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與文學:二林與台灣農業的歷史交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彰化縣立二林高中所共同合作設計的校訂必修「二林譜系列課程」,是我們接觸教育的第一個起點,自2019年的試行課程開始至今,透過不同的課程主題,期望開啟學生對於地方文化的好奇心,激勵他們探索自我,並看見理解他人的重要性,而這也是我們認為,地方文化教會我們最重要的事。
「農村與文學」為二林高中校訂課程當中的一門微課程,從「農村發展脈絡」的角度來探討在地議題。

「農村與文學」為二林高中校訂課程當中的一門微課程,從「農村發展脈絡」的角度來探討在地議題。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是以文學視角結合在地生活,重新連結農村歷史與當代社會,培養學生對家鄉的關懷與反思。這門課程以「農村」為核心主題,藉由文學文本、影像觀察和角色扮演等多元手法,探討台灣農業的歷史演進與現代挑戰,以及二林在台灣農村所具備的特殊性。


課程透過體驗桌遊「農民力」、電影《白米炸彈客》、閱讀洪醒夫的文學作品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農民在時代巨輪下的困境與抗爭,並從中發掘個人與群體之間的責任感和連結。以下將從課程核心、教學重點、課程調整與未來展望等面向,介紹這門課程的完整規劃與實施過程。


課程核心:以文學作為橋接農村與土地的媒介

二林是台灣農民運動的起源地——二林蔗農事件的發生地點。

二林是台灣農民運動的起源地——二林蔗農事件的發生地點。


這門課程的核心是透過文學與影像,探索農村發展的歷史軌跡以及現代化進程中的矛盾與挑戰。從台灣農村特有的地景與人文故事出發,帶領學生思考家鄉的變遷。由國立台灣文學館發行的桌遊「農民力」,透過日治、戰後和當代三個時間點的農民日常抉擇,讓學生以遊戲方式體驗農業的經濟壓力與抉擇難題。


在日治時期,可能會遇到國家頒布「警察保護地主」的政策,身為農民的角色,就極可能遇到權利沒有保障的狀態,像是「二林蔗農事件」就是其中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到了戰後,戒嚴便是最為不可忽視的政策之一,要推翻戒嚴的政策,幾乎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然而二林的在地作家「洪醒夫」,便是透過他的小說,留下了許多當時的記憶。

 

時間走到了當代,台灣農業面臨到更多來自國際的挑戰,包含加入WTO、引起軒然大波的「白米炸彈客事件」等,都是與農業受到經濟的衝擊有關。上述皆是與二林高度相關的農業事件,也促使同學們進一步思考,為何二林在台灣農業史上,有著如此特別的意義?


除此之外,也藉由電影《白米炸彈客》延伸討論農民抗爭的現實挑戰,讓學生理解農業政策如何影響個體的生存與群體的未來;以及紀錄片《農村的遠見》,認識維持一個地方的地景樣貌,究竟需要多少人的努力。在這樣的結構下,課程希望學生能從文學與影像的敘事中,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進一步感受到農村發展與個人生活的深層聯繫。


版本一:從文學敘事探討農村發展脈絡


第一版本的課程以文學作品為核心,結合地方歷史,帶領學生從文本中理解農村的多樣性與複雜性。起初使用國立台灣文學館發行的「農民力」桌遊,透過遊戲認識台灣農村不同時代的挑戰,並且初步認識各時期影響農民權益的重大政策,並藉由角色扮演的方式,體會農村生活中的不平等與互助精神,從遊戲中認識歷史與現實的連結。


接著透過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白米炸彈客》來回顧台灣近代農業歷史,包含農村面臨農地徵收、廢棄物傾倒,直到加入WTO後對台灣農業的經濟衝擊,並分析白米炸彈事件的起因與影響,探討電影呈現的核心價值,如公平與正義以及弱勢族群的處境反思。


最後則是藉由洪醒夫所撰寫的小說〈有誰要到二林去〉,並運用讀劇活動演繹改編劇本,分組扮演角色,揣摩人物性格與故事情境;再使用互動學習工具,與「虛擬洪醒夫」進行問答互動,深入了解洪醒夫的生平、背景與作品,透過文學與戲劇表演,將地方歷史和文學記憶具體化,深化對農村文化的理解。


版本二:農村地景的再思考



第二版本的課程聚焦於農村地景,結合實地觀察與影像分析,引導學生以視覺化方式探索農村的細微變化。在熟悉的景象中,如何發現日常中的不日常,並找到背後的思考脈絡?細心觀察,是開啟這段探索旅程的關鍵。從學生對農村的印象到對身邊景物近期變化的體悟,一次次的發現提醒我們,不經意的忽略往往會錯過寶貴的細節。在學生腦海中,他們的農村究竟是什麼模樣?


