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榮幸受邀擔任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的初選評審,擔任評審必然是一個奇妙的體驗過程,要在有限的評選時間內,於茫茫的短片大海,看見自己心儀的影像作品,並整理每部參賽作品的評點。令人驚喜的是,在今年的競賽中可以看見多元的創作力,雖時不時會運用到同一主題和元素,但能因創作者自身的成長背景與關懷的事物不同,誕生出別具風格的影像作品。甚至以地區劃分時,也能在其中觀察哪些地方的影像生命力正蓬勃茁壯?又有什麼相共通的母題?而哪些國家又在今年相對沒那麼令人驚艷。
從影像中挖掘新銳,看見這群導演未來的潛力,或許正是作為評審最大的幸運。
變遷:城市與時空的融合並置
曾經憑藉首部劇情短片《三輪車悲歌》入圍雄影短片競賽的柬埔寨導演寧卡維,是近年值得期待的導演之一。他擅長以柬埔寨的都市議題為主軸,如近期作品《一切堅固的終將煙消雲散》(Last Night I Saw You Smiling)即關注其童年居住過的著名建築白樓(White Building),通過訪談紀錄居住在白樓中的一張張面孔。當歲月留下的皺紋如同刻印,影片以回憶笑談與歌聲交織,帶領觀眾在此時此刻重溫他們的美好時光,同時藉由攝影機定格建築的最後身影。
寧卡維將生活的感悟投入角色之中,藉由少年們對前景的迷茫,對應柬埔寨逐漸現代化的過程。影片捕捉市郊地景,並見證資本進入市郊的改革變遷,隨著跳動的音符及嘻哈節奏的韻律,搭配絢麗的七彩霓虹燈束,讓眼下純樸郊區與未來的都市樣貌相互輝映,構建出一晚交錯時空的熱帶魔幻之夜。
同樣再度帶著新作入圍短片競賽的東南亞導演,還有來自越南的范玉麟。繼短片《越南迷情》通過不同的空間陳設,佈建微妙的人物關係,也對城市地景的改變發出深刻省思後,入選柏林影展短片競賽的新作
《庇蔭之地》(Blessed Land)再次直指建商的開發貪婪,導致祖墳遺址的破壞消亡。
范玉麟將同樣形貌的山丘,連結象徵傳統的公墓寶塚及資本的球場沙坑。當建商悠哉地揮動球桿,緊握望遠鏡窺視,仿若在探尋下一處開發之處,此時視線轉移到被周邊高樓圍繞僅存的「庇蔭之地」,一頭覓尋水源的公牛,及公墓旁的一對母子在荒蕪之地徘徊,尋找父親的安息居所。
無處可尋的迷失,無地可居的流放,「家園」就這樣消失於建商與挖土機之下。影像以幽微光線呈現黑白對比,粗獷的底片粒子與突然拉近的鏡頭運動,不僅展現范玉麟生猛的創作潛質,更顯見他對社會變遷的關懷──藉由場景交替映照「誕生」與「死亡」的新舊互動,並串連起過去與未來,審視昔日文化的消逝與新興城市的建立,同時揭開「人工化」都市的真實面貌。
不約而同地,當這群東南亞導演開始對身處的環境投以關注,面對開發者破壞舊有文化的處境,他們向觀眾及國家拋出疑問:是該以都市更新為優先?還是純粹向金錢利益看齊?而家所是否就該被埋沒於經濟浪潮之中,為所謂的「進步」作出犧牲?
創作者通過影像的訴說,娓娓道來因拆遷帶來的矛盾與衝突,將他們眼前所見及念想化為創作動力,運用不同的形式與敘事,冷靜犀利地提出質問與反思。
空間:從景框擴視議題
除了對城市時空有所感悟的創作主題,當創作者回歸到影像符號中,通過同樣的「空間」元素,利用景框內的變化,亦在不同的國族民情下,以小見大延伸出多樣的議題與歷史。由印度導演羅辛.拉文德蘭.納爾執導的
《幽會安檢站》(The Booth),述說一對相愛的同性戀人,一位是在百貨商城安檢的警衛,他的伴侶卻得喬裝成客人,一次次進出安檢站,方可與愛人短暫相遇。
雖片長只有十五分鐘,《幽》卻能讓觀眾清晰感受到「時間」的流動。當百貨的營業時間化為漫長的等待,情人的焦急也隨著無形的分秒消逝,片中沒有過多對話,僅通過沈著的拍攝手法捕捉角色面容,凸顯愛戀的迫切相見。導演納爾以「空間」作為母題,將狹小的安檢站與偌大的商城空間對比,形塑成相遇的激情與等待的空虛,以動作的反覆表露出等待下班的焦急心情,手扶梯的上下、樓層的拉回走動、安檢站的進出,人物站在商城之中宛若滄海一栗,如同愛情歸屬的流離失所。
影片更通過安檢站的隱密設置,象徵同志間的躲藏與愛情不被允許的顯見,讓充斥壓力的社會氛圍於影像蔓延,藉此擴及傳統印度對同性愛戀的禁忌與保守。
來自伊朗的
《老娘駛上路》(Driving Lessons),導演瑪奇雅.里耶以伊朗針對女性的律法為底本──伊朗女性上駕駛課時,需有教練以外的第三人陪同,而已婚女性得經過丈夫同意,才可取得護照出國,丈夫卻可以毫無理由禁止妻子旅行。《老娘》從一名年輕女孩上駕駛課的過程出發,當教練、男子和女孩三人同坐於車內,影片只用簡單的對話往來、車內車外的觀看,卻能呈現出男性之於女性的話語掌控權,同時對比女性處於男性為主的伊朗社會中,所透露出的無語沈默。
