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學習雜記⑧-Lost in Translation(下)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要怎麼看龔自珍孔安國的「以今文讀之」是「此如後世翻譯」?

這裡的「翻譯」似乎攏統地指孔安國把他當代讀書人已經不識得的一門語文,轉換為另一套當代人識得的語言,看似沒什麼問題,不過,這裡的「翻譯」過程,其來源/原文,跟目標/譯文,其實是本體,也就是尚書文本的先後字體的關係……等等,這樣不是字符代換、以新換舊而已?

翻譯是字符轉換、以新換舊?現代人的翻譯一般指替聽說讀寫兩門無法溝通的語言的人之間做的轉換,所以好像又不只這樣。

再者,同樣19世紀的清朝學者、活到20世紀的近代人皮錫瑞(1850-1908)說:「許慎孔子寫定六經,皆用古文;然則,孔氏與伏生所藏書,亦必是古文。」

意思是,漢初以《尚書》學問開班招生、收徒傳道授業的濟南人伏生,既然原國籍是在東方的六國境內,拿私房的尚書來教當代人時,其所本者,一定也是用六國古文所寫的材料,如同史記說「孔氏有古文尚書」。

另外《史記儒林列傳》說:「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特別的是,這裡有個典故是,相傳伏生當時是憑記憶「口授」給晁錯這名文帝派來求取先秦書經的官員的。

「口授」!如果孔安國「以今文讀之」是「翻譯」,伏生用「口授」算不算是「口譯」?見仁見智了,若是,今文尚書原來是口譯版的先秦尚書,是另一個翻譯版本……

總之,姑且說「以今文讀之」這件事,有「翻譯的成分」好了,以免鑽牛角尖。說是「翻譯版本」,來看看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這兩個「翻譯版本」的差別。

《漢書藝文志》說:「劉向以中古文校………經文……文字異者七百有餘。」同一份先秦的原文讓不同譯者翻譯譯文一定不一樣,在正常不過。

但兩漢時人在讀的古文尚書後來失傳了,現在傳世的尚書當中的古文尚書部分,是魏晉時人「二創」的偽古文尚書,後人現在永遠不可能知曉兩個「翻譯版本」真正的差別了,是嗎?

現代人、日本學者內野熊一郎(1904-2002)在《漢初經學の研究》(PS.下表出處:程元敏《漢經學史》,但程書中未交代內野熊一郎的方法)有整理出幾個今古文尚書「翻譯版本」的差別:

出處:程元敏《漢經學史》,作者重製表

出處:程元敏《漢經學史》,作者重製表


兩個「翻譯版本」之間,乍看只是「單字」層次上的差異。

想知道的是,先秦的原作指的是哪個意思呢?後世的讀書人做了好多考據工作,這項工作到了21世紀的現在仍在進行,即使有各種說法可供參考,但我想是它們是Lost in Translation了。

12會員
14內容數
一介民科寫點科幻,還有聊聊重新學習漢字&漢語的想法,歡迎交流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