課程從畫下印象中的農村景象開始,接著使用二林周遭的影像資料,包括農田、市場、濕地等,讓學生挑選最具共鳴的內容,嘗試提出具體問題。例如,道路的用途、蚵田的形成、流浪動物的管理,以及市場攤販的日常生活。這樣的活動激發了學生從圖像資訊中挖掘家鄉的故事,培養出對周遭事物更敏銳的觀察能力與深度思考。


最後,學生觀看公視紀錄片《農村的遠見》之「台灣池上-永恆的米鄉」,了解池上農村在地景維護與多方合作中的成功經驗,並深入探討東部與西部農村的差異。在課堂討論中,透過ORID討論法,學生從自身觀察、感受與詮釋出發,進一步行動思考農村發展的議題,例如農民在耕作方式與經濟壓力中的掙扎、有機米認證的挑戰,以及永續發展的可能性。池上的經驗啟發學生反思家鄉的挑戰,並思索如何在地方發展中找出價值與出路。


課程調整與發展:從文學敘事到地景探索


第一版本課程以文學為核心,結合歷史脈絡,著重於農村發展過程中的文化記憶與社會反思。藉由文學作品和電影,學生透過文本深刻理解農村在不同時代的挑戰與變遷,從角色扮演中感受農民的處境,再到討論台灣農業政策對農村的影響。


第二版本課程則將焦點轉向地景,利用影像和實地觀察來啟發學生的探索與思考。課程不再僅限於歷史敘事,而是透過視覺化的方式,讓學生直接面對眼前的農村場景,以觀察與提問為主,激發學生對當代農村的深入認識。地景成為一個具體化的學習切入點,學生能藉由熟悉的景象發現日常中潛藏的不日常。


整體而言,第一版本注重歷史與文學的厚度,為學生打下文化與歷史基礎,而第二版本則更強調當下的觀察與未來的可能性,將課程焦點從文字敘事轉向影像思考,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周遭環境的敏銳度與創意思維。從敘事性教學到視覺化探索,課程嘗試從不同視角認識農村的面貌,促使課程設計更加具有彈性與調整空間。


未來展望:深化學生對台灣農村發展脈絡的理解

由陳琦欣老師設計的「農村與文學⁣」課程,嘗試運用二林獨特的農村發展脈絡,開展出深度觀察地方社會的視野。

由陳琦欣老師設計的「農村與文學⁣」課程,嘗試運用二林獨特的農村發展脈絡,開展出深度觀察地方社會的視野。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除了著重深化學生對文學與地景的理解外,課程的設計從多元的角度切入,透過文學、歷史、影像與地景的方式,建立學生對農村的全面理解,並試圖開啟他們對台灣農村發展的歷史眼光,特別是在台灣農業政策變遷的背景下,學生能夠認識到農民所面臨的社會不平等與集體抗爭精神。


這樣的課程不僅傳遞了農村歷史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對公平與正義的關注,讓他們在思考農村過去的困境時,也能反思現代社會中依然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並開始提問與反思當前農村面臨的各種挑戰,從中發現可能存在的行動契機,為農村發展種下各式各樣的想像。


二林在台灣農業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作為中部的農業重鎮,擁有廣大且優良的農田,並見證了農業歷史與現代化過程。從課程中可以看出,二林不僅是理解台灣農業挑戰的縮影,也是探索未來發展的關鍵地區,透過對農業發展脈絡的理解,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土地變遷、農業政策及環境保護等問題,思考如何發展永續農業。二林的農村發展經驗,將可持續為學生提供探索台灣農業未來出路的寶貴學習資源。


