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
含有「法國哲學」共 1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前圖紙的沙龍
2024/08/19
得以被注視的自我:沙特談他人存在
沙特從「羞恥」這一情感出發。他指出,這一情感是具有意向性的。在一些情況中,我們做出笨拙或粗俗的動作,這一動作緊黏著我,我僅僅是經歷與實現它,而沒有判斷或指責它。然而,當我抬起頭:有人正在那裏看著我。這一動作一下子被我實現為庸俗且令我感到羞恥的。當我不僅僅能遭遇到我自身的意識時,我得以感受到羞恥。
#
前圖紙
#
沙特
#
哲學
4
留言
辯證人生
2024/05/08
從《傅柯逝世四十週年研討會》談「後傅柯」哲學
今年適逢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逝世40週年,上個月底(4/25-26)中央大學舉行了《域外與拓路:傅柯逝世四十週年紀念圓桌暨學術研討會》,除了研究傅柯的專家學者出席,談論傅柯的哲學思想外,亦安排了從事傅柯著作翻譯的譯者及出版社主編,談論為何翻
#
傅柯
#
法國哲學
3
留言
辯證人生
2024/03/17
從《美國》談擬像的烏托邦
「這趟旅行的唯一問題是:意義的消滅可以到什麼樣的程度。」 《美國》(Amérique , 1997)為法國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遊歷美國紐約、德州、沙漠、拉斯維加斯、洛杉磯等地的遊記;兼具詩意、哲學性的書寫,可作為認識布希亞哲學「
#
布希亞
#
法國哲學
#
擬相
喜歡
留言
辯證人生
2024/03/17
從《笑與滑稽》談笑讓人重拾生命力
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為哲學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27)。會知道這本《笑與滑稽》(Laughter: An Essay on the Meaning of the Comic),得利於學妹的碩士論文研究。哲學如何談「滑稽」(係指詼諧有趣的言語、動作
#
笑的哲學
#
柏格森
#
法國哲學
1
留言
辯證人生
2024/03/17
從《詞與物》談「人」的誕生(下)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
哲學
#
傅柯
#
法國哲學
喜歡
留言
辯證人生
2024/03/17
從《詞與物》談「人」的誕生(上)
《詞與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又名「事物的秩序」,副標題為「人文科學考古學」,出版於1966年。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從16世紀至19世紀詞與物
#
哲學
#
傅柯
#
法國哲學
15
留言
辯證人生
2024/03/14
從《蜆殼與圓錐─柏格森的時間虛擬性》─談影像(image)總合即物質
本學期在中大哲研所由黃雅嫺老師所開的「柏格森《物質與記憶》」課程,本周請到北藝大美術學院的楊凱麟老師演講《蜆殼與圓錐─柏格森的時間虛擬性》(下稱《蜆殼與圓錐》),分享從德勒茲(Deleuze, 1925-1995)《運動─影像》、《時間─影像》談論柏格森(Henri Bergson, 1
#
哲學
#
法國哲學
#
柏格森
喜歡
留言
前圖紙的沙龍
2024/03/10
春季讀書會可能讀的書
〈春季讀書會可能讀的書〉
#
前圖紙
#
讀書會
#
春季讀書會
2
留言
Classic
2023/08/07
盧梭認為的人類不平等起源(一):寫作背景和引言
在開始這篇的重點之前,筆者想要先來談談盧梭(Rousseau)這個人本身。 盧梭雖然常被劃分為法國哲學家,但他是出生於日內瓦共和國。盧梭本身沒有受過正式的教育,十六歲時遠離故鄉,憑藉著自學和機遇,成功打入法國知識圈,當時和百科全書派(狄德羅、孔狄亞克等)有著良好的關係。
#
盧梭
#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
哲學家
2
留言
林佩妤的沙龍
2022/08/15
【生之奧義】:世界是萬千種生命謎奧的交織
如果說,人類學概念在這之前之於我的精神收穫是「被動地消除焦慮和執念」,那跨物種人類學就是種「主動的豐盈喜悅」。閱讀《生之奧義》的過程就是這樣,一直迸出驚喜火花,重新認識了這世界的同時,又有種好難以說明的快樂和感動。
#
讀書心得
#
閱讀筆記
#
生之奧義
1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