是加重了。这种爱的消失,似乎也只是证明了它的不可取代性,渡边用了一场糜烂式的旅程来哀悼了这种爱,而在那之后却也始终找不回一如当初遇见直子的那般悸动。

7 一封情书

这篇文章其实在2023年的年中便已经大致完成,剩下的只是一些细节上的修修改改,而为何一直拖延至今日才发布,撇除我自身的拖延症以外,我想更多的还是直觉。直觉着有个最适合它出现的某个时间点,我想在2023结束后的现在便是那个时刻。

尼采和卡缪的阅读,还有我终于能亲身经历的死亡以及离别,那个时刻和这些都脱不去干系,也在今天得以把这篇文章给完成。

当然,最重要的契机还是我第三遍翻开了这本书,《挪威的森林》,同时这也多亏了大三下学期的那堂文学概论。课上教授所介绍的小说概论,让当时有些陷入创作瓶颈期的我找回了那么一些些的动力,于是我选择回到了自身创作的起点,也就是这本书上。如果在言情小说的创作路上有一个所谓的“娘家”的话,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之中所教会我的技巧和感情,大抵便是这么一回事。

这一次的阅读,我比过往任何一次还要明白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比起前几次那无可避免地距离感,这一次我和渡边一样都成了大学生,那似乎不知道为什么读着艺术系的他和同样在哲学系之中迷失的我,看来真的比以往靠近了许多。

仰赖上面这些原因,我最终写下了这一篇文章,其实这里每一段文字的诞生,都已经不只是这一次足以促成的,可以说这是我在脑海里对于情节翻阅多遍的结果。尽管比起专业的分析文章,它还是有许多粗糙之处,但我还是认为这是对于这部作品不错的诠释,或者说对于我以及这本书来说,一场不错的告白。

我想这是送给《挪威的森林》这本书的一封情书,我尽可能地去描述了我对它的爱,不管是村上春树围绕着这部作品所说过的那些话,或是这个作品本身的角色以及情节,都让我爱不释手。

村上春树自己说过,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青春小说,而很多时候我甚至将它当作了我青春的教科书,这大概会是某种自我暗示导致的自我实现,但我确实无可避免地和渡边产生着共鸣。正如作者自身所言,他往往无法控制自己创作出来的角色,无法决定他们的生死存亡,他只是好好地去讲述那些故事。

