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康納

麥康納

22 位追蹤者
Storytelling 和語言的學徒
20會員
20內容數
一介民科寫點科幻,還有聊聊重新學習漢字&漢語的想法,歡迎交流指教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avatar
薇亦柔止
翻譯成「接招」,太好笑了!
收到這個月的《冠羽》(我是很資淺的台北市野鳥學會會員)。這一期篇幅最長的文章〈啄木鳥與人類的關係〉,作者黃有利,讀下來覺得蠻有意思。 行為特徵明顯的啄木鳥,是知名度很高的鳥類,大概很少有人不知道有這樣的一種鳥,不過首先,台灣有啄木鳥嗎?答案是有的,叫「小啄木」(Dendrocopos canica
Thumbnail
與啄木鳥同為鴷形目的台灣特有種就屬五色鳥了,又稱台灣擬啄木,雖然不是啄木鳥科的,但牠們也會啄樹洞唷。 分享五色鳥啄樹洞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riKnP45l4 水也佑
avatar
職場法蘭克
最近看了一本書《人類大歷史》,裡面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想法: "我們現在的思想法則都不是出於大自然,都是我們在具備認知能力之後憑空想像出來的。" 在沒有貨幣,哲學,資本主義...這些東西出現之前,人類在部落社會的想法很單純,我想這是詩經產生時的時代背景,也是它流傳千年仍然可讀的原因。 前幾年去花蓮萬榮鄉聽了布農族的"八部合音",很感動!我並沒有像麥康納想起論語,而是想起已故原住民歌手郭英男的《老人飲酒歌》,陶醉在那單純乾淨,與大自然融合的歌聲之中。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相較於我們後來可以讀到的唐詩宋詞,古文觀止,三國志,三國演義等世代累積的著作。在漢代以前的古文書籍實在不多,畢竟文字才開始成形,書寫記錄又非常不易。但是觀諸文字精簡的古文,其道理又視野廣闊,傳之千年仍有其珍貴可取之處。最近在讀一本以色列傑出學者Yuval Noah Harari所著的"人類大歷史"才發現,我們現代分科精細工具進步所累積出的知識智慧,在視野宏觀以及造福人類的作用上,似乎不像表面上我們引以自豪看起來的那麼進步。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長知識了!謝謝麥康納的說明。幸好現在人讀古文不必為了科舉考試,可以為了瞭解歷史跟文字傳承,也可以純然只是因為興趣。
要怎麼看龔自珍說孔安國的「以今文讀之」是「此如後世翻譯」? 這裡的「翻譯」似乎攏統地指孔安國把他當代讀書人已經不識得的一門語文,轉換為另一套當代人識得的語言,看似沒什麼問題,不過,這裡的「翻譯」過程,來源/原文,跟目標/譯文,其實是本體的先後字體的關係……等等,這樣不是字符代換、以新換舊而已?
Thumbnail
與歐洲史相較,中國是一個歷史記載相對完整的國家,《尚書》是一部最早的史書。近現代歐洲,各國都留存有檔案室,提供一手史料。前些日子看了一本研究,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後來的德意志皇帝)的手札,這個國王終其一生都有做雜記的習慣,是比日記還簡短扼要的記事本。有人以國王的手札做研究,寫了一本書︰在他未當上國王時,與一名波蘭公主相愛十幾年而無法結合的故事。腓特烈大帝著作等身,一輩子都在寫書,他留下來的書信都有刊印發行,所留下的史料更豐富了。研究歐洲史有很大一部分要靠研讀書信與日記來瞭解。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若是有流傳下來,現代人或許可以討論「孔安國」的譯法了?還是,只能從今文經中去推論了?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這句話我讀了好幾遍,至於「讀」作何解?1.以今文經的觀點來解讀古文經2.把古文經的文字轉換成今文經3.把古文經「訓詁」成今人所能理解的文字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Thumbnail
現在古裝都不古裝啦~
都說《尚書》跟《詩經》是最早的傳世文獻,到底有多早呢?以《尚書》來說,學者程文敏在《尚書學史》中,對「今文尚書」這部分(共29篇)給出了一定的著成時代範圍估計。 從這個表可知,目前看到的《尚書》,其內容著成的估計時代,涵蓋極大的時間範圍,介於武王時代(公元前11世紀),到戰國晚葉(公元前4-3世紀
今古文之爭是緣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若是今文《尚書》是伏生僞作,不知五經中其他書是否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