想進一步了解如何進行地方文化課程設計▸▸請洽蔗青文化工作室粉絲專頁或來信chiatshenn@gmail.com洽談教師研習合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蔗青文化工作室
16會員
30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將一起找尋地方文化和體制教育的交會點,共同思考如何將生活中的每個大小事物,轉譯成教育現場的學習元素,不管是田野調查的觀點、地方文學的解析,或者是我們實際走進教育現場的課程案例,期盼更多人一起投入地方教育的工作領域,作為地方社會與體制教育的橋樑。
蔗青文化工作室的其他內容
2025/01/14
「農民 x 人權」旨在透過歷史與文學的視角,引導學生理解台灣農民在不同時代所面臨的挑戰。課程以學生體驗為中心,運用教學工具如臺灣文學桌遊《農民力》和數位地圖工具「Felt」,讓學生以不同方式探討二林蔗農事件,並結合當代資源進行反思與導覽路線設計。
Thumbnail
2025/01/14
「農民 x 人權」旨在透過歷史與文學的視角,引導學生理解台灣農民在不同時代所面臨的挑戰。課程以學生體驗為中心,運用教學工具如臺灣文學桌遊《農民力》和數位地圖工具「Felt」,讓學生以不同方式探討二林蔗農事件,並結合當代資源進行反思與導覽路線設計。
Thumbnail
2024/12/10
「聽聞的甘蔗往事」課程由二林高中師生共同規劃,期望透過五分車糖業鐵路改建的自行車道,引領學生認識二林的在地歷史與文化。課程以實地探索為主要方法,以二林蔗農事件及糖業發展為主題,建構了解地方歷史與其對當地經濟、社會的框架。
Thumbnail
2024/12/10
「聽聞的甘蔗往事」課程由二林高中師生共同規劃,期望透過五分車糖業鐵路改建的自行車道,引領學生認識二林的在地歷史與文化。課程以實地探索為主要方法,以二林蔗農事件及糖業發展為主題,建構了解地方歷史與其對當地經濟、社會的框架。
Thumbnail
2024/12/04
「微臺語」作為「二林譜系列課程」其中一個課程的嘗試,將學生的語言學習與文化環境反思緊密結合。這門課程旨在鼓勵學生開口說臺語,並從實際的語言使用經驗中,引導他們重新審視語言與個人、家庭、甚至社會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2024/12/04
「微臺語」作為「二林譜系列課程」其中一個課程的嘗試,將學生的語言學習與文化環境反思緊密結合。這門課程旨在鼓勵學生開口說臺語,並從實際的語言使用經驗中,引導他們重新審視語言與個人、家庭、甚至社會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虎科大113-2[微學分課程]走讀虎尾廟宇學台灣對聯文化開始報名 走讀虎尾廟宇學台灣對聯文化,走讀虎尾廟宇,由在地文史工作者提供協同教學,增進同學對地方的認同,並創作對聯,提高對台灣文化的認同。
Thumbnail
虎科大113-2[微學分課程]走讀虎尾廟宇學台灣對聯文化開始報名 走讀虎尾廟宇學台灣對聯文化,走讀虎尾廟宇,由在地文史工作者提供協同教學,增進同學對地方的認同,並創作對聯,提高對台灣文化的認同。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食農議題,從人口增長、糧食安全、日本飲食文化趨勢等面向,深入分析當代社會「食」與「農」的斷裂現象,以及食農教育如何作為連結人與人、人與自然、城市與鄉村的解方。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食農議題,從人口增長、糧食安全、日本飲食文化趨勢等面向,深入分析當代社會「食」與「農」的斷裂現象,以及食農教育如何作為連結人與人、人與自然、城市與鄉村的解方。
Thumbnail
「微臺語」作為「二林譜系列課程」其中一個課程的嘗試,將學生的語言學習與文化環境反思緊密結合。這門課程旨在鼓勵學生開口說臺語,並從實際的語言使用經驗中,引導他們重新審視語言與個人、家庭、甚至社會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微臺語」作為「二林譜系列課程」其中一個課程的嘗試,將學生的語言學習與文化環境反思緊密結合。這門課程旨在鼓勵學生開口說臺語,並從實際的語言使用經驗中,引導他們重新審視語言與個人、家庭、甚至社會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是以文學視角結合在地生活,重新連結農村歷史與當代社會,培養學生對家鄉的關懷與反思。這門課程以「農村」為核心主題,藉由文學文本、影像觀察和角色扮演等多元手法,探討台灣農業的歷史演進與現代挑戰,以及二林在台灣農村所具備的特殊性。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