最后就用我这学期最爱的哲学家说过的那句话做结尾吧。

艺术作品是由主体中介创造的特殊客体。——阿多诺

这本书里的每一位人物于我都是如此,所以我也会继续努力说好我要传达的那些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什么时候会停下来回头看?” “当有人得永远停下来的时候,就回头看看他吧。” 当有人的时间开始停止的时候。 一切就会开始倒退了。
我才明白原来告别的全貌,不是简单的抛弃,不是简单的划分出我和它们的距离。我得交付出的“我”的一部分,然后它们才能带着这一部分,真正地离开。 那是过去的自己,等待现在的我用兴许包装着错误的礼物,和他交换的过程 告别在于我的「确认」,反复的「确认」。
“你什么时候会停下来回头看?” “当有人得永远停下来的时候,就回头看看他吧。” 当有人的时间开始停止的时候。 一切就会开始倒退了。
我才明白原来告别的全貌,不是简单的抛弃,不是简单的划分出我和它们的距离。我得交付出的“我”的一部分,然后它们才能带着这一部分,真正地离开。 那是过去的自己,等待现在的我用兴许包装着错误的礼物,和他交换的过程 告别在于我的「确认」,反复的「确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托爾在他的中土世界中描繪了精靈的永生不老,以及在死亡與永生之間的議題。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二元論者」,我想信人是由肉體(物質)與靈魂(非肉體)所形成的。我相信如同蘇格拉底死後會到一個集眾靈魂;已死亡的人們所居住的天堂,或者說非物質的世界,和先賢們一同討論哲學。我也相信人有輪迴,所以我們必須遵守道德,為的是下輩子能夠在六道輪迴中向上提升或至少不要向下沉淪。
Thumbnail
在我家旁邊的雨中,一棵古老的樹舞動著,它的舊葉優雅地飄落,美麗的場景就像一場慶祝。這棵樹在雨和風中起舞,舊葉也在離開樹的枝幹時翩翩起舞,彷彿在向逝去的時光告別。 然而,在整個宇宙中,人類以外的存在並不因老去而痛苦。宇宙並不理會老去的概念,它只了解成熟的循環。在某個時間,我們可以盡情地跳舞、
Thumbnail
如果未經審視的生命,是不值得活。今天介紹這本書《令人著迷的生與死》會令你值得活多一點點。
家中時不時會有些許生物出現,不期而遇,雖佛云不殺生,然因為它們不被除卻,恐日後會危害這個家甚至個人,故通常是除之而後快!
Thumbnail
行前 上山的前先在東埔山莊住一晚,打算隔天清晨步行到「東埔登山口」開始逆走南二段的行程。 4/25 南二段第一日 三點用完早餐我們摸早黑步行,因為台21線有管制時間(17:30-7:00),就不隨較晚的接駁車行動。 等管制開放後,我們在八點成功抵達真正的登山口。 南二段地圖 提交玉管處的行程:
Thumbnail
有沒有幻想過,獨自一人倒數生命,每一幕歡笑、淚水和遺憾淹過鼻子,那是一個通往未知的結束或開始。身兼殯葬禮儀師和生死教育者的陳培興看盡生死,曾以為總有一天會麻木,卻不斷被逝者的故事撼動。他把每一個用生命刻劃的故事、每一個「不見棺材不流淚」教訓變成教材帶進校園,讓大家思考生死,珍惜這一趟期間限定的旅程。
公職生涯的第三個工作,在將近六年的時間裡,翻翻自己的日記,也覺得好像變了不少。雖然還是不時的會關心自己是否已經成為了那個自己討厭的大人,也看看書,努力的做些能做的。 這本書是第三版,前兩版的書名分別是《但是⋯⋯某福祉高級官僚死亡的軌跡》以及《官僚為何選擇絕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作者是日本知名導演
Thumbnail
『騎士』看似正義高潔,但其實他們又何嘗不是一群被某種信念束縛在一起的小團體,『歧視』、甚至欺凌著擁有不同信仰的人?本詩起源於『騎士』與『歧視』的諧音,並由此引入了亞瑟王的傳說,以此來描寫在 COVID-19 疫情影響下,被隔離者的心境 ...
Thumbnail
<p>《索爾之子》(Son of Saul)從題材背景、表現形式到概念傳達,無不壓迫,無不緊繃。淺焦鏡頭亦步亦趨跟著主角索爾的一舉一動,緊逼程度讓人彷如水淹口鼻般,幾乎要滅頂地本能搶著一口氧氣。</p>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托爾在他的中土世界中描繪了精靈的永生不老,以及在死亡與永生之間的議題。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二元論者」,我想信人是由肉體(物質)與靈魂(非肉體)所形成的。我相信如同蘇格拉底死後會到一個集眾靈魂;已死亡的人們所居住的天堂,或者說非物質的世界,和先賢們一同討論哲學。我也相信人有輪迴,所以我們必須遵守道德,為的是下輩子能夠在六道輪迴中向上提升或至少不要向下沉淪。
Thumbnail
在我家旁邊的雨中,一棵古老的樹舞動著,它的舊葉優雅地飄落,美麗的場景就像一場慶祝。這棵樹在雨和風中起舞,舊葉也在離開樹的枝幹時翩翩起舞,彷彿在向逝去的時光告別。 然而,在整個宇宙中,人類以外的存在並不因老去而痛苦。宇宙並不理會老去的概念,它只了解成熟的循環。在某個時間,我們可以盡情地跳舞、
Thumbnail
如果未經審視的生命,是不值得活。今天介紹這本書《令人著迷的生與死》會令你值得活多一點點。
家中時不時會有些許生物出現,不期而遇,雖佛云不殺生,然因為它們不被除卻,恐日後會危害這個家甚至個人,故通常是除之而後快!
Thumbnail
行前 上山的前先在東埔山莊住一晚,打算隔天清晨步行到「東埔登山口」開始逆走南二段的行程。 4/25 南二段第一日 三點用完早餐我們摸早黑步行,因為台21線有管制時間(17:30-7:00),就不隨較晚的接駁車行動。 等管制開放後,我們在八點成功抵達真正的登山口。 南二段地圖 提交玉管處的行程:
Thumbnail
有沒有幻想過,獨自一人倒數生命,每一幕歡笑、淚水和遺憾淹過鼻子,那是一個通往未知的結束或開始。身兼殯葬禮儀師和生死教育者的陳培興看盡生死,曾以為總有一天會麻木,卻不斷被逝者的故事撼動。他把每一個用生命刻劃的故事、每一個「不見棺材不流淚」教訓變成教材帶進校園,讓大家思考生死,珍惜這一趟期間限定的旅程。
公職生涯的第三個工作,在將近六年的時間裡,翻翻自己的日記,也覺得好像變了不少。雖然還是不時的會關心自己是否已經成為了那個自己討厭的大人,也看看書,努力的做些能做的。 這本書是第三版,前兩版的書名分別是《但是⋯⋯某福祉高級官僚死亡的軌跡》以及《官僚為何選擇絕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作者是日本知名導演
Thumbnail
『騎士』看似正義高潔,但其實他們又何嘗不是一群被某種信念束縛在一起的小團體,『歧視』、甚至欺凌著擁有不同信仰的人?本詩起源於『騎士』與『歧視』的諧音,並由此引入了亞瑟王的傳說,以此來描寫在 COVID-19 疫情影響下,被隔離者的心境 ...
Thumbnail
<p>《索爾之子》(Son of Saul)從題材背景、表現形式到概念傳達,無不壓迫,無不緊繃。淺焦鏡頭亦步亦趨跟著主角索爾的一舉一動,緊逼程度讓人彷如水淹口鼻般,幾乎要滅頂地本能搶著一口氧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