瑪奇雅.里耶將「駕駛」的方向盤比喻為伊朗女性對人生的主控權,車輛的行駛移動,宛若女性爭取權利的艱辛過程。當三人的擁擠轉變為女孩一人的前行,車門的開闔擺脫了男性的命令指使,踩下油門、轉動方向盤,也駛向平權的人生新方向。
另一部同樣以單一空間為戲劇主軸的,是由羅馬尼亞導演柏格丹.穆雷薩姆拍攝的
《秘密耶誕禮》(The Christmas Gift)。故事背景設定於 1989 年 12 月 20 日的羅馬尼亞,一場血腥鎮壓甫結束,惶惶的人心仍處於獨裁政權之下。為慶祝聖誕節,父親買了聖誕樹回家,希望與孩子共享聖誕之樂,沒想到兒子寫信給聖誕老人的天真童趣,信件內容就此成為父親的夢魘。
《秘密》聚焦家庭的內部空間,當怕被警察敲門盤查的壓力接踵而至,來自外部社區的風聲鶴唳,鄰居間流言蜚語的傳遞,勾勒出該時對獨裁政權的擔心懼怕。如同白色恐怖時期對言論自由的箝制,單純一封信,卻宛若「告密」引發家庭間的緊張氣氛,牽扯出成員間的猜忌嫌隙。影片亦拼貼鎮壓的歷史畫面,試圖提醒觀眾不該忘記這道屬於羅馬尼亞的歷史傷痕。
凝視:紀錄間的虛實對望
有別於劇情短片的故事設計,今年亦有不少紀錄片,以實驗方式藉由不同社會主題,探討國族間的對位關係,同時反思影像的權力剝削,與科技隱私權的監控疑慮。由阿根廷導演曼努埃爾.阿布拉莫維奇執導的
《藍色的應召男郎》(Blue Boy),齊聚七名在德國「藍色男孩」酒吧工作的男同志性工作者,影片藉由音畫的錯位分離,讓男孩們聽著自己的口述,而觀眾隨著吞嚥的口水與呼吸聲,凝視他們的一舉一動,眼見有時男孩聽得欣喜時的嘴角上昂,亦有聽見心酸處的眼光泛淚。
當生命經歷/惡夢再度重回腦海──從羅馬尼亞來至德國工作的艱難維生,被社會排斥的言語非議,或遭受性行為的凌虐──通過鏡頭的凝視,《藍色》實驗性地讓觀眾成為一次「消費者」,像是付錢(觀看放映)一般,與男孩們共處聲音播放的時刻。是甜言蜜語?還是暴力的循環?導演將拍攝(導演對性工作者的取材)與性交易過程融為一體,不僅探討著「權力」的消費循環,也引起觀眾對於紀錄片拍攝的道德界線。
於法國克萊蒙費鴻短片影展榮獲實驗類評審團特別獎的
《駭人直播》(Swatted),以紀錄片形式著眼即時對戰遊戲的網路騷擾現象。全片穿插大量動畫、網路直播視頻、網友證詞和報案對話實錄,建構出亦真亦假的「不實舉報事件」。觀眾眼睜睜見證直播主們被「海豹部隊」制伏,「他們」是真實警察身份?亦或是喬裝假冒的騷擾?
當虛擬網路空間成為現實的荒謬情節,導演伊斯梅爾.喬哈尚圖帝運用「螢幕監看」的凝視關係,不僅批判警察的瀆職,同時反思科技便利所帶來的個資安全隱憂和追蹤監控。隨著一起起事件的發生,螢(銀)幕前的觀眾更如同無助的海豹般,僅剩鍵盤的打字作為求救訊號,卻無法救援正被逮捕的他們。相反地,此時此刻的我們,也可能成為下一個被狙殺的獵物。
《庇蔭之地》(Blessed Land)
范玉麟|越南|2019|DCP|Colour|19min
《幽會安檢站》(The Booth)
羅辛拉文德蘭納爾|印度|2018|DCP|Colour|15min
《午夜嘻哈夢》(New Land Broken Road)
寧卡維|柬埔寨、馬來西亞|2018|DCP|Colour|15min
以上三片隸屬國際競賽B單元,放映場次:
2019/10/15 (二) 21:00
2019/10/22 (二) 19:00
2019/10/27 (日) 15:50
高雄市電影館 - 三樓放映廳
《秘密耶誕禮》(The Christmas Gift)
柏格丹穆雷薩姆|羅馬尼亞、西班牙|2018|DCP|Colour|23min
《駭人直播》(Swatted)
伊斯梅爾喬哈尚圖帝|法國 France|2018|DCP|Colour|21min
以上兩片隸屬國際競賽D單元,放映場次:
2019/10/17 (四) 21:00
2019/10/18 (五) 21:20
2019/10/23 (三) 17:00
高雄市電影館 - 三樓放映廳
《藍色的應召男郎》(Blue Boy)
曼努埃爾阿布拉莫維奇|阿根廷、德國|2019|DCP|Colour|18min
本片隸屬國際競賽E單元,放映場次:
2019/10/14 (一) 19:00
2019/10/17 (四) 17:00
2019/10/23 (三) 19:10
高雄市電影館 - 三樓放映廳
《老娘駛上路》(Driving Lessons)
瑪奇雅里耶|伊朗|2019|DCP|Colour|13min
本片隸屬國際競賽G單元,放映場次:
2019/10/16 (三) 19:00
2019/10/24 (四) 15:00
2019/10/25 (五) 14:00
高雄市電影館 - 三樓放映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