Thumbnail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是以文學視角結合在地生活,重新連結農村歷史與當代社會,培養學生對家鄉的關懷與反思。這門課程以「農村」為核心主題,藉由文學文本、影像觀察和角色扮演等多元手法,探討台灣農業的歷史演進與現代挑戰,以及二林在台灣農村所具備的特殊性。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
Thumbnail
「重返二林庄」是二林高中校訂必修課程當中,以實地踏查二林街區的走讀課程,結合師生與文化工作者的協作,課程歷經多次討論、場勘與測試,從地圖重製、故事撰寫到場域探索,不僅讓學生深入了解地方歷史,更促使參與者得以二林街區的歷史脈絡與在地風景。 「重返二林庄」是二林高中校訂
Thumbnail
「重返二林庄」是二林高中校訂必修課程當中,以實地踏查二林街區的走讀課程,結合師生與文化工作者的協作,課程歷經多次討論、場勘與測試,從地圖重製、故事撰寫到場域探索,不僅讓學生深入了解地方歷史,更促使參與者得以二林街區的歷史脈絡與在地風景。 「重返二林庄」是二林高中校訂
Thumbnail
實際參與田野調查,能拓展學者的知識視野,讓我們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習俗和價值觀,這樣的跨領域學習方式可謂豐富的知識庫。我想,藝術教育與田野調查的結合能促進藝術與社會現實面的深度互動及對話,這種結合所培育出的藝術人才更具有創造力以及社會責任感,同時也能推動藝術在社會中的發展和影響力。
Thumbnail
實際參與田野調查,能拓展學者的知識視野,讓我們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習俗和價值觀,這樣的跨領域學習方式可謂豐富的知識庫。我想,藝術教育與田野調查的結合能促進藝術與社會現實面的深度互動及對話,這種結合所培育出的藝術人才更具有創造力以及社會責任感,同時也能推動藝術在社會中的發展和影響力。
Thumbnail
本課程嘗試針對「台灣社會性」的問題來進行分析討論,從微觀的族群文化到宏觀的東亞地緣政治,最終再總結台灣社會的「本質性」問題,也希望同學們能夠透過本課程掌握到自己所身處的土地人文特色,同時也能學習到以「解剖學式」的眼光來看到當代社會的地景而非碎片化的最單獨議題上爭執是非。
Thumbnail
本課程嘗試針對「台灣社會性」的問題來進行分析討論,從微觀的族群文化到宏觀的東亞地緣政治,最終再總結台灣社會的「本質性」問題,也希望同學們能夠透過本課程掌握到自己所身處的土地人文特色,同時也能學習到以「解剖學式」的眼光來看到當代社會的地景而非碎片化的最單獨議題上爭執是非。
Thumbnail
2023/07/25 課程發展與設計這堂課有很多理論,我唯獨對具有「轉化」功能的「課程調適觀」印象深刻。 我剛剛思考了一下,才知道這兩年來我在課業上一直都在做這件事——不斷將我在台灣師範體系所學「轉化」成可以讓我思考馬來西亞教育體制的東西。 台灣和馬來西亞面對的問題不同,整個文化背景和歷史事件
Thumbnail
2023/07/25 課程發展與設計這堂課有很多理論,我唯獨對具有「轉化」功能的「課程調適觀」印象深刻。 我剛剛思考了一下,才知道這兩年來我在課業上一直都在做這件事——不斷將我在台灣師範體系所學「轉化」成可以讓我思考馬來西亞教育體制的東西。 台灣和馬來西亞面對的問題不同,整個文化背景和歷史事件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來談談教育怎麼毀在人性!
Thumbnail
教育部的大綱領明擺著四個字「適性揚才」,究竟有多少從事教育者能夠很清楚的了解,當教育者無法明瞭時,又如何讓學子們創造自己的技能生存下來。 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教育比社會事更重要。 在前一篇文章裡提到:「教育理念違背人性,終究毀在人性!」現在繼續來談談教育怎麼毀在人性!
Thumbnail
在地文化 對於這個主題就會讓我覺得有興趣和價值,就想讓這個文化資產結合文創產業讓更多年輕人接受還有得到更多社會大眾的認可,也更能夠符合「越在地越國際」而且習俗、民俗這種東西是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的演變而成,所以「民俗即是生活」。
Thumbnail
在地文化 對於這個主題就會讓我覺得有興趣和價值,就想讓這個文化資產結合文創產業讓更多年輕人接受還有得到更多社會大眾的認可,也更能夠符合「越在地越國際」而且習俗、民俗這種東西是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的演變而成,所以「民俗即是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